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要参与省优质课推选活动,我录制了一节《骆驼祥子》阅读汇报展示课。名著阅读课《骆驼祥子》属于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第一部名著阅读,它承接上册两部名著的学习,同时又对于八、九年级的名著阅读起着学习奠基的作用。本节课基于阅读做了一个探索性分享的展示,具有一定的实践操作意义。
说实话,这节课的设计我几易其稿,一开始我走的是常规的课堂模式:出示目标、导课、问题、展示、作业。但暑假开学前的一场“课标研读”培训会让我感觉自己的设计老套落伍了!新课标里要求一节课应该做到“教学评”一体化,应该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应该进行“情境化教学”,这些在我的教学设计中都没有体现。于是我重新研读课标,反复斟酌,求教名师,对这节课进行了重新设计。本节课我设置了三个学习目标:一、概括作品的主要内容,梳理小说主要情节;二、分析人物形象,探究祥子的人生悲剧及社会意义;三、学习人物类小说的阅读方法,体验文学作品的语言魅力。教学重点是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获得学习人物类小说的阅读方法,难点是如何突破对小说祥子人生悲剧命运及社会意义的感悟。为了达成目标,我由先设置了情境:英民初中“书香校园”设置了放漂一本书的活动,我班放漂的一本书是《骆驼祥子》,请你用不同的形式来介绍这本书,并教给大家如何来读这本书。随后我设置了几个任务任务一: 梳理情节,厚书读薄;任务二:明晰关系,人物品评;任务三:联系背景,明确主旨;任务四:品味语言, 特色赏析。拿到任务的学生以“思维导图”“课本剧”“角色扮演”“辩论赛”等形式进行了展示。为了加深对主题的理解,我用四个问题引发学生深入思考:1.如果曹先生没有走,祥子一直给他拉车,祥子会过上幸福生活吗?2.如果虎妞、小福子没死,祥子会怎样?3.刘四爷是一个悲剧吗?曹先生呢?经过对这几个问题的探讨,学生对“社会原因造成祥子的悲剧”认识深刻,起到了很好的教育作用。学生展示结束,我还设计了“评价量表”让学生对于课堂展示进行评价打分。最后的作业环节我让学生设计“漂流卡”向其他人介绍《骆驼祥子》这本书并介绍读书的方法,再一次巩固了学生读书的成果。
反思这节课的设计和录制,我觉得有得有失。“得”表现在以下几点:一、这节课创设了真实的生活情境,撬动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挑战欲望。“图书漂流”情境的设置符合课标中所说“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运用实践,积累语言经验”。二、做到了教学评一致性。本节课设置了四个实践活动任务:任务一: 梳理情节,厚书读薄;任务二:明晰关系,人物品评;任务三:系联背景,思考感悟。 任务四:品味语言,特色赏析;而在分配任务之前,出示了评价量表,更好的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孩子们的参与更高效,展示形式更清晰,星级评价也使孩子们的学习更具刺激性。三、课堂亮点纷呈。首先,课堂设计首尾呼应,开头以“图书漂流”启动,结尾布置设置“图书漂流卡”,新颖而别致,很好地贴近了生活。其次,最后的思考环节,抛出的三个问题把名著阅读表面的分析,一下子潜入到了对人生命运和社会悲剧的探究中去,课堂有了深度和厚度,孩子们纵深思维,把本节课推向了阅读思悟的高潮。小说的主旨也在大家的讨论中得到了深化。还有,板书设计分外亮眼,“书本”图形的板书和本课内容贴合,而学生参与板书提升了对读书方法的理解,整个板书清晰简洁,美观实用!
不过这节课也有遗憾之处。原本我的设计是把“语言品味”放在第二个任务展示的,但在录制前我想到这部小说主要的读书方法是“圈点批注”读书法,于是把它放在了最后一个环节压轴,过后想想,目标中的难点是对“悲剧命运的探究”,应该把“悲剧命运的探究”放在最后一个环节才合适。还有,在课堂授课中自己语言不够简练,叙述啰嗦,学生在展示的过程中环节衔接不够紧凑,配合有待提升,对于课标中要求的“建构阅读整本书的经验”落实还不到位……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深入研读课标,把课设计好,把课堂落实到实处,以便更好地提升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能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