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30日著名武侠小说作家金庸谢世,享年94岁。金庸于1972年写完最后一部武侠小说《鹿鼎记》后宣布封笔,在其后长达46年的后半生中一直没有再出新作。封笔后的金庸忙于社会活动,后来到剑桥大学攻读历史学博士学位,闲暇时间以读书自娱。他曾屡次说要写一部《中国通史》,到死也没面世。
作家封笔后能够做到像他这样决绝,不再提笔的确实不少,似乎创作有个干涸期。某著名作家成名后,一直没有再创作新的作品,面对记者采访时说:“我后来也想再写,可是我脑内似乎有两个我,一个想写,而另一个不想写,想写的就逼不想写的写,但是不想写的我却反问想写的我:你为什么不写?”表达了一种有心无力的心境。
许多著名作家是以自杀来结束这种内心的煎熬的,比如海明威、杰克伦敦、卡夫卡。。。。。还有的作家转而开始品评同行,当起了评论家,或者开始教人写作,办写作班,或者发表起读书笔记来,或者干脆转行了。熟悉沈从文的人说:他中年以后为自己创作枯竭而非常苦闷,他是想写的。后来沈从文专心研究起中国古代服饰来,并著有一本《中国古代服饰研究》。而鲁迅成名以后主要精力用于跟同行在报纸上打笔仗,所以他的杂文厉害。
金庸给读者带来了盛宴,但他的离去也给读者留下了遗憾,这种遗憾甚至当他封笔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时已经达到了巅峰,试想如果他像梁羽生一样哪怕再多写8年,以金庸当时已达巅峰的功力,和他当时4年一部长篇的速度,再写两部像《鹿鼎记》、《天龙八部》那样的大作,一点问题也没有,甚至更高,因为他还在不断地修习佛法和研究历史当中。金庸学佛后,一部《天龙八部》写得佛相庄严,气势万千。但是,作家累了。一个是累在连续17年每日连载的疲劳积累上,还有一个是累在声名上了。
他竟然跟读者竞争起学问来了。认真研究亿万读者提供的反馈,为每一个专家学者的质疑和非难而查找证据,寻求解释。这些专家涉及各个学科,都是他的小说中谈及的,比如化学、动物学、植物学、药学、语言学、文学、心理学、历史、军事等等五花八门,凡是金庸在小说中用以彰显才学的无关细节,都受到喜爱他小说的各类学者的指正,这些读者的心理只是有一搭无一搭,反正小说又不是学术。但是金庸认真了。这一认真,加上他年轻时上过法学院的经历,刺激了他学术的神经,最终义无反顾地做学问去了。跟武侠小说say古白了。
但他放得下武侠小说,却放不下读者,更放不下读者的评论。封笔后的他一直在努力维护自己从小说中得到的名利。早就停笔的王朔写了一篇骂他的小文,他慌慌张张地发了一篇文章回应,既像解释,又像讨饶,唉,你可是杨过、令狐冲、乔峰的精神后台啊。现实中的金庸,跟他小说中创造的人物大大的不同。也许正是因为分得开,他的小说才写什么像什么,万象森然,历历在目,像极了真实的社会吧。而那些批评武侠人物飞来飞去不着调的主流作家,虽然写的人物是真实的人,却并不可信,所有人物都是一种腔调,一种扮相,一种思维,即作者自己的思维、腔调、吃相。
金庸在三十年前就说要写一部《中国通史》,还给记者和读者打预防针说:我写出来肯定会有历史学者挑刺,因为他们想不到,没有那么聪明,就忌妒。还说已经写了五代十国和唐代了,让人以为他马上要出版了。结果一直也没出。事还没做,先被假想敌挡住了路。研究历史,搞通史,还想有奇特的发现,还不能被人挑刺,光那无边的细节考证就足以消化几百岁生命进去。一个武侠小说巨匠,生生被史学的坑活埋了。
治好通史是有策略的,是需要团队协作的,一个人想独得大名,孤军奋战整条战线,战略上就错了。如果半个世纪以来发现一条就发表一条,像金庸自己说的有了一些奇特的发现,现在的名声也是历史学家了。但是能成历史学家的,都是断代史家,没有谁有精力做到通史学家。人们学历史,也是分段找最精通该段历史的专家。成名成家的思想害死人呐。
金庸忘了他创作武侠小说时并无成名成家的思想,他说:我写完第一部小说《书剑恩仇录》,既不知道下一部写什么,也不知道要不要写下去。然后就这么一部部写下来了。他写到第四部《射雕英雄传》时声名鹊起。然后越写越顺,佳作连续不断推出。一埋头17年,再抬首也不过48岁。可是他说:没得可写了,不想再重复以前的情节和人物。
斯蒂芬金今年快70了,还在写,毛姆80多岁时也还在写。他们成名时的年龄比金庸还年轻。。。写作没有成为金庸的呼吸。
佛家说:无我。通过修得无我境界,再返入现实生活,就能获得极大的智慧与力量。金庸终归还是有我。没有断呼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