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80年代大学生:你还好吗?

80年代大学生:你还好吗?

作者: 笑看云跳舞 | 来源:发表于2019-07-19 09:07 被阅读0次

    “年轻的朋友们,我们来相会,荡起小船儿暖风轻轻吹花儿香,鸟儿鸣,春光惹人醉,欢歌笑语绕着彩云飞。啊,亲爱的朋友们,美妙的春光属于谁?属于我,属于你,属于我们八十年代的新一辈。”这首歌,写得如此美妙,甚至成为80年代青年人的“青春代言歌曲”。

    80年代的大学生,在当时光彩夺目,成为社会追捧的对象。那时候大学极低的录取率,造成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惨烈竞争,同时激烈的竞争也打造了货真价实的一代“天之骄子”,很多人是整个家族、甚至是所在村镇的第一个大学生。八十年代,很多师生在正式场合都会佩戴校徽。走在大街上,胸前别着XX大学的徽章,会引来诸多羡慕的眼神。有人做过统计,80年代大学生中农村大学生比例高达70%,这一方面是因为当时农民比例占80%,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城市青年有“接班进厂”的政策,对考大学不是那么认真,而农村孩子明白除了考大学是跳龙门的唯一机会,为了摆脱“世代为农”也只有拼搏。

    但农村子弟想考上大学,付出的努力,也是很多的。很多农村孩子高中的时候,每个星期天上学的时候,带三天的馒头,然后每个星期三回家一趟,再带三天馒头。冬天馒头硬邦邦的,去食堂打点热汤,凑合着也能填饱肚子,夏天馒头已经长毛,但也只能吃完。“吃饭是为了活着”这是他们生活最真实的写照。

    到了大学,农村的学生,无论从衣着还是消费上,和城市学生还是有一定差距。但是也有很多城市学生也很朴素,那时在大学城乡差距和社会分层是有,但没有今天这样明显,社会总体上是真诚而又朴实的。即使分别来自城乡,同学之间并不存在很大的心理落差。不像现在有的靠贷款上大学,而有的平时在学校开着豪华汽车,回家打“飞的”,差距太大,同学的融合度就很低,相应的友情就单薄一些。

    80年代大学生是命令禁止谈恋爱的,但在年轻人朝夕相处中,在最容易产生爱情的年级,怎么会没有发生?其实各个学校都有爱情故事,但真正修成正果的很少,因为那时候组织不提倡学生谈恋爱,所以毕业分配绝不会因为谈恋爱而照顾,况且大家来自五湖四海,毕业分配有天各一方,所以像现在大学校园,小情人毫无顾忌出双入对,手拉手,亲密无间,在那个时候是不可能的。

    80年代大学的生活还是丰富多彩的,除了学习功课,大家还都向各自感兴趣的方向发展,记得我们学校,同学们都骑车一个多小时,到附近学院去听交响乐入门欣赏课,大家还组织郊游,周末晚上还组织舞会,大家在灯管上贴上五颜六色的彩纸,整个教学楼,到处张灯结彩,各种舞曲大声播放,真实好热闹。

    年轻人在一块,什么事情都觉得美好,记得有一年,我们在一起等待阳历新年,晚上大家在一起讲笑话,讲故事,成语接龙,等到凌晨的时候,在新年到来之际,大家击掌庆祝,我当时觉得好伟大啊,新的一年到来了,想想远方的家人早已经进入梦乡,觉得他们太可惜了,错过这神圣的时光--------毕业以后,从来再也没有迎接阳历新年的到来。

    80年代,用人也比较教条,个人选择的余地很少,不接受分配,没有其他就业渠道。这样随着社会发展,经过多年潮流冲洗,大浪淘沙,80年代的大学生就出现了很大的分化:在云端的是很多政府高官、企业精英、大学教授、他们是80年底大学生优秀的代表。

    因为80年代大学生基本上都受到完整的教育,没有受到文革的干扰,社会对80年代大学生的文化水平还是相当认可,并且当时各单位人才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各单位对大学生确实到了求贤若渴的地步。当时单位到大学要人,辅导员都替学生把关,不太好的单位,还舍不得推荐。

    大学生到了单位,基本上就被重用,当时国家为了干部年轻化、知识化 ,要求提拔干部的时候,必须有正规的大学的学历,这样大学生提干的机会远大于普通职工。很多单位大学生一分配到单位,很多家里有到了谈恋爱年龄姑娘的“准丈母娘”就会到人事处,查阅相关档案,发现合适的,“先下手为强”。所以80年代大学生是“天之骄子”不是浪得虚名。”知识改变命运”、“寒门出贵子”在这一代人上更多的得以实现。

    在90年代,一个单位28岁左右当总经理、设计所长、总工、处长,真的很多。毕业两三年就委以重任,是幸运,也是和大家努力分不开。有个同学,在单位财务铁面无私,不管是老总还是厂长不合格发票统统不予报销,因为铁面无私,被领导多次批评,但老领导其实很欣赏他铁面无私的品质,在众多名牌大学生中,挑他做副处长,那时候我们还都是师傅带着的小徒弟。差距不是无缘无故的。

    但同样,80年代大学生是接受分配,没有个人选择的选项。好的大学被分配到政府机关、银行等,一般普通的大学大部分都充实到了企业,主要是国企。有的是大国企,有的是市属国企,也有的是县里的国企。然而“包分配”看上去很美,其实是“被分配”,学生缺少自主权。很多人大学毕业后,“从哪里来回哪里去”。省城留不下就下派到市里,市里留不下再去县人事局报到。到了乡镇,农大学生可能去镇政府,师范学生可能去中学。我们有些同学被分配到山沟的军工厂,也有的回到县里其他单位。

    毕业10年左右,基本上各个同学的社会定位基本明确。有在政府机关的,已经是科长或者副处长等,在银行的已经是副行长。有的同学把工作成绩作为第一位,也有的同学继续深造,有的中心转移到家庭,也有的还没有定性,继续寻找适合自己的路,社会分层就逐渐形成。

    80年年代大学生说幸运,也很幸运,但也和很多国企一样,他们也同样面临国企改制、国企下岗、国企倒闭等。有些同学正稳步前进,有些同学却要不得不从头再来。当然也有一些同学,对国有单位的升迁机制不感兴趣,纷纷“孔雀东南飞”,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这些人后来都很成功,有些是自己成为大老板,有些成为南方企业的重要负责人。因为后来改革开放,很多国企或者说绝大部分国企纷纷倒闭,那些扎根企业,没有的,那些安于现状,扎根单位的同学,因为单位倒闭,到最后,结局反而不好,很多成为下岗对象。

    大学生下岗最大的难处就是,如果离开本专业,从事繁重的体力,实在不是他们的强项,但80年代大学生把不可能变为可能,有个好朋友单位下岗,因为学的是历史专业,所以无法再就业,只好到乡村工厂当工人,前不久见他的时候,在农村租住的房子,和当地农民已经毫无差异,谈起现状,说单位工资一直拖,拖了大半年,走了,过去的工钱一分钱都没有,只好这样坚持。

    但80年代大学生吃苦耐劳,即使是这些讨生活的同学,也不放弃,坚持到底。和这位同学聊天,他每天仍然关注台海形势以及香港乱象,他在很多论坛发表了很多真知灼见,在论坛有很多粉丝,他写这些东西是没有任何回报的,也许是80年代的爱国特质吧。

    有时候到政府机关办公,身处要职的正是80年代大学生,有一次参加全国学术研讨会,同样都是80年代大学生居多,看他们侃侃而谈,他们的自信来自于他们要么是知名专家,教授,要么是大公司老总,气度不凡,所以对80年代大学生心存敬畏,另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也看到一些80年代大学生为生活所累,几乎如同陷入泥潭,生活陷入窘境。

    80年代大学生,不管是步入云端享受人们的鲜花和掌声,还是辛苦讨生活,忍受别人的白眼和歧视,无论怎样大家都到了快要退休的年级,我们也应该明白,属于我们的时代已经过去,“挺胸堂 笑扬眉,光荣属于八十年代的新一辈”,不管是光荣也好,平凡也罢,我们真的逐渐老去,无论我们是渴望创造更新的成就,还是把重心回归家庭,都是最好的选择。

    有的同学,工作之余,积极发挥自己业余特长,丰富自己的生活,有同学在书法绘画狠下功夫,现在成为业内名人;还有的同学积极钻研,成为行业领头羊,出教材,出专著;还有的成为广场舞大哥大,其粉丝也数以千计。

    随着时光流失,80年代大学生逐渐老去,有的因为各种原因,已经离开我们,也有的遭受隔着疾病的困扰,也有的为孩子不争气唉声叹气,也有的因为一事无成所以闭门谢客,也有的遭遇家庭变故,处在人生另外一个低点。但我相信,80年代独有的特质,是不会让他们倒下的,他们过不了多久,一定会重试精神,自己走过目前的泥潭。

    80年代大学生,曾经鲜花荣誉在我们眼前,也曾历经坎坷,社会的各种不公也许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我们能够在千军万马中胜出,也一定在今后的日子找到一条属于自己最美丽的道路。

    80年代的大学生,你们还好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80年代大学生:你还好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dndl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