我的母亲叫陈其珍,我爱她。
母亲出生在农村家庭,初中学历,跟我父亲家门当户对,经同村的一位嫁到父亲村子里的人介绍,父母一见钟情,很快就把婚姻提上日程。接下来,就有了我们兄弟姐妹。
01
母亲是个容忍、平静、踏实的人。我中学以前,家里是三世同堂,我家还有两个叔叔家一起住在一间大平房里。空间小,大家都不富裕,婆媳兄嫂经常会因为各种鸡毛蒜皮的小事起争执,但是母亲很容忍,很少参与,宁愿自己生闷气,也会把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这是一种智慧。
正因为如此,在我们家还没有搬出去之前,我家叔叔家可以和睦相处,我的成长环境相对平静。
在我刚记事时,记得有一次父母在干农活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事起了争执,父亲愤怒之下用扁担打了一下我的母亲,我的母亲非常绝望,当天母亲就流着眼泪收拾衣服回娘家了,过了好几天都没有回来,父亲也没有去劝。后来,是小学没毕业的二哥骑着自行车十多公里去外婆家把母亲劝了回来。我依稀记得母亲回来那天还是板着脸的,但是到了第二天之后就当作没事发生了,生活继续过着,洗衣、做饭、干农活、喂养牲畜。
在我印象中,我的父亲性情温和,并不是脾气暴躁的人,从来没有打骂过我们,我想,是母亲改变了他。
02
母亲勤劳能干,吃苦耐劳。农忙时跟父母日出而作,日暮而归,烈日下,中午在田头吃自带的简餐,吃完继续干活。后来村里的耕地改成海水养殖,相对清闲,母亲会去帮人砍甘蔗,赚着40元/天的钱补贴家用,最怕是甘蔗装运,每捆甘蔗五六十斤,需要从分散的地方肩抗到货车旁,还要托举传递给车上的人摆放,每次装车回来,母亲都很疲惫,但她没有埋怨过,她总是尽最大的努力为这个家庭做贡献。
母亲还有一门手艺——接生,中国没要求孕妇必须到医院生产之前,农村里的小孩几乎都是在村里接生的,母亲早年跟奶奶学习了接生,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只要有人上门请求,她们婆媳俩日夜不分,风雨无阻地去迎接新生命的降临,从来没有出现过一次意外。
现在村里,30~50岁的人,是我奶奶接生出来的,20~30岁的人,是奶奶和母亲共同接生出来的。
03
母亲生活节俭,一双袜子能破了好几个洞都舍不得丢弃,但是在大是大非面前,很舍得花钱。在支持我们的教育上,母亲没有犹豫过。交不上学费时,母亲在坚持,即使是求人去借;别人家孩子外出打工往家里寄钱盖房子时,母亲在坚持,即使几家人还拥挤在一间平房里。母亲从来不会在我们面前提过经济困难,为的是不让我们分心,母亲给我们更多的是鼓励。
这教育这件事上,母亲的态度延续到侄子身上,农村的孩子放学后都出去玩了,她却找了乡村教师给侄子补习,侄子经常拿班级第一,对补习也不厌恶。母亲用她的行动影响我们两代人,很欣慰。
上了初中,我离家了,在镇上的初中住宿念书,周末回家。家里不富裕我是知道的,平常吃的简单,可能一连好几天饭桌上都看不到肉,但是我周末回家,母亲会精心准备我喜欢吃的菜,晚饭总是能吃上肉。周日下午要赶回学校,需要向父亲要生活费,母亲总是要求父亲多给5块。5块钱不多,够每天买一次零食,那也是足够开心的。
我也还算争气,初中学习成绩每次都能进年级前十名,所以初中三年的学费都是减免的,这减轻了家里的开支,更是让母亲足够自豪,因为村里只有在学校有这样的待遇。
自从来上海上大学,每年回家的次数不超过两次,去年国庆,我告诉她我想回家,她设法阻挠,心疼来回的机票;我买好票后再告诉她,她喜悦的心情能从手机那头溢出来。那次,我是家里唯一国庆回家的孩子,母亲准备的特备周到,提前清洗了床单被褥,打扫房间,冰箱里满满当当都是留给我的鱼虾海鲜,饭桌上还能吃上她新学的菜品。她说,”你们不在家的时候,家里的材米油盐一切从简,你们回来了,吃饭才有仪式感“。
我下定了一个决心,往后所有的国庆假期,我都要回家,吃母亲做的饭。
04
母亲对新鲜事物很感兴趣。去年,顶住了她的责怪,毅然给她卖了一部跟我用的一样的智能手机,她非常开心,爱不释手。因为看不清屏幕,喜气匆匆地跟我去镇上配了一副老花眼镜,还拜托邻居买了手机套。我教她学会用微信,刷微博,看新闻,看视频,她玩的不亦乐乎。
现在我们的家庭群里,偶尔能看到她分享的图片,需要买什么东西,也会拍下来问我们的意见。在农村里,娱乐的方式有限,很高兴手机可以给母亲带来乐趣。
母亲有时候很像一个孩子,贪玩。今年春节回家,我们兄弟姐妹在家门口打麻将,母亲凑过来观察,表现出了兴趣。我借口退出,让她接手,她先是以不会未由推脱,最后还是顶上了。在我的指导下,她连续赢了两次,逐渐上了门道,上瘾,从此我家多了一个麻友,春节期间,麻将桌上总有她一席,雷打不动那种。我在手机上给她下载了一款麻将游戏,她甚至会躲在在房间了玩上两个小时。
05
大学毕业快三年了,与第一家公司签订的三年合同也快到期了,父母满心希望我合同到期后可以回家找工作,至少在离家近的地方,广州和深圳也成。春节在家的时候,父亲试探性问我合同到期后什么打算,母亲不发话,眼睛她直勾勾望着我,期待我说出她期盼的答案,然而我让她失望了,我说还想在上海工作几年,我能感受到母亲跌落到谷底的心情,不满意,却无可奈何,黯然说了句,“不想回来那么快就先不要回来”。
我不想让他们失望,但我不甘心离开上海,在他们还能照顾自己的几年时间里,我希望可以在上海有所成就,更好的报答她们。
高中开家长会的时候,我给父亲塞了一张纸条,上面写了一句话,“爸爸妈妈,在你们60岁之前,我要带你们去旅游"。父母劳苦一生,把攒下的机会都留给了我们,自己却从来舍不得享乐,我走过了大江南北,他们却没走出那个小村子。
“旅游”对他们来说是一件“奢侈”的事。父母都是1961年出生的,至今已经58岁,这个承诺,我还没有兑现,我想在今年兑现。
06
母亲,您放心安享晚年,以后的风雨我们来抗,母亲节快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