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明睿心学——第28次微课记录

明睿心学——第28次微课记录

作者: 明睿周一方 | 来源:发表于2016-11-04 11:20 被阅读0次

                                                                                                                         ▲第28次微课记录▲

    阅读时间

    15分钟

          大家晚上好,又是一个周三了。我们每周三相约在明睿心教育交流群来共同探讨正面管教。今天是我们的第次微课,正面管教的第七章—重新看待小孩的不良行为

          我们先回顾下上一堂课讲的内容。上一堂课我们讲了责任感,讲到对责任新的认识并且梳理了什么是不良行为,还讲了当我们给孩子贴不良行为、问题孩子等标签时成年人是否重新看待了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

          当我们强求孩子做我们认为对的事情或者以我们认为对的学习方式、生活方式来接受我们的期待时,通常会招致孩子的反叛和权利之争。那么孩子的反叛或权利之争会呈现出两个模式:

    第一个模式是比较容易看出反叛和权力之争的,就是我们通常说的那些叛逆的孩子;

    另一种模式是隐性的,相对看起来比较配合的,就是我们所谓的特别乖巧、特别听话的孩子。

    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发现如果给予那些反叛的孩子或者说那些和老师父母权利之争的孩子引导性的启发、让他们看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或者老师和父母放下自己的期待,把成长的权力重新交到孩子手中之后,你会发现他们的成长是非常迅速的;那些能量被消耗、非常内敛的孩子,就是我们说的所谓非常乖、非常听话的孩子反而是特别难以获得生命的舒展和成长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我们最终要考虑到我们和孩子的目标是否一致。如果父母老师和孩子的目标是一致的,那么可以通过启发式的提问引导让孩子与老师家长合作配合,这样的沟通聚焦于如何解决问题。其实不光是跟孩子的关系中,最近在我的生活当中也观察到很多成年人的冲突和争吵,通常都会站在自己的立场而忘记了大家共同的目标。如果放下自己的角度和情绪,去看到大家共同的目标,聚焦于如何解决问题,可能会更好的合作。如果说孩子有一些他人和社会都不能接受的行为时,至少父母和老师不能用情绪压迫孩子,不能够单纯的去惩罚和说教,因为当父母和老师采用惩罚和说教的方式时,实际上自己的内在是产生了情绪。如果父母和老师都不能控制管理好自己的情绪,那么想要孩子去控制管理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听起来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在遇到一件事情的时候,父母和老师能够先停下来去做一个自我觉察,去觉察自己的情绪,先让自己能够平和下来,避免去释放情绪式的惩罚和说教而转变为如何去鼓励孩子的行为。这样最终不仅能让彼此的关系变得更好,还能在这个过程中帮助孩子提升自我价值感。那么今天我们来讲如何行动。如果站在自己的角度对已经发生的事情进行没完没了的说教和释放情绪,那么就会让事情变得越来越糟糕。反而是要思考如何去帮助孩子重新获得重视、爱和尊重以及价值感。同时当我们看到孩子的不良行为想要去管教、惩罚和说教孩子的行为时,此时此刻一定要明确不要认为这个责任全是孩子的,是孩子的问题;而要在心里非常明确父母和孩子要承担同样的责任甚至是更多的责任。

          我们在正面管教的第一课中就讲到所有被老师和父母认为是有问题的孩子或者有一些很难管教、不和父母老师合作的孩子都是很让家长老师头疼的。其实这些孩子都只是丧失了他们内在的信心,他们只是不知道用什么更恰当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和失望。而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来帮助孩子培养他们的自信心,那么当我们面对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还要惩罚他们、攻击他们吗?在我们微课当中一直强调的是如何帮助一个孩子在成为成年人之前先建立独立完整的自尊体系来。如果说在我们教育体系、教育过程当中,一个孩子成年前建立了独立完整的自尊体系,那么在未来他会很好的面对在生活、工作、社会中遇到的各种挫折和风险。接下来我们来看一看当我们认为一个孩子他的行为让我们不太好接受时,实际上我们先放下对他行为评判和挑剔来,尝试去感受孩子行为背后的这个孩子是否有他自己的目的。通常孩子会有四个目的:

    1、寻求过度关注

    2、寻求权力。只有当我说了算时才有价值感、归属感。

    3、报复

    4、自暴自弃

    这四种孩子的行为在我们书院都是非常常见的。那当我们对孩子的一个行为感到不舒服的时候,就从这四个目的上去找,通常都是可以找到的。有时候我们不知道如何去分清楚孩子到底是四种目的哪一个,这时父母和老师可以通过自己的感觉来体会下。


                                                              ◆寻求过度关注◆

          当你和一个过度寻求关注的孩子相处时你会觉得非常恼怒、着急,有时候会说他几句,说完后父母和老师又会觉得自责和内疚。那通常这样的情况孩子的不当行为背后的目的就是寻求更多的关注。比如说之前我们有一个孩子每当我们开会的时候他总要打断老师的说话或者要做一些引起别人注意的行为和动作来干扰大家的上课、学习和会议;这个时候其他孩子和老师都会感到烦躁和生气,那个时候就知道这个孩子是寻求过度关注。但这时如果你去批评他、责罚他、骂他都会让他的行为变得越来越严重,他这时候其实对自己获取爱和关注、尊重这样的期待并不是特别有信心的,但他又非常的渴望。所以当他用这样的行为去传递他的需要时如果获得了挫败感,就会变本加厉把自己的行为变得让别人更加难以接受,就会变成恶性循环。但如果父母和老师通过体察自己的感受知道了孩子这个行为背后的渴望和需要就可以直接去表达。像之前我会和这样的孩子讲:我看到了你,我真的看到了你,你有什么需要吗?你对我们来讲很重要,同时现在你可以配合我们继续完成这个会议吗?当我表达我看到他了,同时也知道他在表达需要关注。这样的澄清和反馈就会让他慢慢平静下来,收敛自己的行为。

                                                                     ◆追求权力◆

          第二种的期待同样他需要有价值感和权力感。那这样的孩子当父母和老师在说一件事情的时候会反着来说。你说一个事情是这样的,他会说不是这样的,是那样的。通常老师和父母没有说完话他就要打断,很明显是要挑战权威。这个时候老师和父母会感觉到非常挫败,而且会觉得被挑战和威胁;那这个时候面对这种想要权利的孩子,就是要分享给他一部分权利,让他帮忙、共同完成这件事。当你邀请他帮忙,甚至邀请他维持纪律的时候你会观察到他会长舒一口气,还会有点小得意,他会觉得我获得了自己的价值感和归属感。然而每一次你同样的去澄清你看到了他的需求的时候,下一次他会尝试表达自己的期待和愿望的额时候,就会用更为恰当的方式来表达。如果在这层面上孩子感受到了挫败就会产生报复心理。

                                                                          ◆报复◆

           报复心理和报复行为在家庭和学校里面是非常常见的。一个常见的场景通常是一个有报复心理的孩子也会引发老师和父母的报复心理。比如说我描述一个场景:一个小孩说我很讨厌你,我不想呆在这个家里了,我很生气,因为你不爱我,对我不好。妈妈可能觉得委屈,认为我把你养这么大,为你付出这么多,你还说我你不要我,觉得我是一个坏妈妈,那算了你就出去吧别在家里了。这样就激发了妈妈的报复心理,妈妈可能会去惩罚孩子,把孩子推出去推的更远,那这个时候就会变成妈妈和孩子互相报复的一种行为。有时候我和我女儿在一起互动的时候也出现过这样的过程。之前我还不能对我的每一个情绪都当知当觉的,她有时候会对我说我非常讨厌你,你是世界上最讨厌的妈妈;那个时候我自己也会生出一些委屈和生气,我也会对她说那好吧,如果我是一个这么坏的妈妈你就不要要我了,不过我能够很快的觉察到我这样做是不恰当的。有一次又想和她玩这个报复的游戏的时候我突然意识到这是一个很糟糕的事情,然后我开始切换我的模式,开始去通过体察我自己去稳定自己的情绪,去确认她的感受;然后我说听起来你非常生气,生气到不要这个妈妈了,而且你会很伤心,伤心到想要杀死妈妈,你想要一个很大很大的锤子把妈妈砸成肉酱是不是,她说是,我非常非常的生气。当她那么去说的时候只是她表达愤怒情绪的一种方式,你不要去认同她的方式,而是认可她的情绪。我们要理解的是所有的孩子包括成年人,帮助他们澄清。我知道你很伤心、很生气,因为你很伤心、生气所以你这样表达。所以当你不断地去澄清的时候最后孩子会稳定下来,她会抱着你说妈妈对不起,刚才我很生气才会那样说,但实际上妈妈我很爱你我其实一点都不想伤害你。如果当孩子表达出这样的话的时候,说明她的情绪得到了释放和稳定,那么在下一次的时候她就会学会更好的、更恰当的表达方式。那么在这个层面上,父母和老师一定要注意不要和孩子玩这种报复的循环游戏。

                                                                        ◆自暴自弃◆

          最困难的是这种自暴自弃的孩子。在我的学生里自暴自弃的学生依然是我最头疼、最心疼的孩子,通常我去感受他们的时候会感到无能为力,一种无助感,甚至是绝望感,就是我做了我所有能做的事情,但是他们依然是屏蔽和拒绝的姿态,他们那种拒绝和屏蔽的姿态让我也觉得无能为力。所以通常自暴自弃的孩子会唤醒老师和父母感到无能为力感和无助感。实际上这样的孩子他表达出来的是我想测试安全感,我想测试的是你会不会最终放弃我,如果说你轻易地放弃我了,那么你看我知道这个世界是不安全的,的却是没有人在乎我、没有人爱我,我是那个被抛弃的,没有人在意的孩子,我不论怎么说都是没用的。所以在这种时候去坦诚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去表达自己的无能为力感是和心疼感对自暴自弃的孩子是有帮助的,至少在这个层面上我们去坦诚的表达自己的感受可以去贴他们的感受,因为这个时候父母老师和孩子内在的感受是一致的。达到的也依然是这个行为目的,就是说所有人的行为目的都是为了获得归属感和价值感;如果他的价值感和归属感获得了威胁,那么他们就会用错误的行为来表达自己的不安全感和愤怒的情绪。他们会用错误的行为和释放情绪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归属感和价值感获得的威胁,往往这样会让事情变得越来越糟糕。


          在最近我的一个合作项目中,几个合作伙伴也会发生这样的冲突,这些冲突也是因为归属感和价值感受到了威胁,然后用错误的行为去达到目的,但错误的行为和方式只会给自己带来更糟糕的感受,不仅伤害了自己,也伤害到了别人。那么这四种错误的目的无论是寻求过度关注、权利、报复还是自暴自弃,不管什么样的选择,这些选择都背离了他们最初的目的。而在这次我观察到的一个成年人的合作小组里面这四个目的依然是有的。有寻求过度关注,因为价值感和归属感受到威胁那么争夺权力,接下来玩了报复游戏,接下来有人选择了自暴自弃放弃他们的合作。因为我们会发现一个人孩子样的行为和年龄没有关系,其实只要我们内在产生了情绪,那么顺着情绪的线索追踪自己内在的感受,都能发现这个感受适合我们童年时代形成的想法,信念、信仰和价值观有关系。那么它会触动我们内在旧有的创伤和痛苦。如果说我们在被触碰到痛苦之后依然选择这四种错误的目的行为,不论你多大年纪,那么这样的行为都会给你带来更多的创伤和痛苦;如果你当有了这样的感受,顺着这个感受去碰触到自己内在的脆弱很和旧伤,那么这是一个很好的疗愈机会。因为我们虽然探讨的是对孩子的正面管教,但实际上更需要成长、疗愈和发展自己阻塞能量的人格是成年人的需要。如果你有足够的勇气承担起自己人格发展、心理健康发展的责任,那么坦然来面对自己情绪的伤痛感,只要你愿意面对自己情绪的伤痛感,对于你来讲就是一个能够释放自己内在压抑旧伤的机会,是转换自己的机会,同时也是重拾信心的机会。

          我们依然还是要讲到大人和小孩子的互动当中,如果说觉得一个的孩子的行为让成年人不能接受的时候,那么有两个线索可以帮助我们识别这个孩子他的冲动的行为、不当的行为背后想要表达的愿望、期待和需要。这两个线索是当我们看到一个哭闹、行为不当、与父母在玩报复游戏的孩子,看到这些行为的时候大人自己的情感反应是怎样的,通过大人自己的情感反应来贴孩子自己的情感反应,这时候要用到我们之前讲的同理心的能力。第二条线索是当你要求孩子停止不当行为的时候孩子自己的反应是如何的,通过孩子的反应你可以分析或观察孩子背后真正的诉求是什么。不管怎样请记住当一个孩子用让你不舒服的行为来表达自己的需要的时候他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当你去想不要去直接看到他的不当行为,只是通过他的行为看到他背后的感受的时候,那么可能你会多些心疼,那么你就可能会更乐意想办法去鼓励孩子了。当孩子受到鼓励、肯定和鼓舞的时候他就会调整自己的不当行为,惩罚和责骂永远不会让孩子的不当行为获得发展和调整。

    四种错误的行为及背后的目的

          接下来就是一个大表了,这个表格是把孩子的目的、家长老师的感觉还有四种孩子真正行为背后想要表达的需要都列下来了,所以我认为今天听微课的家长老师和朋友们去把这张表格很用心的去体会一下,那么去和小朋友互动的时候就能够通过他的行为去捕捉到他内在的需求和感受。同样的它不仅运用于小朋友和成年人之间,如果有足够勇气,那么来看下成年人之间的互动,只要你们之间有争吵有冲突有情绪,那么通过这样子的行为去看背后的感受,通过这个感受来看背后的想法和信念,你就会知道不同的感受都是因为在这个背后会有一个想法,因为你相信这样的想法才会产生这样的感受,因为产生这样的感受你才会做出一些让他人不可理解、不可接受的行为。

          所以常常我自己有情绪的时候,我都是会坐下来做做作业,所谓的做做作业就是我会列一下,我会在我产生情绪的时候知道我是退形了,当我有情绪了我需要去觉察、觉知这个情绪背后有一个什么样的想法造成我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如果我没有通过这些感受去看到背后的想法,那么我就可能会有用一些不太好的、冲动的一些行为。比如说我对一个人产生评判和情绪的时候,我就会先把我的此时此刻情绪写下来,我此时感到非常受伤、非常委屈,因为某某某做了什么样的行为和事情,他让我觉得很怎么样,之后继续写下我的想法,因为我觉得他应该是什么样的人,应该要怎样做事,如果说他能够怎么样做事情我就不会产生情绪了。当你把这些想法都写下来的时候,就会发现这些想法的不合逻辑之处。简而言之就是所有的情绪产生都是因为你阻抗一个真相或事实;比如说你觉得一个孩子应该是这样子的或者你的搭档、合作伙伴、家庭成员或者朋友应该是那样子的,但实际上他真的就是他本来的样子,他没有办法去活成你理想的状态,如果你接受不了他本来的样子,因而产生一个想法因这个想法产生的情绪,你希望别人为你产生的情绪负责,这样会把你拉入一个情绪产生的黑洞。所以每次当我自己有情绪的时候我都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我可以更多的来质疑和审视自己内在的信念系统,那些不恰当的想法;当我这样做的时候很快能看到自己想法的不合理之处,也很快可以转化自己的情绪。但是我们和孩子一起的时候,家长老师先要完成这部分工作,当父母和老师都很平和的时候,再去看孩子的行为就可以不受影响而产生情绪,直接去同理看到他的感受,直接看到孩子的需要,回应他的需要,就能够给孩子很多的鼓励,那收到鼓励的孩子就会调整他的行为。

           我们刚才发上来的表格就很清晰、细致了。今天就不讲新的内容了,因为这个表非常重要,如果今天大家能共同把这张表消化,那每个人在生活中遇到一些冲突、争吵都会迅速放下战火,去看到对方的感受和需要,那么你会发现你们的关系会迅速获得转化,一定是先从自己的感觉去感受。

    1、第一种是过度寻求关注。当你看到对方的行为会产生情绪,这些情绪如果是心烦、恼怒、着急、愧疚,这时你因为这些感受想要采取的行为是哄劝、让步、提醒或者是包办孩子的事情,常常会有一些溺爱的父母当孩子寻求过度关注的时候容易把自己的聪明才智运用到怎样操纵其他人为自己服务。那么我们观察父母和老师的时候他们会无意识的想要包办或者更多的帮孩子多做事情,如果说你观察到孩子的行为是想要激化你的内疚感,让你为他做事情,那么你就知道他是认为别人围着他做事情才是关爱他、对他好、他才能获得价值感,这时候我们要帮助孩子建立一个对他更有利的价值观:当你想要获得价值感的时候自己要学会生活技能,当你能做很多事情的时候会发现你的自信不需要依赖他人、操纵他人就能得到的。这个是和六岁之前的小朋友互动的时候用的比较多,比如说自己做事情,培养一些生活技能:自己吃饭、洗碗、擦桌子甚至是做饭、洗衣服、收拾家务等。这一点是帮助孩子独立的获取自尊和自信的方式,而不需要通过依赖和操纵他人。

    2、第二点是寻求权利。这样的孩子通常很霸道和强势,他们也会让父母和老师感到威胁和生气。这个时候容易激起对方的报复游戏,所以这时一定要觉察自己的情绪。去看到对方只是想通过这种行为去获得价值感和归属感,那么我们学会去澄清和表达自己的感受来获得合作。

    3、第三种是报复。不论是小孩子还是成年人报复游戏是我们用的特别多的,因为你不给我这个我就不给你那个、因为你骂我傻子我就骂你笨蛋、因为你说你不喜欢我这样说话就不要吃我做的饭等这些都是报复游戏,所以需要有人去看到并停止这个游戏。报复游戏是当我们产生情绪开始游戏时我们要坦然承认自己退形了,这个时候我们是孩子,所以我么要学会怎么让自己这部分获得成长和疗愈。

    4、最困难的就是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因为它唤醒无能为力的同时也会唤醒父母这部分,在家庭关系中同时还可能会引起长时间的冷战、不想经营关系的情绪状态。

          理论的东西不是很多但一定要通过生活实践用出来,当生活中每一个互动产生情绪了就可以尝试坐下来拿出纸笔写下自己感受到的情绪、想要批判的人和事以及想要做的事,然后一点一点去梳理,梳理得越深我们就会发现自己背后的想法和信念时候要去质疑这些想法真的能带给我们平和、幸福和快乐吗。可以尝试问自己如果我没有这个想法我会有什么感受会怎么做,反复几次,通常没有这个影响我们的想法会发现自己很平和,已经获得了自己想要的,比如说价值感、支持、无条件的爱;反而是那个想法阻碍了我们去获得已经有的感受。所以实践和体验是如此的重要,实践和体验是到达不断地去运用我们学习到技术的方式,这是理论做不到的。期待在大家在我们的课程讲完之后愿意去多分享自己在生活中实践的例子,帮助更多的人在生活中使用这些工具化解矛盾和冲突,帮助自己更好的了解自己和家庭成员。

          因为今天的内容比较重要,这个表需要大家去更多的体会,如果你此时此刻有情绪、有一个冲突,那么正好去运用这个工具去完成这个作业。只有行动了才知道这些技术如何帮助你的,如果你没有用那这些理论和技术永远和你隔着一层,他永远是他,你永远是你,只有通过自己的实践和体验才能转化成自己的。期待大家的分享,祝大家晚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明睿心学——第28次微课记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dniu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