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汪小菲和大S这对前任夫妻又展开了新一轮battle,汪小菲连发微博,指控大S再婚后仍向其讨要抚养费,用以供自己和再婚丈夫开销,亮点是那句“你能不能换个床垫”。明星的事,个中曲直身为麻瓜的我无立场、无证据,也无意分说。但是我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网上,乃至身边,有很多人说,具俊晔能不能爷们一点,不要吃软饭吃得这么明目张胆理直气壮?吃用开销是妻子前夫出的,电费是前夫付的,房子是前夫供的,连睡的床垫都是前夫买的。结了婚,这些开销不应该是身为丈夫的具俊晔来承担的吗?这个韩国欧巴真是一点也不男人。我不知道具欧巴男不男人,毕竟我对他的唯一认知是,他是大S的现任丈夫。直接、间接、正面、侧面的认识都太少——无从判断呐~~
但那些对大S的欧巴丈夫作出“不男人”评判的吃瓜群众,通过他们的评判,向大众展示了自己对“何为男人”这个问题的部分观念标杆。比如:男人用妻子的钱就是“吃软饭”,男人应该承担家庭的开销,男人不能住进妻子前任配偶置办的家里,男人不能睡在前夫买的床垫上……于是大家气坏了,纷纷操起键盘,义愤填膺地指责这个欧巴,并向汪先生投上了同情的一票——自己花200万给前妻买的养生床垫被另一个男人睡了,好可怜。
这真是一个完美的认知行为案例。
认知行为疗法(CBT)有个基础内容——认知三角,说的是:人的认知、情绪感受、行为,三者互相影响,互为渗透。
义愤的网友们认为男人应当如此如此,这是认知的部分。当具欧巴没有符合这些网友期待的如此如此的时候,网友们义愤了,这是情绪感受的部分。于是他们展开了“讨伐”,或言语,或文字,问候了“不守规矩”的具欧巴,这是行为的部分。
如果有人去问他们,对这件事的整体观感,他们可能会聊到自己的感受——什么男人,叫人生气。可能说到自己的问候——我骂他了,这不是该骂吗?却甚少会提到自己的认知——在他的心目中男人应该是怎样的。
其实在很多时候,我们会关注到一件事情中自己的情绪、自己的行为,却很少觉察到其中认知的部分。更罔论认识到,自己的种种情绪,种种行为,是因为背后有认知的支撑。
正因为我们的观念普遍认同男性应当养家,应当承担生活,应当负担婚后与妻子的开销,才会对这对夫妻不一样的行为难以接纳,进而声讨。也是我们普遍认为“床”这个东西带有“性”的隐含意义,而性在亲密关系中具有独占性,对男性来说,还是“主权”的象征,一旦被侵犯,还具有受到侮辱并失去尊严的象征意义,所以汪小菲在微博里的质问才问得掷地有声,并引起民众的普遍共情,然后成为“亮点”,并让民众为汪小菲分配了“副线任务”——夺回床垫。才会有据说大S送回床垫的后续。否则汪先生发了这么多微博,讲了这么多事,为何一张床垫最吸睛?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意无意,我们被认知左右。因为我们抱着这样的认知,所以我们产生了那样的情绪,做出了那样的行为。但认知是认知三角中最为低调,没有存在感的存在。
是因为它被“埋”得足够深,所以意识不到吗?恰恰相反,我们难以觉察到认知的作用,或许正是因为它太“浅”,浅到它近在眼前,就在嘴边,时时相伴,刻刻围绕,我们太习惯于它的存在,以至于没了存在感,所以视为理所应当,顺理成章。就如同我们意识不到空气的包围,氧气的存在,就如同——灯下黑。
所以,当我们遭遇困境,到底是什么困住了我们?是现实?是情感?是人际关系?是客观存在?还是我们以认知为绳,捆住了自己的手脚?
从哲学层面来讲,我们始终生活在个人的主观世界里,所以我们或许需要时常发问:到底什么才是真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