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老公的一个大学同学从外地回来了,老公说下班了请她一起吃个饭。我们结婚的时候,她还随了个大礼,后来她结婚的时候我们竟然不知道,现在她的孩子比我们的小孩还要大一岁,已经上幼儿园了。
下班以后我们回家开车带着孩子就直接去了饭店,想着请别人吃饭迟到了肯定不好吧,于是急急忙忙的去了。去了把菜点好,她和老公带着孩子过来了,小男孩抱着一个没有开封的大火车玩具,我们以为是给他自己孩子买的,没想到她过来就说这是送给我们孩子的,结果弄的我们手足无措,因为我们来的时候匆忙,给她的孩子啥都没准备。
幸亏点的菜还算丰盛,饭前老公又去买了一瓶好酒。因为他们是老同学好久不见了,他的老公跟他们也是同行,所以聊的倒是很开心。俩个小孩玩了一会玩具,开始吃饭以后,我们小孩就坐到桌子旁边吃饭去了,他们的小孩就跑去用他妈妈的手机看动画片了,他妈妈说平时在外面不听话了,把手机上的动画片打开就立马安静了。看过很多这样的孩子,在外面吃饭的时候一边吃,一边看着手机。
一聊起来就容易忘了时间,转眼就九点半了,孩子可能没有在外面这么长时间,也可能是瞌睡了,开始烦躁起来。把小汽车在地上摆一排,又说自己摆不好,我帮他摆了一下,他就直接把汽车拿着在地上摔了几下,无论我说什么,都不乐意。他同学过来想要帮忙把玩具收一下,结果一下子大哭起来。这下他彻底崩溃了,怎么哄都哄不住了。
抱着下楼,老公把他们送走了,小家伙还赌气的站在门口哭闹,说不想回家要继续玩,没办法我只好蹲在旁边陪着。等这他爸把车开过来,小家伙说什么都不想上车,张着大嘴大声哭闹,刚好那会起风了,晚上还有点冷,一边害怕孩子着凉,又害怕张着嘴把冷风吸进去了肚子又该不舒服了,想到这里我就开始有点不耐烦了,最后终于没有忍住又开始指责老公说,聊天聊个没完没了的,都不知道看下时间。其实我真的很能理解他,所以整个晚上,我都一直很耐心的陪着孩子,尽量不让孩子打扰他们叙旧。老朋友好久不见,总是有说不完的话,加上回来以后能一起吃饭喝酒聊天的朋友本来就少多了,所以这次这么好的机会,聊的忘了时间真的很正常。可就是突然就觉得很不耐烦了,而且一定要把这种不耐烦说出来心理才舒服了。其实说出来以后心理又开始愧疚又开始抱怨他了,明明自己想要理解他的,怎么到最后就变成指责和抱怨了。
后来一路上孩子都很乖的,到家以后迫不及待的开始玩开了,一直到十一点实在是困的撑不住了,倒头就睡着了。
孩子睡着以后,老公跟我说,你知道吗,你什么都挺好的就只有一个缺点,就是孩子不听话的时候,就开始埋怨指责他。我一想,确实是这样的,有时候他有活动,回来的晚一些的时候,我绝对每次都会抱怨他回来太晚,导致孩子也不睡觉。其实说到抱怨,我早就知道最应该戒掉的恶习就是抱怨,抱怨是无能和无用的表现,我还经常给他说这些话,让他戒掉抱怨,可实际生活中,我却在不停的抱怨,指责。明知道这一点用处都没有,明知道不应该这样做,可还是每次都这样做,这就是习惯的力量。因为我的大脑已经习惯了用这样的方式来回应类似的问题。这也就是柯维老师说的思维定式,人总是按照自己的思维定式去思考,去行动。思维定式就像地球引力一样难以改变,而只有思维转换才能改变思维定式。
知道和做到之间真的相差太远,因为中间隔着我们使用了很多年,已经使用的很熟练的思维定式,一旦遇到类似的情况,大脑就会本能的针对这种刺激,按照思维定式做出相应的同样的反应。而想要打破思维定式,就必须启用自我的元认知能力,切断刺激和反应的回路,在遇到刺激时,立马启动元认知能力,提醒自己,你又要开始抱怨了,不要再采用之前无用的反回应方式了,你应该尝试别的回应的办法了。这很难,但并非不可能做到的事情,而且一旦有过一次成功的经验,就可能后面的改变越来越多。因为人总是依照自己的习惯行事,所以卓越不是一时的行为,而是一种习惯。所以一旦养成了好的习惯,好的习惯就会成为我们的一种思维定式,从而使我们很自然的一直使用好的习惯来行事。
今天写下这篇文章,希望这是最后一次记录抱怨和指责,从此以后,我的词典里再也没有这俩个词语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