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甲午战争存在哪些认识误区
诞生于清末洋务运动中的北洋海军是中国第一支近现代意义上的海军。近现代海军自诞生之日起就是一个有很多传统和礼仪的军种。1714年俄国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正式的海上礼节和仪式法典。沙皇彼得一世在他的圣旨中写道: “在俄罗斯海军及外国舰艇进出港口时都应从城堡向他们鸣礼炮。”1805年英国海军部参考当时陆军佩剑的款式为海军军官们设计了标准佩剑。时至今日世界各国海军都已发展成为重视民族传统的军种。各国海军都热衷于向世界展示自己悠久的历史、深厚的底蕴。
即使本国海军曾在历史上遭遇挫折也一定会强调挫折中的牺牲精神,以期使国人永志不忘。俄罗斯海军丝毫不避讳日俄海战的惨败而恢复使用帝俄时代的海军旗;法国海军坦坦荡荡参加英国举行的纪念击败法国舰队的特拉法加海战阅舰式......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曾在甲午海战中浴血奋战的北洋海军却曾在相当一段历史时期内被习惯性地羞辱、鄙夷乃至无视。然而近些年来国人的历史观正在悄然转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发现我们以往关于甲午战争的诸多观点可能是存在问题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首先中国在近代史上是被列强的坚船利炮强行打开国门的,事实上当时朝中顽固的保守派势力根本就不愿开放国门,然而面对五千年未有的大变局又不能不发展海防。令保守派势力未能预料到的是海军的近代化建设恰恰成为带动整个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原动力:因为海军舰船要烧煤,所以带动了近代煤矿采掘工业的发展;因为舰队之间要联络,所以带动了近代电报事业的发展;因为海军建设需要人才,所以带动了近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在保守派的眼中打造海军根本就不是为了带动中国的近代化转型,而是为了重新把国门关闭起来。现实的发展与他们的预料简直是南辕北辙,所以他们一再想方设法从中掣肘。事实上北洋海军从诞生之日起就已成为朝中保守派人士的眼中钉肉中刺,只不过列强造成的海防压力使清王朝确实又离不开海军,所以保守派人士只能暂时容忍北洋海军的存在,但只要有朝一日北洋海军遭遇挫折就一定会被千夫所指。事实上甲午战争后对北洋海军最大的攻击就来自于朝中的保守派人士。
保守派人士只是单方面指责北洋海军无力担负起守土之责,然而却绝口不提自己朝廷政治在多大程度上拖了前线的后腿。在甲午战争之前北洋海军连续十年未曾添置新式武器,以致于时任户部尚书翁同龢的门生王伯恭针对当时社会上催促北洋海军上阵的舆论曾对翁同龢说:“器械阵法百不如人,似未宜率尔从事。”谁知翁同龢竟回答道:“吾正欲试其良楛,以为整顿地也。”即使自家军队存在再大的问题也只能是在战后设法整顿,岂有用战争胜败作为检测手段的道理?
显然翁同龢已先入为主打心底里反感北洋海军。事实上在当时有他这种想法的人不是一个两个。甲午战争后朝中保守派对北洋海军的指责大多是情绪化的,事实上很多说辞是站不住脚的,然而这样的谎言却在之后长时间流传。这主要是因为旧中国积贫积弱的现实使人们太过压抑了,所以这种抑郁的情绪就需要找一个宣泄口。北洋海军恰恰适合作为人们情绪发泄的对象,所以很多谎言就这样一再流传。直到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日益提升使人们的一些既有观念开始受到冲击。
与此同时网络的普及使人们能更为方便接触到各种资讯。尤其是一些以前不为国人关注的外国资料也开始逐渐被国人所接触到。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渐渐发现有些以往的观点可能是存在问题的。过去有的说法认为北洋水师军纪败坏,以致于刘公岛上有多达70多家妓院、赌馆。问题是刘公岛只有区区3.15平方公里,在这有限的空间里还得布置各种军事设施以及官兵宿舍,在这样的情况下刘公岛上还能布置下70多家妓院、赌馆吗?况且刘公岛作为军事基地并无多少常住人口。
这也就意味着这70多家妓院、赌馆都是面向北洋水师官兵营业。然而北洋水师一年中仅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驻泊刘公岛,其余时间则在烟台、天津、旅顺等地巡防,这70多家妓院、赌馆仅仅依靠每年四个月面向北洋水师官兵营业是如何生存下去的?还有人根据丁汝昌、刘步蟾、林泰曾战败殉国时都采用了吞食鸦片的自尽方式推断得出:北洋水师军纪败坏,吸食鸦片成风。事实上在当时鸦片不仅是毒品,而且也是世界各国军队常用的麻醉止痛药品。
实际上关于丁汝昌、刘步蟾、林泰曾自杀殉国的鸦片来源是有明确记载的:是从北洋海军自己的军医院得来,而不是从烟馆购买而来。如果他们当真吸食鸦片成瘾,身上怎会没有多余的鸦片,还需要去医院拿?还有一些影视和文学作品言之凿凿地声称:北洋水师利用工作职务之便用军舰私自载客牟利。然而北洋水师的军舰不比客轮,是没有固定航期、航线的,而是根据上峰的指令临时派遣,那么乘船者如何计算买票登船的日期时间呢?又如何能确保军舰要去的地方正是自己的目的地呢?
过去我们在检讨甲午战败的经验教训时有一点就是认为慈禧太后挪用了北洋海军的军费,然而近年来又有人出来质疑此事。那么这事到底是真是假呢?事实上这个事要说是真还并不完全符合史实,可你要说是假还或多或少真有一些影子。可能我这么说就更令大家费解了,那么接下来我就进一步为大家解释。1887年光绪皇帝在名义上开始亲政,然而实权依然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光绪为早日掌握实权就想给慈禧修一个供其玩乐的园林,从而分散慈禧对朝政的注意力。
于是颐和园工程就被提上了议事日程。当时负责颐和园工程恰恰正是光绪皇帝的亲生父亲醇亲王奕譞,巧的是当时的海军衙门也是由奕譞掌握。奕譞在修颐和园的时候就直接把海军衙门的经费给挪用过来了。所以这件事仔细论起来慈禧、光绪、奕譞三个人其实都有一定责任,只不过由于人们普遍对光绪皇帝的人生遭遇抱有同情就自动过滤了光绪父子的责任问题;相比之下慈禧的所作所为造成了中国近代落后挨打的客观现实,所以人们很自然就把这件事直接全都扣到她头上。
事实上颐和园工程除了挪用过海军衙门的经费之外还挪用了两部分带有海军色彩的费用:其一是海防捐,其二是海军巨款。所谓海防捐是以海防的名义募集社会捐款,朝廷则以虚职的官衔作为回报,说白了就是一种卖官行为。所谓海军巨款是自1888年秋醇亲王奕譞通过李鸿章以海防名义向沿江沿海各省督抚募集的260万两巨款。这两笔钱尽管是以海防名义募集的,但其实从一开始就没打算用于海军建设,说白了就是以海防的名义为颐和园工程的建设筹款。
这种行为到底能不能算作挪用海军经费呢?事实上这个问题在史学界存在争议。首先这种用老百姓朴素的道德情感是无法接受的,历史学家们也都公认这种行为是应当批判的,那么分歧存在于哪儿呢?一部分史学家认为:既然这两笔钱是以海防名义募集的,那么就应当算是海军经费;另一部分史学家认为:这两笔钱实际上是打着海防的幌子额外募集的,是打着海军名义的敛财行为,但不能算是挪用海军经费。无论如何这个行为本身是必须批判的。
所以关于慈禧挪用海军经费这个事说是真的好像还挺复杂的,可要说是假的似乎也不大说得过去。无论是打着海军的名义敛财也好,还是直接挪用了海军经费也罢,总之这种行为是应当批判的。不过这件事到底对甲午战争的失败造成了多大影响呢?事实上影响很可能并没我们以往想象的那么大。因为无论我们如何去定性,但一个基本事实是:海防捐和海军巨款其实从一开始就没打算用于海军建设。所以真要仔细论起来只能说清政府从一开始就并没认真对待可能爆发的战争风险。
其实挪用不挪用的都不重要了,至少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北洋海军连续十年未曾添置新式武器。过去我们往往认为这是因为本来用于购置武器的资金被用于了颐和园工程,但现在看来被挪用的都是打着海防名义额外募集的资金,那么本来用于北洋海军建设的资金呢?至少迄今为止还没发现有任何证据足以证明北洋海军的建设经费被挪用到了颐和园工程,可问题是这些钱同样没被用于北洋海军的建设和维护。那么这些钱哪儿去了呢?这恐怕已成为一个未解之谜。
在慈禧挪用海军经费这个问题上一个就是刚才提到的款项定性问题,另一个是责任划分问题。因为我刚才说了在这个问题上光绪和奕譞也是有责任的,但这不能成为替慈禧开脱罪责的理由。颐和园工程的最大受益者是谁啊?奕譞的行为不说是慈禧授意的,但至少也是慈禧默认纵容的。表面上看似乎所有的事都是奕譞干的,然而坐享其成的慈禧难道在这件事上就真没责任?当然造成甲午战败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当时清政府腐朽没落的体制造成的,然而慈禧作为清政府实际上的一把手不该对此负责吗?
慈禧挪用海军经费这个事只能说过去可能在一些具体细节上存在一定误读,但事件本身还是有一些影子的。这件事相比我在上文提到的刘公岛上遍地赌场、妓院之类连影子都没的说法还真算不上什么最大的谎言。事实上如果真要盘点关于甲午战争流传的谎言,那么除了上文已提到的几件事之外我还可以给大家举出很多事例来。比如流传很广的一个说法就是北洋海军在主炮晾晒衣物。这种说法最早出自于一名日本海军将官小笠原长生所著的《圣将东乡平八郎全传》。
在这本书中曾提到1891年北洋舰队访日期间东乡平八郎在清军的“平远号”上看到主炮上晾晒有衣物,然而在1891年出访日本的舰队名单中根本就没有“平远号”的名字。1940年《义勇军进行曲》词作者田汉先生在自己的著作中引用了小笠原长生的说法。由于田汉先生作为我国国歌作者的影响力就使这种说法在我国一度相当流行,后来史学大家唐德刚先生在其所著的《晚清七十年》中同样引用了这种说法。也许唐先生是发现了“平远号”当时根本没出访日本这个bug,于是就把“平远号”改成了“定远号”。
同时唐先生还在自己的著作中加入了一个细节:东乡平八郎不仅看到定远号的主炮上晾晒有衣物,还伸手从炮管里摸到了一手灰。事实上定远舰是当时的亚洲第一巨舰,其主炮距离甲板的高度为3米左右,东乡平八郎是怎么以不到一米六的身高伸手摸到炮管的?尽管当时中国人的平均身高要高于日本人,但应该也不会有人冒着摔断腿的危险把衣服晾那么高吧?就算北洋水师再怎么军纪涣散,军舰桅栏不能晾衣服吗?为什么一定要搭着凳子、扶梯去主炮上晾呢?
在老电影《甲午风云》中出现了这样一个镜头:邓世昌命令致远舰上的水兵把弹头拔下之后发现里面居然是沙子。在相当一段时间内这都被作为海军经费被挪用的铁证。北洋海军的炮弹中装沙子是事实,可这并不是由于缺乏经费所导致的。原来当时世界各国的海军正处于急剧转型的时代。当时世界上主要有两种炮弹:一种是装填火药的开花弹,另一种是装填泥土沙石的实心弹。实心弹打中敌舰后并不会爆炸,所以只能通过自身的重量去击打敌舰。
由于北洋海军在甲午战争前连续十年未曾添置新式武器,所以北洋海军的炮弹其实是以实心弹为主,而不是说有人故意往炮弹里掺沙子。尽管过去我们对这件事存在误读,但这些实心弹确实在战争中令北洋海军蒙受了重大损失:黄海大战爆发一个半小时后北洋海军就已打完了所有开花弹,在剩下的三个多小时内北洋海军的舰炮所发射的都是不会爆炸的实心弹。相比之下日本在战前研制的下濑火药则在这场海战中大显威风,从而对北洋海军造成了严重打击。
还有人以邓世昌在军舰上养狗作为北洋海军纪律涣散的证明。众所周知邓世昌是以身殉国的民族英雄。如果连他都存在违纪行为,那么其他人恐怕就更好不到哪儿去了。然而在军舰上养宠物其实并不是什么违规行为,而是世界各国海军中相当普遍之事:豢养这些动物并不是毫无来由的,最早登上军舰的动物是猫,这是因为跨海远征必须保证充足的粮食储备,而在军舰上堆积大量粮食无形中吸引了老鼠的眷顾。为保证战士们的口粮,猫就被引入军舰。
当19世纪世界各国普遍进入蒸汽战舰时代后军舰上的动物种类也日益繁多起来:除了猫之外,狗、猴子、鹦鹉,甚至是熊这样的大型动物。这时豢养这些动物的主要目的已不是消除鼠患,而是为了调剂船员们在长途航行中疲惫的精神。当中、日两国模仿西方海军的模式创建自己的近代化海军时几乎照搬了当时称霸海洋的大英帝国海军的服装、饮食、礼仪和军语词汇等等。至于在军舰上养动物在当时的西方海军中乃是通例,而《北洋海军章程》和日本联合舰队条例也都并未就此作出禁止性规定。
还有人指责黄海海战中丁汝昌不设代理指挥员,以致于旗舰信号装置被摧毁后全军失去指挥,以此作为丁汝昌不懂海军战法的证明。事实上丁汝昌压根不需要设代理指挥员,因为世界各国的军队在战争中有一条约定俗成的惯例就是根据军衔大小在上级指挥员阵亡或失去指挥能力后由下级指挥员自动替补。如果非要专设一名代理指挥员,那么以战场上瞬息万变的局势而言谁能保证代理指挥员不会比指挥员先挂呢?所以设代理指挥员本身就是站不住脚的伪命题。
有些影视作品为了让观众牢记国耻发愤图强而将北洋舰队官兵同他们的对手伊东祐亨、东乡平八郎刻意塑造为英国皇家海军学校的同学以象征甲午战前中日两国海军之间的竞争关系。然而实际上伊东祐亨压根没有赴英留学的经历,何来同学之说?至于东乡平八郎当倒是于1871年赴英留学,可他读的是商船学校,而不是英国皇家海军学校。而中国北洋舰队官兵赴英留学是在1877年,此时的东乡平八郎已前往船厂见习日本订购的扶桑舰的建造。
还有人说日本把甲午战争中得自中国的2亿两白银的战争赔款绝大部分用于教育,然而日本方面公布的资料却显示:《马关条约》的2亿两白银的战争赔款中有46.4%被用于扩充海军,15.6%用于扩充陆军,另有22.6%作为临时军事资金,也就是说84.6%的赔款被用于军事用途。即使在剩下的15.4%的份额中用于教育的比例也并不占大头:我们知道在甲午战前明治天皇曾节衣缩食打造海军,皇后曾为海军建设而变卖首饰,不过在甲午战胜后日本皇室毫不客气拿走了赔款总额的5.5%作为自己的补偿。
这下2亿两白银的赔款可就只剩下9.9%了,可就是这9.9%也并没全部用于发展教育。由于甲午战争中日本侵占了中国的台湾,因此又拨付了3.4%的殖民地经营开发资金。为支撑甲午战争而发行的1亿日元的国债也到了该偿还的时候,于是又拨付了0.9%的国债清理资金。为了预防日本整天地震或者是火山喷发,所以预备了2.8%的防灾基金。最后真正被用于教育只有全部赔款的2.8%。这样盘点下来可能是不是令大家对甲午战争有了全新的认识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