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棋王》

《棋王》

作者: 凡人简语 | 来源:发表于2023-09-02 23:11 被阅读0次

    “人总要有点东西,活着才有意义。人总要把自己生命的精华都调动出来,倾力一博,像干将、莫邪一样,把自己炼进自己的剑里,这,才叫活着。” ——汪曾祺

    阅读第四组本周推荐阅读作品为《棋王》。

    年轻人若想读的明白是必要先解一下,作者写作的背景,这样有利于他们与作品离得更近。

    《棋王》是当代作家阿城创作的短篇小说,1984年发表于《上海文学》小说,被视作是新时期“寻根文学”的发轫之作。
    故事讲述了在文革时代,知青“棋呆子”王一生四处寻找对手下棋、拼棋的故事。小说语言抛弃了20世纪80年代惯有的语言逻辑转而回归宋明小说的语境之中,朴实而飘逸俊美。
    《棋王》是阿城的处女作。小说发表后,王蒙撰文高度赞赏了这篇小说,指出这是在那个特殊的时代“对人的智慧、注意力、精力和潜力的一种礼赞”

    为了尽快知道小说内容,我选择喜马听书来了解梗概。正逢周末,听书时间好把控,粗略听完一遍后。没有什么触动点。

    并且与《平凡的世界》《活着》相比更觉让人大失所望。可那么多人吹捧它,我便又不甘心就此搁浅。于是在群里翻阅着别人的读后感,给自己增加些阅历。

    又想翻出电影看一遍,我还是喜欢这种有画面感生动的表现形式。完整电影没有搜到,搜到了电影人对本部电影的解读,反倒是收获颇多。

    本书对棋王王一生的两件事描写很是重视,一个是吃饭,一个是下棋。可以说棋王活着的意义也大概可以归为这两件事上。

    而在那个吃不饱,文化贫瘠的时代里,作者着重描写的这两方面,恰恰是对于,物质精神文明的一种强烈渴求。

    也正如棋王妈妈教育他的话一样:下棋是有钱人的游戏,穷人得先要念书掌握一门吃饭的手艺,下棋又不能顶饭吃……所以妈妈反对他在棋上花费那么多的功夫。而在临终前,妈妈又用积攒下来的牙刷棒给他磨出了一幅如象牙白一样的无字棋子送给他,因为她知道这是儿子除了吃饭以外最爱的东西。

    可以说下棋是棋王的唯一精神寄托,在棋子的世界里,他是战士,是勇士,痴迷着 ,执着着,快乐着。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份精神寄养,面对困苦的下乡生活,他没有抱怨,只有沉浸,享受,是下棋支撑他战胜周围的一切困苦,因为爱棋,他将所有烦恼忧愁都抛却在外,专注于享受下棋带给自己的幸福感,于是生活与他来说,是美满的,是快乐的。

    尤其是当棋王以一敌九时的下棋场面,起初没有听懂,后来结合电影解读一下就明白了。然后又找到相关章节文字细品。恍若一场武侠剧景的展现在眼前,此时我彻底信服了先前众人对这部作品的评价与追捧了。

    棋王之所以可以潜心钻研棋术,两耳不闻其他事,这又很符合道家的处事之道,下面一段文字分析的很通透。

    《棋王》的叙述中,平实里的玄奥颇为得体,大有道家之遗风。阿城觉得,在一个几乎无路可走的时代,人倘还能因技艺而进入审美的愉悦和精神的愉悦层面,则精神庶几不得荒芜,自由救赎的地方。这是道家与禅林中的古风,悠然与乱世之中。讲究造势,讲究弱而化之、无为而无不为,这是王一生的棋道,也正是道家哲学的精义。众口相传,王一生的棋是道家的棋,不无道理。棋道如此,王一生形象的岸然道风就不缺少根据了。王一生被号为“棋呆子”,成天心游神驰于棋盘上的咫尺方寸之间,不谙世事,不近流俗。无论是浩劫中派仗冲突的烽火、大串联的狂热,还是上山下乡前的离情别意、蹉跎岁月里的内伤外侮,都似乎未曾搅动他内心的平静。他自有他的世界——“呆在棋里”,呆在那“楚河汉界”的厮杀里。这样,他心里舒服”,可以忘掉世间那恼人的权利和路线的纷争,忘掉这种纷争造成的精神与物质的双重围扰。他心如止水,万物自鉴,空心寥廓,复返宁谧。在那个“一句顶一万句”的迷狂时代里,这种不迎不持、无动于衷的呆痴,这种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的消极,这种在“大而无当”中遨游的超脱,正是对动乱现实的一种清醒认识和明智,不愿随波逐流、合污鼓噪的一种变相抗争。

    文中还有阿城,脚卵这些人物,他们身上也闪烁着人类的光辉。他们惜才,对棋王高超的棋技是尊重,是成全,他们都是善良的人,为了这份尊重脚卵不惜,用父亲传给他的古董送与书记,而为棋王争得比赛的名额。

    看到此书值得细品,解读的地方很多 ,我且去学习别人的感悟去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棋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dlfv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