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女儿小时候去大城市玩,特别喜欢看那些拔地而起高耸入云的大厦。
她经常指着远处高耸的大楼兴奋地说道:“哇!那里好漂亮啊!我长大了也要去那里面上班!”
我每次都会哑然失笑:“你从外面看它,它当然漂亮了。要是你现在就在里面,你往外看反而是看不到这栋楼的啊。”
“你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我们抬头仰望,看见那灯火辉煌的高楼,在黑色的夜幕下傲然挺立,顾盼生姿。
于是我们羡慕,我们嫉妒。
可楼里的人往下看,看见的却只是遍地密密麻麻的汽车和行人。
而他们显然是不会觉得骄傲的,更不会觉得外面的行人便是卑微。
女儿还小,自然不会理解,她只是单纯地就是觉得它漂亮,就是单纯地想要它,就像喜欢一个毛绒玩具想要抱着它睡的那种感觉。
我原来自然也不可能了解。
毕竟谁没有年轻过呢。
谁不是如此:
从年少无知到懵懵懂懂,
再从懵懵懂懂到恍然大悟,
又从恍然大悟到麻木不仁。
只有当你进了那栋楼,从窗户往外看去,你才能真正明白。
(二)
骑电单车的时候,最讨厌那些开汽车的。
他们强势,霸道,蛮横。
他们从来不会觉得你电单车是弱势,需要礼让。
在没有车道划分的地方,他们会把你挤到路边甚至无法前行。
拐弯的时候,他们也不会减速避让。
什么“转弯让直行,机动车让非机动车”,驾校和交规花了几个月教会你的,他们在一秒钟之内就能让你忘得一干二净。
可是,有时候当我开车出门,忽然就觉得那些电单车是有多么地讨厌。
他们仗着自己是非机动车,到处横冲直撞。
没有划分的车道,他们会忽然从你的右侧挤上来。
堵车的时候,他们东钻西突,像只小耗子般见缝就钻。
一边钻,一边还按着尖利的喇叭。
同样的感觉,存在于汽车和行人、行人和电单车、电单车和汽车之间。
所以有时候骑着车从拥堵的汽车之间穿过,我忍不住会想,如果此刻我是坐在汽车里的那个人,应该也是会特别讨厌外面那辆电单车吧?
(三)
这个世上,根本就没有所谓的“感同身受”。
——即使你真的经历过和他一模一样的境遇。
那些听了祥林嫂的故事而陪下许多眼泪来的听众,未必便是真的怜悯同情。
那些特意寻来听她故事,一齐留下那停在眼角上的眼泪的老女人,她们的根本目的本就是为了叹息一番,然后满足地离去。
若是要她们真心地收起鄙薄的眼神,除非等到她们自己也死了老公,也失了孩子,孤苦无依。
至于别人的遭遇,毕竟只不过是供她们咀嚼赏鉴的故事而已。
正如你看着悲伤的电影,为剧中人那悲惨的命运而感叹,而唏嘘,而泪流满面不能自已。
可是谁又会希望自己遇到和剧中人一样的境况呢?
悲剧故事里,没人愿意当主角。
就算真心同情,也不愿去真正感受。
何况,即便是相似的境遇,可是每个人的悲苦也并不相通。
所以我总觉得,快乐是可以共享的,痛苦却只能自己一个人承受。
一群人在一起开怀大笑绝无不妥,在一起抱头痛哭却大可不必。
主角可以低调,配角不必抢戏。
(四)
常常听别人说“你换个角度想想…”
可是我总是做不到。
你看着高楼,想象里面的人有着怎样的生活,不如自己进去亲自感受一下。
你经常走路,不如也试试骑车,偶尔开一开车。
永远不要对他人的遭遇幸灾乐祸,也最好别试图去探寻揭开别人的伤口。
换个角度,不如换个位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