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画家赵孟頫很擅长工笔画,技巧上注重古意,在这幅《红衣西域僧》中就可以看出它的这些特征。
红衣西域僧画面上,一位僧人端坐在石上。他皮肤黝黑,毛发浓密,深目高鼻,耳戴金环。
这毛发浓密到什么程度?头发厚得像毡子,眉毛如染黑墨,连鬓胡子,连胸毛都看得很清楚,一看便是一位来自西域的僧人。
红衣西域僧·局部我们看他的表情,平静如水。头上的圆光,也代表他已经得道,大概是一位罗汉了。
这位僧人一身红色僧衣。据资料记载,佛教密宗多着红色僧衣。
画家不仅将僧衣画成红色,连坐垫和木屐也都画成红色,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
如此热烈的颜色,与僧人平和安详的表情,既对比强烈,又极度和谐。
画家把高僧的面部描绘得极为工细。与之相比,僧衣则显得在画法上简略了很多,只突出了身体的轮廓和衣纹的大方向的褶皱。
不过这看似简单的衣服的绘制,其实画家是经过层层罩染,才显现出并不单薄的衣料的质感。
高僧坐着的红色垫子也是如此:虽然呈现的只是单一的红色,却显得绒绒的,很有厚度、有质感,这都是画家在看似简单不经意的地方,其实下足了笔下的功夫。
(特别注释:我没有看过原图,在手机上无法分辨出垫子上的细节。很可能有笔墨痕迹,我没有看出来。)
高僧的坐姿和面部表情是静态的,伸出的左手就有了动态的变化。
这个手势大概是表示他正在讲经说法吧。
这胖乎乎的手心还挺红润,画家特意染上了淡淡的红色,有意思。
不过这个手势也给我另外一种感受,就是他在向外散播。
你再看那两朵小花,花心向着高僧的方向,好像在接受着一种能量一样。
红衣西域僧·局部这两朵小花勾勒轮廓,染上颜色,明显就是早期绘画的方式。
再看周围的这些石头,青绿设色,略加皴染,很有唐宋画风。
小草点缀期间,草叶向右倾斜,仿佛有微风掠过。
这些小草的线条柔和而细腻。
而山坡呢,以淡淡的青绿色照染,只做了几条横线条的皴擦,以突出地面的起伏。
而且坡面左右的线条,既呼应又不是绝对的一致,否则就刻板了。
最后再说说这棵树。树干非常干枯。又很有向上的力。
与枯树干形成反差的,是在画面上方露出的树叶,显得柔媚而有生机。
一条粗粗的藤蔓绕树而上,与树干一直一曲,丰富了画面。
这棵树让坡地、乱石、高僧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甚至垂下的枝条也与树下向上的小花形成了呼应。
整体看来。这幅画主次分明、和谐统一。在绘画上取法唐宋绘画的技法,又不拘泥于此,加上了画家自己的理解。
比如说树干就很有书法的味道。
这幅《红衣西域僧》图为纸本设色画, 纵31.5cm,横263cm,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文章的最后,我们再看看乾隆皇帝临摹的这幅画。有了对比,我们就更能直观地感受到赵孟頫的绘画功底了。
乾隆临摹·局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