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8日凌晨5时,于永正先生因病逝世,中国基础教育界痛失一代泰斗!近日,诸多教育公众号,朋友圈,都频繁发出于老生前的文章,每次读来,感动、敬仰之情总是溢满心头!
不禁想起2012年5月,我参加“第四届名家人文教育高端论坛暨名师课堂研讨会”时,曾有幸聆听过于老的课,并荣幸地和他老人家合过影!
今天,想把那时写的一点儿文字重新贴出来,以表缅怀追思之情!!
2012-05-28 14:16
经历大师 无法庸碌
——“第四届名家人文教育高端论坛暨名师课堂研讨会”给我的启示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这就是我参加“第四届名家人文教育高端论坛暨名师课堂研讨会”后最初的感受,也是最直接的感受;同时,还是最刻骨铭心的感受;自然,也是最终的感受,最持久的感受。
为什么这样说呢?
我们先来看一下“人文教育”的定位:关于“成人”的教育——教育本来是人的教育,但是现在我们却看到它在不知不觉中放弃了“育人”的责任,消解了自己的本质,人的教育被忽略了,知识的教育、专业的教育被强化了。而教育一旦离开了人,离开了人的灵魂或人的精神,严格说来就不成其为教育。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的重要本质特征就是它的人文性。
再来关注一下人文教育的界定:实质是人性教育,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由此,给人文教育作如下尝试性界定:所谓人文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所进行的旨在促进其人性境界提升、理想人格塑造以及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的教育,其实质是人性教育,其核心是涵养人文精神。这种精神的养成一般要通过多种途径,包括广博的文化知识滋养、高雅的文化氛围陶冶、优秀的文化传统熏染和深刻的人生实践体验等。这一教育既重视由外而内的文化养成,更强调自我体悟与心灵觉解。归根结底,它使人理解并重视人生的意义,并给社会多一份人文关怀,在根本上体现教育的本质人与理想。
本来,教育的根本使命就是“培养人”。但是,随着教育的专业化发展及人们求职生存的需要,人的教育被忽略,人力的教育成为时尚,加上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在教育中的盛行,人们逐渐忘掉了教育的根本,忘掉了人的灵魂。我们应当把被肢解成专业教育与人的教育两部分的教育整合起来,把人的教育作为教育的灵魂贯穿于教育的始终。(我的备注:人文教育的界定主要指向“高等教育”,但它作为一种纲领性的要求,同样适应于一切教育。当然,包括我们的“小学教育”。)
好!以上三段内容是我从网络中搜集并截取的一部分关于“人文教育”的核心理论。本次会议的主旨是关于“人文教育”,那么,我们就有必要了解一下什么是“人文教育”。也正是基于对“人文教育”的解读,才让我有了以上的始终如一的强烈感受——“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更深的,指向我的思想、行为改变 的,一言以蔽之——经历大师,无法庸碌!
这次历时四整天的研讨会,光是观摩名师课堂就整整20节,穿插其中的或长或短的报告有6个。说句实在话,真有点儿“眼花缭乱、应接不暇”的滋味,“一方唱罢,一方登场”,对于“乱花渐欲迷人眼”,我算是有了切身的体验。回来后,激情澎湃,豪情满怀,想一鼓作气立马写下洋洋洒洒的心得体会,却蓦得发现,“老虎啃天,无处下口”。想想,这位老师机智幽默,那位老师温婉典雅;这位老师才情横溢,那位老师特色鲜明,这位老师层层铺垫、引向纵深,那位老师全面铺开,遍地开花……材料之多,无法消化。一时之间,我竟“失语”,着实地痛恨自己“书到用时方恨少”。决定先沉一沉,放一放,等理清了思路再一挥而就不晚。谁知道,人都是健忘的,等过了几天,我发现,糟糕!怎么听的课影子越来越模糊,有些不去看当时的记录,居然都忘了曾听过这么一节课,真是悲哀!不过,旋即,我彻悟了——“经典”的东西才是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真品”!
为什么同是所谓“名师”,有些当时有感觉,过后烟消云散呢?有些当时感慨万千,过后影影绰绰呢?有些,当时满怀期待,细心聆听,却只觉自然顺畅,理所当然,并无豪情万丈,死去活来。如今,时过境迁,却魂牵梦绕,历久弥新呢?为什么?!因为层次不同,学养不同,修为不同,境界不同!自然,结果也大相径庭!给我留下深刻烙印的是两位年过七旬的老人——贾志敏老师、于永正老师。如果说那些老师是名副其实的“名师”,那么他们就是名副其实的“大师”!曾经有位教研员老师说过“名师易得,良师难求”!我却想说:“良师易得,大师难求!”因为大师本身就是一本“活”的“教材”!他们充满学识,溢满智慧;他们在教书,更在育人;他们才是真正“教书育人”的“典范”、“丰碑”!他们“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让我们“叹为观止”!他们就是“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黄山”!
这些日子,我一直在品读两位老师。
贾老一直呼吁和倡导:课堂教学要真实、朴实、扎实。他认为,真实是教学的生命;朴实,则体现教师的教风;扎实能让教学目标落到实处。
李振村老师如此评价于老——“本色于永正的第二点,就是他始终坚持最朴素的、最简洁也是最有效的教学手段来帮助学生学习,注意这三个最:最朴素、最简洁、最有效。”
什么是“最朴素”?所谓“返璞归真”,最朴素的,就是最“真实”的!什么是“最简洁”?简明扼要,没有多余的内容。那不就是最“朴实”吗?那不就是“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吗?什么是“最有效”?“扎实”地落实教学目标不就是最有效吗?你看!大师们坚守的都是最本质的东西,所以也是相通的东西!他们风格不同——一位儒雅严谨,一位动若脱兔;一位循循善诱,谆谆教诲;一位行云流水,举重若轻。但他们却殊路同归,都抵达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制高点。为什么?所谓“道不远人”“ 大道至简”,那是因为他们掌握了小学语文的教学之“道”。而我们多数人还徘徊、迷失在小学语文教学之“道”的外围,未得其 “精髓”。故而,我们迷茫、彷徨、无所适从,在教改的疾风暴雨中晕头转向,不知所措,渐行渐远……
为什么单单两位大师给我留下了永恒的记忆呢?
其实,王崧舟老师的《望月》可谓“经典”!整堂课在如诗如画的意境中如一首清澈的小令,一咏三叹;如一幅精美的画卷不疾不徐从容舒展,美不胜收!薛法根老师的《九色鹿》全面诠释了他的语文课堂教学主张 ——“教得轻松,学得扎实”,教风是那样的“清简、厚实、睿智”,让我们豁然开朗!陈琴老师创设的经典“素读”课程让我们艳羡不已,她的学生经六年的经典“素读”训练后,个个能达到“背诵十万字,读破百部书,写下万千言”的教学目标!上海名师、魅力教师戴建荣老师的《静夜思》,让听过课的老师和学生都铭记住——“一千多年了,李白早已不在了。可李白,和那个晚上,那一地的月光,却凝成了永恒……”其实,凝成永恒的,还有这节梦幻般的《静夜思》!虞大明老师的《祖父的园子》,就像经典校园歌曲《童年》一样,唱响在每个听过这节课的老师、孩子心中,余音袅袅,绕梁三日!还有很多很多名师的课可圈可点……
但我独独青睐于贾、于二老的课!因为,这么些日子过去了,别的课从我记忆深处渐渐淡化,淡化……可,二老的课却反其道而行之,变得愈来愈清晰——他们二老的板书给我留下了永难磨灭的“印记”——
一个是“一片空白”!一个是大大的“让”字开成的四瓣之花——分别组成四个词语:礼让、谦让、忍让、宽让!
“空白”的,是板书;“不空白”的,却是“诚信乃为人之本”的种子已然深深得种进了每个听过《卖鱼的人》的人之心底,它必定生根、发芽,根深叶茂地护佑着我们心灵的圣地!“空白”——将我们引向了无限的思考、行动的时空……
一个“让”字,如此精辟地诠释了《林冲棒打洪教头》的全部精髓,让“林冲”这个“好汉”就那么特色鲜明地“立”在了听过这课的人的心中,巍巍不倒,熠熠生辉!而更难能可贵的是,“让”——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之一、五大美德“温良恭俭让”之一——就此“驻扎”进了听过这节课的人心中,潜移默化地建构着我们的道德品质大厦,愈来愈高耸,愈来愈坚固……
而循着这非同一般的“板书”追溯,二老的课没有高科技的多媒体,没有美轮美奂的诗情画意,没有群情激昂的热烈场面,有的只是一支普通的粉笔——写下的却是“字”的端庄、工整;“课”的朴实无华;“人”的“百读不厌,回味无穷”!有的只是一张平常的嘴——道出的却是字字珠玑,句句良言——或启发诱导,或精妙点评,都是那样妥帖自然,水到渠成!有的只是“听说读写”“字词句篇”,得到的却是“工具性”与“人文性” 的和谐完美地统一!课堂上流淌的是一份“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宁静与灵动,动静相映,自成天趣!
爱因斯坦曾引用过一个调皮蛋给教育下的定义——“如果你忘记了在学校里学到的一切,那么所剩下的就是教育。”由此看来,大师们的课堂不单只称为“教学”,更该称为“教育”——人文教育!审视我们的教育,从上到下,从领导到老师,(全国皆然,概莫能外。除却个别经过实践和时间检验了的教改成功实验区或学校。)似乎都走进了一种“怪圈”——急功近利,舍本逐末。几乎没有人能沉下心来读书钻研,实践求证。大家都亟亟乎追风,今天一种模式,明天一种主张,学来学去,改来改去,只落得个“东施效颦”“邯郸学步”,弄巧成拙,失去自我,失去本真!
“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这是本次学习带给我的最大启迪。王崧舟老师曾经说过,“名师不是打造出来的,而是修炼出来的!”“语文课,在很大程度上教的是老师的底蕴。”这也是为什么我单取贾老、于老这老一辈的语文名家解读的原因。他们在改革的激流中牢牢把握住了“小语”的根,所以,任何风浪也淹没不了他们,吞噬不了他们。他们就是高高擎起的一面“小语”教学的猎猎旗帜!
他们为什么“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因为,他们有着对“小语”的深沉的“大爱”,这“大爱”激励着他们“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激励着他们活到老,学到老;激励着他们与时俱进,永葆旺盛的“教育教学生命力”!
我们学就当学这些顶尖的“大师”!学他们的治学,学他们的为人,学他们的当学的一切……铺下身来,静下心来,好好学习,好好研究,好好实践!
如果说大师们是“高山”,那么我们已然来到了“山脚下”,就没有“望而却步”的理由!
如果说大师们是“高山”,那么我们就该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勇气和志气!
如果说大师们是“高山”,那么我们即使穷其一生也抵达不到“无限风光在险峰”的境界,也不必怨天尤人,耿耿于怀。因为,我们毕竟努力了,尽心了;我们毕竟一直行进在“攀登”的路上,不离不弃……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经历大师,让我无法继续庸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