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医美的三大“想不通”
中国医美真的是一个奇葩的所在,有史以来从没被表扬过。
媒体们总是用审视的目光盯着这个另类。有时做点好事,不是自己要学雷锋做好事不留名的问题,而是媒体统一规定不准留名。媒体只对这一行的负面新闻感兴趣。
当然,大部分原因是自己作的。因为中国医美业给人的印象就是没什么诚信。
然而对医美业的误读,并不是单方面的责任,长期以来,它被交织在几大“想不通”的误区里,无法自拔;剪不断,理还乱。
困扰中国医美的三大“想不通”
1,医美行业很暴利?
《新京报》最近很活跃,和医美行业摽上了。有一篇爆款文章的标题是:“医美‘暴利'背后:刷单、虚假买家秀、套路贷,坑你没商量”,内文还有一个醒目的小标题:“毛利率超85%?医美行业上市潮涌”,一般的读者,哪里有鉴别事实的能力?乍一看来,医美行业真是“黑”啊!是一个毛利超过85%的暴利产业。
类似的媒体声音,不绝于耳。近日的网文似乎一边倒地数落医美行业的暴利,它们在“为民请命”的同时,顺便给医美业定了个位:这是一个“暴利+黑心”的行业。由此,诞生了中国医美行业的第一大误区,而真正的医美业内人都表示很无奈。
看看新三板挂出来的那些民营医美机构的利润率就知道了,这是一个在利润上惨不忍睹的行当,能够有5%—10%的息税前利润就算说得过去,哪里来的暴利?为什么挂上新三版的医美机构后来又纷纷下柜摘牌儿?除了因为在新三版柜台上融不到一个月毛钱以外,业绩方面也实在是忒寒颤。
高昂的营销成本和人力成本,早已让这个昔日的高利润产业沦为彻头彻尾的微利产业了。
原因何在?大部分是咎由自取。
中国医美第一代聪明绝顶却见识短浅的老板们,把医美带入了过度营销的死胡同,胡同越走越窄,所以价格越来越低,他们发明了价格战,之后又发明了低价导流、高价升单的把戏;最后干脆把一部分项目变成单纯的拓客项目。我曾经问过一位准备把皮秒激光变成免费拓客项目年卡的老板:您想过没有:免费皮秒的治疗由谁来做呢?这种方式能拓来什么客?
价格的冰火两重天,让人莫衷一是。一面是医美行业内部的价格战,另一面是美容院老板娘的渠道给待宰羔羊们编的高价故事。羊毛薅干净以后,高价宰客的锅还得医美业来背。
2,医美大夫还是医生吗:一个双重误区
医生们当然以医生自居, 特别是那些从公立医院出来不久的专家们,他们没有任何打算要在今后的职业生涯里改变自己的身份,他们喜欢别人在他们的名字后头加上“教授”、“主任”或“博士”的尊称。
这些医生们的误解是:他们以为客患们(客人和患者)仍然会把自己当成医生,他们不太注重服务,只关注医疗,甚至会对客患颐指气使,延续着公立医院大专家的清高;当客患表现出别的身份认同时,医生们假装不知道,回避了这种尴尬。
其实客患一端则早已不把医美机构的医生当医生看待了,在她们心目中,美容医生和美容师没什么区别,和美发师、美甲师、化妆师都差不多,顶多更高级一些。
有的时候医生或其他人会特意向她们强调医生的身份问题,即使最后完全讲解清楚了,她们仍然会略带迷茫地告诉你:我还是觉得你们和看病的医生不一样。
一个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只要去做医美,最重要的事情是看看能不能找认识人打打折?这和疾病医疗完全是不同的场景,疾病医疗别说打折了,能挂上号就谢天谢地;而做医美,甭管有钱的还是收入一般的,也不管是研究生学历还是小学毕业的,不管是女老板还是刚入职场的小职员,统统会提打折的事儿!
从这一件事上就能得出结论:人家没把你当医生。
医美行业的价格缺少严肃性是毁掉医生定位的重要原因,大多数医生手里没有定价权,客患来到机构见到的首先是销售性质的咨询师,讨价还价是必须上演的场景;或者说消费医疗的价格随意性就是行业基本属性之一?
解决这个来自医患双方的身份识别误区,目前看来并无良方,但是了解这种双方心态的差异,在设计医美医患关系时或许是有好处的。
3,医美医院的规模越大越好
尽管医美从来不是一个以规模论英雄的行当,但是仍有不少人顽固地认为医院的规模代表了实力,特别是医疗实力,于是医院规模变得越来越大。
如果医院不能承担医教研的使命,只是为了以“店大欺客”的姿态获取更多的流量和利润,那么很容易流水线式的“加工厂“,大量的资金和资源被浪费。
机构为了医生无法私自将客患资源“据为己有”,只能把钱花在医院的品牌建设和项目推广上,当然这种措施除了浪费大量的推广资金外,并不能完全阻止医患之间私下的联系,机构与医生变成了博弈关系,双方没有互信,只认钱。
医美不仅仅是医疗,还有审美,所以医美比疾病医疗更具有个性化特征,而且更依赖医生个人的能力。故此医美成为医患粘性最强的亚专业,医院规模越大越好的特点,并不适用于医美业。
随着医美行业的日益成长,医美客患早晚会意识到追随医生的重要性,医美私人医生的出现是迟早的事,医患之间建立互信之后,将保持长期的关系。
然而这个误区已经给这个行业带来了长期的损害,大量浪费的同时,还有医美参与各方的诚信关系的缺失,可能需要数十年的时间来弥补。医美参与方包括了投资人、机构方、医生、职业经理人、客患,还有第三方平台,鲜有人能真正意识到缺乏互信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
医美互联网诊疗平台和共享医院的出现,将有望进一步拉近医患关系,让医患之间建立互信关系是让中国医美行业步入正轨的第一步,医生们首当其冲,负有最大的责任,当然也有赖于参与各方的共同努力。遍布美国的6000多家共享医疗中心,早已用事实证明了“互联网+共享医疗”的模式对社会资源的节约,是中国消费医疗业界需要好好借鉴的先进经验。
总结一下:困扰中国医美界的三大“想不通”的误区,亟待消除;这三个奇特的现象,折射出造成行业乱局的深层次原因,我们参与其中的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为了改变行业乱局而付出努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