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古话:仓廪足而知礼节,说的是衣食丰足后,人们开始懂更多的道理,仪礼和气节才开始显现。长久以来很多社会恶行都会被看客们归结为“仓廪不足”,其实不然。
“仓廪不足”就不知礼节吗?
非也。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抗日名将杨靖宇,怕弄脏地铁座位而坐在地上的农民工大叔,都是困厄而不改其志的“知礼节”之士,可见仓廪不足并不直接决定“知礼节”与否。
将“不知礼节”归结于“仓廪不足”实在是一种“和稀泥”的做法,遗憾的是,这种思维是愈演愈烈的态势。
“仓廪足”就一定知礼节吗?
好像也不是的。
潘仁美高中之后休妻重取,是因为忘记了礼节吗?新闻上的老人被儿女放弃赡养,难道可以归咎于“仓廪不足”吗?“房炒不住”难道是所有人都不懂道理吗?
不是的。
社会风气在于“肉食者”的倡导,而普通的民间力量、诗书教化,本来就不具有强制力量,再者,社会不断地发展,各种因素对人心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或许大家睡觉前都是“诵经三百遍”的善男信女,可免不得第二天戴上面具“抽刀向更弱者”,这是社会之悲,“肉食者”应以此为耻。
礼节存于人心,而人心该如何引导,是每一个个体的责任,也是社会大氛围的复杂因素相互影响的结果。
将寡廉鲜耻归于“仓廪不足”,那真的就“厉害了我的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