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对很多人来说是有弊的,包括男性和女性。女性因为育儿,要放弃很多机会。男性因为要包容家庭,放弃很多自由。当然,反过来也成立。但不同的是,女性似乎会经常站在家庭视角问自己,我放弃了什么,选择了什么,这样选择对不对?于家值得么?于我值得么?男性不咋纠结,他们往往把家当成前行路边的一个驿站,休息好了就启程。没有意识到回家是需要“走”过去,“进入”家庭,要“处理”日常生活。要“放弃”以自己为中心的想法,“围着”孩子们转。这些想法都没有,只剩一条前行的路了,有啥可纠结的?
男性一往无前地在官场,生意场,赌场上拼搏,争抢是雄性本能。他们体验的是其中的心肠澎湃,热血激荡,不爱反问值不值,对不对的问题。男性直奔光环而去欲夺之,义无反顾,荣誉不等身那是自身材料有问题(他们不这么认为,认为环境有问题)。那些循循善诱谈不争的大师们呢,大都也都是男性啊?国学大师,人生导师就是他们的光环,虚名也是名。
女性顾虑多,瞻前顾后,老想着对孩子好不好,成就自然若即若离。若女性放弃事业,回归家庭,有人告诉她,这是个短期项目,生了男孩就结束,不必太认真。若放弃家庭,执着事业,成为普林斯顿终身教授也挺好,若就做个普通人,自己又觉得得不偿失。女性也有家庭事业兼顾的好的,那些强大的二胎三胎高管妈妈,技术专家妈妈,往往背后还有一个强大的老妈,在女儿家庭里重启退休后的事业。这样的成功女性往往成了普通女性和男性推崇的楷模——家庭,繁衍,事业兼顾得太好了。别人能行,自己不行是基因问题么?女生会在人生的不同时段反复问自己,左右摇摆。她都不想放弃啊?但是,现实不允许,纠结着前行,成了很多女性的状态。
我喜欢家庭。记忆里,儿时温馨的家庭场景,一直让我觉得家庭不是工作成就可以替代的。我记得我们三人一起在河边洗衣服,玩水拍照的场景;老爸拉起窗帘,洗照片的场景;还有父亲干活,我在边上玩的场景。这场景在我小学没毕业时基本就结束了。
我记得母亲在事业和家庭间的摇摆。母亲30多岁时全脱产上了两年学,圆了她的大学梦。我们三个在家。大人不提,孩子是不会想到艰难这个词的,一切皆可应付。没人给编辫子了就扎马尾,偶尔父亲也会给编;头发生虱子了,就剪掉(头发几乎没剪过,太长自己洗不好)。父亲很靠谱,我们能吃上热乎饭,穿上干净衣服。他领我们搬进了连毛坯房都算不上的新家,我换了新学校(从重点转到非重点,所以我从没觉得重点很重要),弟弟中断了幼儿园提前进入小学。母亲放假回家,一边收拾一边抱怨屋子乱。她的标准里,下夜班回来不吃饭不睡觉也要收拾干净家。我以为妈妈的标准有问题,为什么要抱怨我们三个都不咋在意的事情?东西是否用白色苫布盖起来很重要么?柜子不够用,衣服叠好摞在一起不是很自然么?馒头能蒸熟,我们能吃饱;衣服能洗干净,我们看上去不像爸一人带的孩子,这才重要。
孩子的眼里养育之恩,重在养育,不在父母头上的光环。冬季衣服在院子里冻干,再放到炕上暖气上烤一遍,彻底干了,我们才能穿了上学。我尝试着洗衣服,但始终没学会用洗衣板搓衣服。父亲说我手没劲,洗不干净,还是他洗吧。那两年我也没学做饭,父亲还是让我专注学习了。小学毕业我的数学满分,全县出名了,我有点小光环了。
我记得母亲放弃事业,转向家庭,但又是一次全力以赴。母亲在她该进高级职称时,选择退休了,以病退的方式。我很奇怪,那么热爱工作,经常节假日值夜班的她,为什么突然放弃“进步”了呢?她准备好了论文,但被和谐了。她失望了吧?家庭没让她失望,我们上学,他们跨省搬家,都按母亲的设计走的。这次她为家庭又操劳了二十年……
母亲今年七十多,身体过早衰退了。一个普通女性在家庭,事业之间开足马力,全力以赴是有代价的,以身体为代价,以快乐家庭为代价。我对妈妈说,你选择的就是最好的。可是我心里问自己,若不这样,妈妈的身体会更好些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