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学第一堂的经济学课,只教两个概念:花钱要区分“投资”行为或“消费”行为;每月先储蓄30%的工资,剩下来的才消费。这就是著名的“哈佛教条”。
写成公式就是:
支出=收入-储蓄,而不是储蓄=收入-支出。

看上去只是把位置换了一下,但其实是很有深意的。
我们先看:储蓄=收入-支出,其实就是没有储蓄计划,每月收入进账后,花了再说,最后剩下的钱去储蓄,当然这个储蓄是广义的储蓄,包括银行储蓄、投资基金、债券和股票等等。
由于支出没有计划,最终的结果很可能是月光,到了月底钱全部用完,所以就没有任何储蓄。即便有,也很少。
我们再看:支出=收入-储蓄,它的意思是每月收入进账后,先将固定的数额储蓄起来,然后剩下的钱去消费。这样的话,就能量入为出,对于一些可买可不买的商品就不买了。比如,冷饮这种东西,其实仅仅满足了人的口腹之欲,但实际上对人体是有害的。如果闲钱不多,就会少买,不但省钱,还能有益于健康。
不得不买的东西,在淘宝、京东上买,就比到线下买便宜很多,如果品质还可以的话,拼多多、淘特也是不错的选择。一起聚餐,AA制就很好,不必打肿脸充胖子抢着买单。当年在阿里巴巴,我和马云一起吃饭,也是AA制,大家感觉都挺好。前亚洲首富都AA制,你装什么大款呢?
无论你每月挣3000,还是30000,都记得每月30%先存后花,财富自由就在向你招手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