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知道身边对你很重要的人来日不多,你是否会选择告诉他?还是选择和其他人一样,假装没事继续过生活?这问题其实非常难以回答。
但过去的我其实也没有想过到,这问题原来不单只是个“问题”,它背后还隐藏着不同文化的见解与观念,也因为这些文化的差异、观念上的歧异,会使得这个问题的答案“有所不同”。
当然你会说每个人都是不同个体,给出的答案自然会不一样,然而电影《别告诉她》却告诉观众不是这样的。
这部电影透过女主角、美籍华裔女孩比莉,来抛出对这个问题与答案的质疑,认为既然身为当事人的奶奶就有“知”的权利,做为她的家人也有着告诉她的“义务”。
可她的家人们却不这么想,认为奶奶也该有“不知”的权利,暂时的隐瞒起码不会打断奶奶现在的生活。而这对于自小就被带到美国居住、早已习惯西方任何一切的比莉来说是难以认同的。
但在当她不顾反对执意回到家乡、企图游说父母与亲戚将噩耗告诉奶奶的过程里,比莉才逐渐真实地感受到西方与东方不一样的地方。
有心理学家认为,比起有话直说的欧洲人,亚洲人更倾向委婉表达,以“不伤害到人”为原则去做沟通,往往将真话藏在修饰过的词句里,把讯息分解后重组成一个新的讯息传出,用间接的方式来让他人知道,亚洲人似乎比欧洲人更容易于无形间替对方着想,更愿意顾及他人面子而给予对方台阶下。
有人说这是种体贴,也有人认为这是东方文化思想的产物,就好比电影里比莉的伯父对她讲的,深受西方文化影响的她,于想法与作风上倾于洋派,把每个人都视为一个“个体”,所以她才觉得奶奶是该知道真相的,可就东方文化里“群体”的观念根深蒂固,特别对“家庭”而言更是。
于根本上家庭成员的血脉是相连的,生命也是一体的,因此做任何事、说任何话之前首要考虑的不该是自己、而是家庭,这也是为什么常常会听见,当子女犯错父母会痛心斥责“你让家庭蒙羞”,因为就他们的认知里“群体”的观念远比“个体”还来得重。
“中国人有个说法,只要得了癌症很快就会死掉。”
“杀死他们的往往是恐惧,不是癌症。”
基于这两点,选择不告诉奶奶实情成为他们这一家“共同做出的决定”,虽台面上说的是担心奶奶对知道自己“仅剩三个月可活”这件事的恐惧会先比癌症早杀死她,不过真正他们所顾及的,是整个家庭。
“你觉得我们应该告诉奶奶吗?”
“太痛苦了吧?”
“如果她想说再见呢?”
比莉的阿姨认为如果奶奶知道,对她会是种痛苦折磨,更会破坏掉她对生活的美好心情,再加上如果她或她或他来擅自跟奶奶讲,不仅是无视这个家的决定,后续引发的问题谁来扛?
光就奶奶可能无法承受实情、加剧她的病情使她比预计的时间还早离开人世这件事的责任就没人能承担的起。
与其这样,不说对任何人都好,对他们、对奶奶、对整个家都是。
当堂弟的假婚礼都办完了,比莉还是没有对奶奶说实话,甚至到了最后她更是做出了最初的她绝对无法理解的举动,就好像他们说的,不管离开家去发展的海斌与海彦兄弟,拿的是日本护照还是美国护照,“他们是中国人这件事是怎样都不会变的”。
也因此她最后之所以会这么做,是她认为有些事、有些观念不是短短几天就能去推翻、去改变的,因为那些就是已经根深蒂固的,特别是她无法去撼动的文化思想,与其企图去冲撞,倒不如顺着去接受,让这件事能自然而然的迎来结局。
对她来说,爱一个人或讨厌一个人就要直接说出口,本来认为家人们是不是不爱奶奶,可和母亲那一番辩论,以及后来和其他人的相处,比莉学习到了有时候说谎其实也是一种爱的表现,有着对他人的体贴与不舍,以不伤害到对方为出发点,又有谁能说这是不对的事呢?
电影最后比莉和父母准备回到美国,他们和奶奶在巷子口依依不舍的道别,然后比莉三人便搭上出租车离开,而奶奶则跟在后头老泪纵痕的挥舞着手,虽然双方互许承诺下次会再相见,但其实他们心里都早已知道,或许下次见就已是自己(奶奶)的告别式了。
为什么会这样说?是因为我觉得奶奶这几天下来应该有察觉到众人的反应是不对劲的,特别是比莉的表情很明显就是不太好,加上电影有提到过,当年比莉的爷爷不久于世时,每个人包含奶奶在内也都是瞒着他,不让他自己知道身体的状况。
另外,从家人到医生都多次说道,在中国多数的家庭都不会选择将实情说出口,所以“别告诉她”与“不让我知道”是同时存在的。
他们拼命想要隐瞒的,奶奶心里应是清楚的,可就如上面提到的,委婉、体贴是东方文化的思想体现,如果他们做出闭口不谈的决定是对奶奶的体贴,那么奶奶选择不说破何尝不也是种回敬的体贴?因此奶奶在最后的告别时才会忍不住掉下泪来、唯有在家人们转身后,才能展现自己脆弱的那一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