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人民广场
《奇特的一生》读书笔记1

《奇特的一生》读书笔记1

作者: 陈V_陈V | 来源:发表于2021-04-21 18:23 被阅读0次

    柳比歇夫能56年如一日地坚持,跟技巧无关,而跟人生志向、人生目标密切相关。P2

    本书对我们的价值,并不仅仅在于时间管理,而在于引发人们去思考自己的人生究竟该如何规划。P3

    柳比歇夫最大的秘密是——如何生活得更好。P11

    柳比歇夫清楚自己活着的目的,在28岁就设立了人生目标。P18

    他生前发表了70来部学术著作。其中有分散分析、生物分类学、昆虫学方面的经典著作,这些著作在国外被广为翻译出版。

    各种各样的论文和专著,他一共写了500多印张。500印张,相当于12500页打字稿。即使以专业作家而论,这也是个庞大的数字。P20

    柳比歇夫的遗产包括几个部分:有著作,探讨地蚤的分类、科学史、农业、遗传学、植物保护、哲学、昆虫学、动物学、进化论、无神论;此外,他还写过回忆录,追忆许多科学家,谈到他一生的各个阶段以及彼尔姆大学.......

    他讲课,当大学教研室主任兼研究所一个室的负责人,还常常到各地考察。20世纪30年代他跑遍了俄罗斯的欧洲部分,去过许多集体农庄,实地研究果树害虫、玉米害虫、黄鼠......在所谓的业余时间,作为“休息”,他研究地蚤的分类。单单这一项,工作量就颇为可观:到1955年,柳比歇夫已搜集了35箱地蚤标本,共13000只。其中5000只公地蚤做了器官切片,总计300种。这些地蚤都要鉴定、测量、做切片、制作标本。他收集的材料比动物研究所多5倍。跳甲属的分类他研究了一生。P21

    他的知识面究竟有多广,是很难测度的。谈起英国的君主制度,他能够说出任何一个英国国王临朝秉政的细节;说到宗教,不管是《古兰经》、犹太教经,还是罗马教廷的源流、马丁.路德的学说、毕达可拉斯学派的思想......他都如数家珍。他懂复变数理论、农业经济、罗.费歇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古希腊、古罗马,天知道他还精通些什么。P22

    柳比歇夫既是个专家,也是个杂家。

    时间统计法不仅保证了高效率,还保证了柳比歇夫旺盛的生命力。P24

    他的文件都编了号,装订成册,好几十、好几百本。学术通信,事务信函,生物学、数学、社会学的教案,日记,论文,手稿,他的回忆录,他妻子的回忆录(她花了很多力气整理这些文档),笔记本,札记,学术报告,照片,书评.....形形色色,不一而足。

    信件、手稿都用打字机重新打过,副本订了起来——

    文档仿佛记载收录了柳比歇夫事业与家庭生活的各个方面。把所有的纸片、所有的著作和信札以及1916年开始记起的日记统统保存下来。他的生活和它的蹉跎曲折,可以一年甚至一天天地复制,简直可以一小时一小时地回顾。他从1916年开始记日记,一天也没有间断过。在革命的岁月里,在战争的年代中,住院也罢,在出门考察途中的火车上也罢,始终坚持不懈。没有任何原因,任何事件、任何情况能不让他在日记中写上几行。

    他的一切空间和时间坐标都可以复制——某一天他在什么地方,都干了些什么,看了些什么书,都见到谁了,到哪儿去了。P27

    任何一本日记,只要一年年认真地记,都是文学的珍贵材料。“任何一个人的生活都使人感到有兴趣,不是他的生活,便是他的环境、他的国家引人入胜,生活引人入胜。”日记要求不高,只要求老实、有思想和意志。文学才能有时候竟会妨碍目击者的陈述做到公允客观。未经雕琢的、最最朴实无华的记载日常生活的日记.......一些历史性、全民性的事件,虽然大家都是亲身经历了的,虽然影响到千千万万人的命运,同时代人的记述却贫乏得可怜。日记是最紧要的文献......日记总嫌数量不够多。P28-29

    他的日记,哪一年都是一模一样,千篇一律。哪一天都是一篇短短的明细账,记着当天干过的事,注明用了几个钟头几分钟,还注了些莫名其妙的数字。没有记叙,没有细节,没有思考——一般构成日记中心的内容的那些东西一概不见。P29

    乌里扬诺夫斯克。1964年4月7日。分类昆虫学(画两张无名袋蛾的图)——3小时15分。鉴定袋蛾——20分(1.0)。

    附加工作:给斯拉瓦写信——2小时45分(0.5)。

    社会工作:植物保护小组开会——2小时25分。

    休息:给伊戈尔写信——10分;《乌里扬诺夫斯克真理报》——10分;列夫.托尔斯泰的《塞瓦斯托波尔故事》——1小时25分。

    基本工作合计——6小时20分。

    乌里扬诺夫斯克。1964年4月8日。分类昆虫学:鉴定袋蛾,结束——2小时20分。开始写关于袋蛾的报告——1小时5分(1.0).

    附加工作:给达维陀娃和布里亚赫尔写信,6页——3小时20分(0.5)。

    路途往返——0.5.

    休息——剃胡子。《乌里扬诺夫斯克真理报》——15分;《消息报》——10分;《文学报》——20分;阿.托尔斯泰的《吸血鬼》,66页——1小时30分。听里姆斯基.柯萨科夫的《沙皇的未婚妻》。

    基本工作合计——6小时45分。P30

    几十、几百页都是这种枯燥无味、事务性的记载,每天五至七行。如果不是搞昆虫学,那就是连着几个月记着写那本大书《文化史上的德谟克利特和柏拉图两个流派》,或者是《形态学的发展》,或者是《应用生物学中的统计方法》,再不然是他1951至1952年编写的教程。他总是注明一天用了多少时间写这部或那部稿子。他的日记,内容就是如此。

    干巴巴的统计,既挖掘不出感情,也挖掘不出饶有兴味的时间的细节;语言苍白单调;没有暴露任何隐秘;几乎丝毫没有痛苦,没有欣喜,没有幽默。偶或透露的一点细节,也是像电报一样乏味:舒斯托夫三兄弟今晚来此。病后虚弱,整日足不出户。下雨两场,未游泳。P32

    1941年6月22日。基辅。对德战争第一天。约13时得悉......

    1941年6月23日,突袭警报几乎持续竟日。生物化学研究所开大会。夜间值班。

    1941年6月29日。基辅。9至18时在动物研究所值班,研究线解法并写报告,夜间值班.....合计5小时20分。

    1941年7月21日。德国飞机突袭科托夫斯基号轮船——轰炸,机枪扫射。船长及不知姓名的一位大尉殒命,伤四人。明轮损坏,因此未在鲍格鲁奇停靠,径驶克列曼楚格。P32-33

    他被撤过职,挨过整,受到过威胁恫吓,但也有过胜利,有过喜庆的日子,有过天伦之乐——这一切,在他的日记里没有发现一点痕迹。他为人极富同情心,是个积极的公民,然而他的日记历年来都是如此干涩冷漠,活像会计账目。拿他的日记来看,什么事情也不能打乱这个人规定的工作节拍。P33

    日记怎么个记法,没有任何一定的框框。柳比歇夫认为他那些本本是“时间统计”。好比账簿,他是在用他的方法统计支出的时间。

    每个月到月底他都要做小结,画了一些图,列了一些表。到年终,又根据每月小结做一份年度总结,列出一览表。P35

    晚上临睡前,他坐下来计算,他都把时间花在什么上了,花了多少,最后算出基本工作消耗的时间。P36

    “一切都不是我们的,而是别人的,只有时间是我们自己的财产,造物主交给我们,归我们所有的,只有这个不断流逝的、不稳定的东西。就连这个东西,谁只要愿意,都可以把它从我们手里剥夺走......人一点也不珍惜别人的时间”

    早在纪元初,公元50年,科学工作者——塞纳卡就已经在计算自己的时间,努力节约时间。哲学家,古代的哲学家,是最先理解时间的价值的。

    为了节约时间,实干家下了马车坐上火车,下了火车坐上飞机。发明了电报和电话来代替书信,电视代替了剧院,拉链代替了扣子,圆珠笔代替了鹅翎。电梯、计算机、百货公司、电传打字机、电动剃刀——这一切发明,都是为了替人节省时间。实干家加快了速度,推广了电子计算机,把百货公司翻修成自选商场,采用照相制版法来印报纸,连说话都尽量说得简洁些,也不动手写了,而是利用录音机口授。P41

    时间的分配几乎同两千年以前的塞纳卡时代一模一样:“我们一生的时间,大部分用于错误及种种恶行;很大一部分虚抛浪掷,无所事事。我们整个一生,几乎都没有用来干应当干的事。”P42

    柳比歇夫的女儿讲过,她在童年时代,有时和弟弟一起到书房去找父亲问问题;每当他开始耐心地回答的时候,他总要在纸上做什么记号,哪一回都是这样。多年后她才知道父亲是在记时间。他无休止地进行自我工作标定。任何活动——休息、年报、散步,他都记下时间,多少小时多少分钟。他这是从1916年1月1日开始的。当时他26岁。P43

    头一本用的方法还挺原始;日记也同后来不一样,思考和感想挺丰富。他的方法是逐步形成的,在1937年日记中已臻于完善。

    不管怎么样,从1916年到1972年他去世的那一天,56年如一日,柳比歇夫一丝不苟地记下了他的时间支出。他的历史长篇一天也没有中断过,连儿子的夭亡也挡不住他在这份没完没了的结算表上记上一笔。时间之神克罗诺斯不也是这样嘛,不也老是挥舞着自己的鞭子,一次也不放过。

    柳比歇夫每天都要结算他度过的时间,算出这个那个都用了多少小时多少分钟。

    多年来经常看表的结果,柳比歇夫肯定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时间感。P44

    他借助于一种内在的注意力,感觉得到时针在表盘上移动——对他来说,时间的急流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他仿佛置身于这一急流之中,觉得出来光阴在冷冰冰地流逝。

    《论生物学中运用数学的前景》一文的手稿,在最后一页看到了这篇论文的“成本”:

    准备(提纲、翻阅其他手稿和参考文献)14小时30分;写29小时15分;共费43小时45分,共8天,1921年10月12日至19日。

    早在1921年他对时间统计已经研究停当,可以准确地算出每项工作的时间消耗。

    柳比歇夫的每篇论文,都有“成本”核算。他的时间统计法仿佛是一台计算机,自动提供了数据:写一篇文章,看一本书,写一封信,不管干什么,每道工序的时间都算得一清二楚。

    时间比过去少了,时间的价格比过去高了。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是由时间构成的,是一小时一小时,一分钟一分钟累积起来的。

    有条理的、意志坚强的人,一天完了,还要分析分析当天的情形,弄清楚该怎样合理地支配自己的时间。P46

    柳比歇夫自己动手每天统计,还亲自做结算,详细到了无情的地步,什么也不隐瞒,什么也不缩小。不仅如此,他还拟订计划,预先安排好下一个月的时间,安排好每一个小时。他的时间统计方法本身就需要花费相当多的时间。P48

    1918年,柳比歇夫从部队复员回来,开始从事纯学术工作。那会儿,他已经提出他一生的奋斗目标——创立生物自然分类法。

    “我起码要过5年,等数学基础打的好一些,到那时候才能着手完成这项主要任务......我立意要写一部....书。”P52

    柳比歇夫28岁刚开始从事学术工作时,已明确地知道他要达到什么目标。P53

    他的一生是生气勃勃、和谐协调的。他孜孜不倦地追求自己的既定目标,在他的生活中是起了重大作用的。他一生始终忠于他青年时代的选择,忠于自己的爱好和理想。他自己认为自己是幸福的;而且在旁人眼里,他的生活由于目标明确,也是令人羡慕的。P54

    不要成为在故纸堆中讨生活的书蠹,而是真正地生活,在学术工作中找到喜怒哀乐....追求真理。

    他们都是又搞历史,又搞美学,又搞哲学。P55

    柳比歇夫开始的时候同旁人差不多,跟所有年轻人一样,渴望着建树功勋,成为超人。一步步,他才逐渐恢复天性,显示出人的弱点,他鼓起勇气继续前进,攀登越来越陡峭的高峰——追求人性,追求那最最朴实的人性。

    需要好多年才能懂得,最好不是去震惊世界,而是要生活在世界上。P59

    “我在抄抄写写中找到乐趣.....我在学术工作中也很愿意发现新的事实,做纯技术性的工作等,从中找到乐趣。再加上我从父亲那里遗传来的乐观主义,结果我写了许多东西备而不用。这些东西,我根本没指望发表。重要的论著,我做的摘要十分详细,甚至到现在我在这上面仍花很多的时间。我积累了丰富的材料。同时,凡是最重要的著作,我都要写个提纲,再进行分析研究。所以我手头有大量的存货,一旦有可能出版,存货立刻能派上用场;文章写得很快,因为事实上它不过是我平日储备着的材料,随用随取。P62

    浮皮潦草地看书,有许多精彩的东西消化不了,看过的东西很快会忘记。至于我看书的方法,能使我得到十分清晰牢固的印象。所以,随着岁月的推移,我的库存要比我的同志丰富得多。”

    年复一年,这个方法以及他的其他工作方法,优点越来越突出。他仿佛什么都提前几十年计算好、设想好。

    他的一切计划,甚至最后一个五年计划,制订的出发点,都是设想他起码应当活到90岁。

    他想方设法地利用每一分钟,利用任何所谓的“时间下脚料”:乘电车、坐火车、开会、排队......

    每一次散步,他都用来捕捉昆虫。在那些废话连篇的会议上,他演算习题。P63

    他规定,短距离,两三公里路,最好步行,省得为了等车浪费时间,损害神经。步行还有一个好处,因为反正需要散步。

    他对“时间下脚料”的利用,考虑得无微不至。出门旅行,他看小部头的书,学习外语。英语,他就是主要利用“时间下脚料”学会的。

    “一般我要带一定数量的书上火车。如果是长期出差,我就把书打成邮件,寄到某地。带多少书,根据以往的经验来决定。

    我在一天之内是怎么安排读书时间的?清早,头脑清醒,我看严肃的书籍(哲学、数学方面的)。钻研一个半到两个小时以后,看比较轻松的读物——历史或生物学方面的著作。脑子累了,就看文艺作品。

    在路上看书有什么好处?第一,路途的不便你感觉不到,很容易将就;第二,神经系统的状况比在其他条件下良好。

    坐电车,我看的不是一种书,有两三种书。如果是从起点站坐起,那就可以有位子坐,因而不仅可以看书,还可以写字。如果电车很挤,有时候只能抓着扶手杆勉强站住,那就需要小册子,而且要比较轻松的。”

    应当不断挖掘一切时间潜力。明摆着,人不能老是每天工作十四五个小时,应当正确利用工作时间,从时间中去找时间。

    他记下工作起讫的时间,误差不超过5分钟。

    “工作中的任何间歇,我都要刨除。我计算的是纯时间,纯时间要比毛时间少得多。所谓毛时间,就是你花在这项工作上的时间。”P66

    我做学术工作的时间,最高记录是11小时30分。一般,能有七八个小时的纯工作时间就心满意足了。最高纪录的一个月是1937年7月,这一个月工作了316小时,每日平均纯工作时间是7小时。如果把纯时间折算成毛时间,应该增加25%到30%。我逐渐改进我的统计,最后形成了我现在使用的方法......

    每个人每天都要睡觉,都要吃饭。每个人都要有一定的时间用在标准活动上。工作经验表明,约有12到13小时毛时间可以用于非标准活动,诸如上班办公、学术工作、社会工作、娱乐等。”

    计划的复杂性在于如何安排一天的时间。他决定,用去的时间应该同他从事的工作相称。比方写一篇有独特见解的论文,占用的时间既不能太少,也不能太多。

    计划就是挑选时间、规定节律,使一切都各得其所。头脑清醒的时候应当钻研数学,累了便看书。

    应当学会不受周围环境的干扰,用在工作上的3个小时应当是真正做工作的3个小时,不想不想干的事,不听同事的谈话,不听铃声和笑声,也不听收音机......

    这个方法之所以能够存在,是依靠经常的计算和检查。没有计算的计划是盲目的计划,就像某些研究所那样,光会做计划,却不去操心这计划能不能完成。

    应当学会计算一切时间。

    他把一昼夜中的有效时间即纯时间算成10个小时,分成3个单位,或6个“半单位”,正负误差不超过10分钟。

    除了最富于创造性的第一类工作外,所有规定的工作量他都竭力按时完成。

    第一类工作包括中心工作(写书、搞研究)和例行工作(看参考书、做笔记、写作)。

    第二类工作包括做学术报告、讲课、开学术讨论会、看文艺作品,不属于直接科研工作的活动都包括在内。

    索斯诺戈尔斯克。0.5。基本科研(图书索引——15分,陀布尔让斯基——1小时15分)。分类昆虫学,参观——2小时30分,安置捕捉器两个——20分,分析——1小时55分。休息,第一次在乌赫塔河游泳。《消息报》——20分,《医学报》——15分,霍夫曼的《金罐子》——1小时30分,给安德朗写作——15分。共计8小时35分。

    整个一天的活动,直至看报,都经过分析,分门别类登记上了。

    他每天只合计第一类工作的时间,然后再把一个月的加起来。一切情况在每月小结中都有说明。

    1965年8月的小结:

    基本科研——59小时45分

    分类昆虫学——20小时55分

    附加工作——50小时25分

    组织工作——5小时40分

    合计——136小时45分

    “基本科研”这59小时45分包括:

    分类工作——《分类法的逻辑》报告草稿——6小时25分

    杂事——1小时20分

    校对《达达派对研究》——30分

    数学——16小时40分

    日常参考书:《里亚普诺夫》——55分

    日常参考书:《生物学》——12小时0分

    学术通信——11小时55分

    学术札记——3小时25分

    图书索引——6小时55分

    合计——59小时45分

    日常参考书:《生物学》——12小时如下:

    陀布尔让斯基《人类的进化》,372页,看完(共16小时55分)——6小时45分

    亚诺什.卡罗埃《动物有没有思想》,91页——2小时0分

    P.贝尔格的手稿——2小时0分

    聂考洛.奥斯维尔陀,17页——40分

    拉特纳的手稿——1小时30分

    合计——12小时55分

    大部分学术著作做了摘要,有的还做了分析研究。所有摘要和评论都规规矩矩地装订成册。这些用打字机打的合计本,犹如读书总结,是他融会贯通了的知识的存放处。只要翻一下提要,就可记起某本书中需要的东西。

    柳比歇夫有种罕见的才能——随便哪本书的作者,凡有独特的见解,他都极善于汲取。有的书,一张纸就够;某些大部头书,需要几张纸来归纳。它们的精华同它们的厚度怎么也不相称:大量的插图、表格、附页、书皮......

    除了第一类工作,第二类工作的统计也是同样的详细。文艺作品的阅读花了23小时50分。霍夫曼,238页——6小时;“米里尔斯基论霍夫曼——1小时30分;报纸杂志看了....小时;给亲人写作花了...小时”

    采用这种方法,必须知道一切有效时间,洞察时间中一切曲里拐弯的地方和空白点。这个方法不承认有什么不能利用的时间。所有的时间一视同仁,一样宝贵。对于人,不应当有什么坏的、无用的、多余的时间。也没有休息的时间。所谓休息,是两种工作的交替,就像是正确的田间轮作制。

    因为每个小时都是生命的一部分。这个小时和那个小时都是平等的,每个小时都要结算。

    结算同时也是对计划的总结。一总结马上提出下个月的计划。1965年9月的计划:10天在新西伯利亚的学院里讲课,18天在乌里扬诺夫斯克,2天花在路途上。接着是哪一项工作要用多少时间,巨细无遗。写信24封——38小时。开出必读书单。在照相时要干些什么。要给谁写一分评语。

    与学院里的职务有关的工作,也要做个计划,参考以往的经验,把时间大致安排好。

    “制订年度计划或月计划时,不得不依靠过去的经验。例如我计划要看一本什么书。根据老经验我知道,我一小时能看20-30页。我就根据老经验来制订计划。至于数学,我计划每小时看45页,有时更少。

    所有看过的东西,我都要仔细研究。怎么研究?如果一本书谈的是我不大了解的新东西,我就尽量做摘要。凡是比较重要的书,我都尽量写一份评论性的简介。根据以往的经验,需要做这些工作的书,可以定出一定的量。

    如果认真完成工作,实际工作时间对预定工作时间的误差一般为10%。需要做摘要评论的书,常常没有完成预定的数目,落下了很多。兴趣往往转到别的事情上去了,欠了很多债,一下子还清又不可能,结果就完不成计划。有时候,完不成计划是由于工作精力暂时衰退。完不成计划也有外界的原因。但不管怎么样,我知道,我的工作有必要做计划。我以为,我所取得的成就,有许多是靠了我的方法。”P73

    基本工作的时间也要计划一番:备课、生态学、昆虫学及其他科研工作。第二类工作的时间一般要比第一类多10%左右。

    他完成计划的精确程度令人惊诧。有时自然也有预计不到的情况。1938年的年度总结中,他写道:第一类工作没有完成,差28%,“主要原因是奥丽雅和瓦丽雅病了,结果同人们打交道多了。”

    他的时间好像是物质,不会无影无踪地消逝不见,不会消亡;它变成了什么,总能查得出来。由于做了统计,他获得了时间。这是最实在的收获。

    年度总结是篇幅浩瀚的报表,整整有一本。什么都有记录。1938年:多少时间用于生态学、昆虫学、组织工作、动物研究所、基塔耶沃的水果研究所;多少时间用于同人们打交道、路途往返、家务。

    从这分年度总结中可以了解到看了多少书,都是什么书;各国文字的文艺作品看了多少页。一年竟看了9000页,共用247小时。

    这一年写了552页学术著作,其中有152页付印出版。

    每一年过去,他都要进行分析研究,统计学的一切办法都用上了。素材有的是——那便是每个月的小结。

    总结完上一年,就该制订下一年的计划了。下一年的计划是根据他提出的任务大致安排的。

    “中心任务(1968年)是8月份在莫斯科召开的国际昆虫学会议,我准备在会上做个报告,谈谈经验分类法的任务和道路。”

    哪些论文在会议开幕前写完,在鉴定跳甲属上做哪些工作,在乌里扬诺夫斯克、莫斯科和列宁格勒各待多少天,《文化史上的德谟克利特和柏拉图两个流派》写多少页,分类学和进化论方面的《论分类学的未来》写多少页。然后大致安排一下时间,用它的计算单位来表示:

    第一类工作570(564.5)

    路途往返140(142)

    交际130(129)

    私事(10(8.5))

    括号内是完成数字,括号内外的数字相差无几,说明他能多么精确地提前一年计划他的生活。

    他在总结中吹毛求疵地记上一笔:

    第一类工作完成564.5,原计划570,赤字为5.5,即1%

    每月小结虽然巨细备载,年度总结中仍把所有干了的、读了的、看了的统统收集到一起,加以计算,分门别类。一年来的工作和休息——简直是什么事情都要结算累计。

    “娱乐——65次”,接着是一张清单,列举了看过的戏,和电影、听过的音乐会、参见过的展览会。

    我(作者)心中没有一个准数,对自己没有一个准数。我有什么变化,我的工作精力、我的爱好和兴趣有什么变化...我原以为了解自己,可是一接触到柳比歇夫的那些总结,我才明白我其实是对自己一无所知,一点也不了解。

    “1966年,第一类工作共计1906小时,原计划为1900小时。与1965年相比,增加27小时。平均每日5.22小时,即5小时13分。”

    每天5小时13分钟搞纯学术工作,天天如此。整整一年没有休假,没有节假日!5个小时的纯工作时间,也就是说,5个小时内没有什么歇一会儿抽支烟的工夫,没有聊天谈话,没有溜达散步。仔细想想,这可是一个可观的数字。

    一连几年的数字结算如下:

    1937年:1840小时

    1938年:1402小时

    1939年:1362小时

    1940年:1560小时

    1941年:1342小时

    1942年:1346小时

    1943年:1612小时

    这是基本科研工作的时间,其他一切辅助工作都没有计入。这是创造和思考的时间...

    任何一项最最繁重的工作,恐怕都不会规定这样的制度。人要给自己规定这样的制度,只能出于自己的主动。

    柳比歇夫的工作比有的工人还重。

    1967年,写了1500页,洗印了420张照片,这年他已经77岁了:

    “俄文书共读50本——48小时

    英文书共读2本——5小时

    法文书共读3本——24小时

    德文书共读2本——20小时

    7篇论文付印...

    由于长期住院,阅读的时间自然多了,但主要工作的计划还是超额完成了,虽然有许多事没有办好,例如《科学与宗教》一文占用的时间要比原先预计的多4倍。”

    年度总结的详细,比得上整个企业单位的总结。逝去的时间,轮廓勾勒得多么精致多么清楚。

    在其他项内,列入没有看完的书留下的尾巴——欠下的债:

    达尔文《造物的神殿》 5小时

    德.布洛埃尔《物理学中的革命》 10小时

    特林格《生物学与情报》 10小时

    陀布尔让斯基 20小时

    欠债的账单每年重复一次,债务没有减少。

    有些材料是出人意料的:游泳43次,同朋友,学生交往151小时,最欣赏哪几部影片...

    人在一年内能干多少事,能见识多少东西啊!太多了!每一分总结都显示了人有多大的潜力,每一份总结都使我们为人有那么充沛的精力而感到骄傲。人的精力,如果明智地利用它,能创造多少成果啊!此外,我头一次发现,一年原来有那么大的容量。

    除了年度计划,他还把他一生的时间制订成一个个五年计划。每过五年,他就把度过的时间和干过的事分析一通,可以说是做个总的鉴定。P81

    每份小结、总结的末尾都注明了它们的代价——多少小时多少分钟。详细的每月小结要耗费1.5-3小时,统共才这些。再加上制订下个月的计划用1小时。合计是2.5-4个小时,而每个月的预算有300个小时。1%,至多2%。因为每月小结是依据每日的记录,而每日的记录只用几分钟,不会更多。习惯成了自然,像给表上弦一样。

    年度总结耗费的时间要多一些,十七八个小时,要花几天的工夫。

    做年度总结,要求进行自我分析、自我研究:效率有什么变化,什么没有完成,为什么......

    柳比歇夫以他的总结为镜。它照出来的不是人现在的面目,而是他过去的面目。

    他的总结公正客观地反映了过去一年的历史。他的方法,以它细密的网眼,抓住了变幻无常的、老想溜掉的日常生活,抓住了我们没有察觉到的,损失掉的,不知去向的时间。

    我们的记忆是靠什么?靠事件。我们的生活是拿事件来做标志的。它们仿佛是路标,路标之间却是一片空白.....

    柳比歇夫的方法是一种无休无止的克制,是一场延续多年的论战,同一般的生活论战,同颓唐萎靡的愿望、周围一般人那种大手大脚论战,同对几分钟满不在乎的愿望论战。他以总结为镜,检查自己的工作效率。P89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奇特的一生》读书笔记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ebzl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