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扬州传统园林营造技艺中,还有一种理水形式值得一书,那就是“旱园水意”,又称为“旱园水作”或“旱地水作”。所谓“旱园水意”,就是用各种材质造出山溪、瀑布、河流、海涛等等形状,具有“灵水波纹”、“波光粼粼”等饰意,船轴、桥梁、水榭、池岸等临水景物,使人产生“无水似有水,水在意中,人在画中”的感受。其概括和提炼的水景更具有象征性和艺术性。这种“理水”方式是对传统造园手法的丰富和创新。

值得探讨研究的是,扬州地处江淮平原、长江北岸,南临长江(长江古称扬子江),京杭大运河穿城而过,气候温和,雨量充沛,之所以得名“扬州”,就因州界多水,有“泛水扬波”一说。扬州不缺水,但扬州住宅园林却喜“旱园水作”。扬州历史上曾经数度繁华,特别是到了清代康熙、乾隆年间,扬州成为南北漕运和盐运的咽喉,经济高度发达,产生了一批富甲天下的盐商大贾。他们追求奢华物质生活的同时,更加向往“寄情于山水”的精神生活。康熙、乾隆皇帝六下江南,都曾驻跸扬州。扬州官僚、盐商为邀圣宠,争相造园,一时名流荟萃,高手云集,各种造园手法和艺术在扬州汇聚、融合、推进、创新,把扬州园林建造推向顶峰。清人刘大观云:“杭州以湖山胜,苏州以市肆胜,扬州以园胜,三者鼎峙,不可轩轾。”扬州有“扬州园林甲天下”的盛誉。一种具有北方特色的“旱园水作”理水手法在扬州住宅园林中出现就变得顺理成章。
“旱园水作”本书北方住宅园林的特色。因北方气候干燥,雨水偏少,地下水位低,水源缺乏,故私家宅院多是旱园,如清代僧格林沁、李莲英在北京海淀的私园。无水当然少精神,所谓“无水不成园”“山随水转,山因水活”。按照“小中见大”“以少胜多”的造园原则,一些北方园林便挖一水塘,点缀些山石,沾点水气,这就是“旱园水作”。

扬州传统园林中的旱园水意有两种,一种是按北方住宅园林的旱园水作理水方式再现,著名的寄啸山庄即有此种实际案例。园主再现东门进园处北围墙堆叠贴壁假山,山上林木扶疏,山下凿一弯曲水,驳岸参差,蜿蜒至读书楼,使人行其间,疑入山林。小中见大,别有洞天。园分东西两院。西院为南北两半,南半部以湖石叠假山,缀以老树青藤,一派郁郁葱葱。山右构水阁,阁下临池,池仅数平方米,蕉影指窗,明静映波。池水橙碧,值睡莲,金鱼悠游其中,亦小有天地之趣。
参考文献
1.李斗著:《扬州画舫录》,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2.李斗著:《扬州名胜录》,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
3.陈从周著:《说园》,同济大学出版社1984年版
7.31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