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断断续续花了一个多星期的时间拜读完吴思先生的《潜规则》,起先这本书并没有加入我本年度的读书计划,是因为身边有一位长者同事在阅读,引起我的好奇便也买来阅读了。
《潜规则》这本书入选了“30年30本书”清单,让我们打开了中国传统历史真实游戏规则的密码。与美国著名政治经济学家奥尔森《集体行动的逻辑》一样,给出了一个对社会转型动力模式非常有效的解释范式。《南方都市报》甚至认为该书与吴思先生的之后的《血筹定律》一起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已不仅仅限于阅读界,也不限于文化思想界,而且对转型期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深度影响,亦可将两本书看成这个时期的中国人感悟历史、观察现实的坐标。
“潜规则”一词于现在来说已是非常常见,更多的见于娱乐圈,但上个世纪末一九九几年的时候并没有该词语,直到该书的出现,应属于吴思先生独创提出,也是吴先生带我们换一个视角来认识历史,思考现实。当然,吴思先生也独创提出了很多其他精辟的词汇,如第二等公平、合法伤害权、名义工资、元规则等等。
什么是潜规则。就如“新官堕落定律”中所说的,堕落,那是圣贤的标准,这就是明规则,但如果为了适应社会和熟悉业务,第一步是学习和迅速进步的过程,第二步是接收再教育的过程,第一步是接受圣贤的交易,了解规则,第二步则是接收胥吏衙役和人间大学的教育,第一步是满口仁义道德,第二步则是满肚子的男盗女娼。潜规则实质上是一种选择与博弈,无论你处于那个位置,都是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活法,否则就要淘汰出局,比如绝大部分的清官、作死的皇帝、上诉的刁民等等。
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到到作者深厚的历史功底,带领我们穿梭在历史的河流中,从另外一个维度去感知历史的温度。开篇“身怀利器”,人们总是怕那些小吏,一定要贿赂他们,并不是指望能够从他们手里捞点好处,而是尽量避免他们祸害自己。在规则里办事,拥有合法伤害权,合法的祸害别人的能力,乃是官吏们的看家本领。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持有有执照的流氓,官小,人微,但事情总是那些小吏在执行,最终甚至屁股能决定生死。“第二等的公平”中,朝廷向老百姓征收物料,本应按价按量征收,这属于第一等的公平,然而现实是官府还要通过黑秤克扣,百姓还要向小吏再塞一笔钱,不然我还不收了。即使这样,农民还是忍了。在“当贪官的理由”中,着实理由充足,不是所有人都是骨子里就是贪官,而是朝廷制度逼得生活如此,历来官场风气如此。真正的清廉正直如海瑞,“萧条棺外无余物,冷落灵前有菜根”,这才是他应得的吗?”皇上也是个冤大头“,只有开朝的洪武皇帝朱元璋对社会有一个相对清晰和自主的认识判断,他的那些长在深宫的宠儿们,哪里视得真实的社会,也就没有了自主客观的判断,渐渐的官员们意识到皇帝也不过如此,开始糊弄他,捞他便宜,只要他开心,他照样发工资,照样提拔升官,管他百姓如何。若百姓有什么信息需要传递到朝廷,有八道信息关卡,这个过程中,信息经过筛选,加工,皇上怎么可能了解真实情况,名义上还是皇帝执掌天下,其实还不如说是皇帝身边的这些掌握信息的大臣,其中离得越近,对皇帝的影响也就越大,如明朝出了名的那些官宦,如此这边,成就了皇上这个冤大头。
一种朝廷机制的形成有她的历史背景,历史朝代的更替,其实也是内部政治失衡导致,所以朝代的更迭其实算是一种历史政治的平衡。无论哪个朝代,潜规则都存在,只是感觉明朝从一开始建立时就似乎埋下恶果的种子。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度,事必躬亲,严惩贪污到残暴的程度,官员名义工资低,不信任管理层转而信任看似可信的官宦团体等等都是因素。在中后期,在人才选拔制度上为防止腐败,甚至采用了论资排辈和抽签法来避免灰色规则。到最后整个朝廷已经彻底无药可救,老百姓甚至迎贼抗兵,当闯王李自成攻入北京之时,守城官员命令开炮,竟没有人愿意发泡,谁都不动,官员亲自点火也都被拦下了。事至此,算是彻底的完蛋的了,崇祯皇帝悔啊,恨啊,以至于他的遗书中主要是在责怪大臣误国,无颜见祖宗。但他又能怎么样呢,体制如此,规则如此!
培根说过,”读史诗人明智“,唐太宗说过,”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多读历史,历史没有完全的重复,但总是在延续。《潜规则》这本书值得二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