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句话我们幼儿园时就听过。已经根植于很多人的潜意识中。学一项技能时,遇到瓶颈无法突破,或者因忙碌而没时间继续时,很多人选择了放弃。他们认为,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我们先来分析“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这句话是否正确。此话出自梁启超先生1912年的《莅山西票商欢迎会学说词》一文,前后文连起来是这样的:“语曰:守旧守旧,夫旧而能守,斯亦已矣。然鄙人以为人之处于世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今后之金融业,谓长此不变,能保守其旧有之基础乎?以鄙人之愚窃为诸君危惧也。”翻译成白话文:俗话说,守着原来的基业,如果能守住,也算不错了。但是我认为人活在世上,就像船逆流而上,如果不能前进,那么必然后退。从今往后的金融业,如果长期不变,能守住它原来的基业吗?我虽然愚笨,但暗自替各位担心啊。
“斯亦已矣”这句翻译得不太满意,因为在古汉语词典中“已矣”是“完了,逝去”的意思,但是套用在这里不太通顺。所以就把“已”和“矣”单独拿出来翻译,如果哪位朋友有其他见解,欢迎批评指正。
我们先从物理学上分析船可否在逆流中保持静止。这里只用最简单的模型,不考风速及其他因素的影响。船在逆流中的速度等于船速减去水速。如果船速大于水速,船前进;船速小于水速,船后退;船速等于水速,船静止。理论上,逆水行舟,是可以固守原地的。也许有人会说,想要精确控制船速等于水速是很困难的。是的,的确不容易,而且水速不是一成不变的,想要控制船速时刻等于水速的确很难。但是,难不等于不可能,这种难度,比送飞船上太空的难度低。人们可以做到后者,必然可以做到前者。所以,从理论上讲,船可以不进不退,静止在逆流中。
接下来讲一下笔者的实验。笔者不会开船,但是会游泳。今年8月份,在一条河里试了试,可以在河水中逆向保持静止。虽然不是在每一秒钟都静止,但是将时间颗粒度放宽至10秒,可以保持原来位置不变。所以,从实践上讲,逆流除了进和退之外,还可以保持静止。
逆水行舟这句话,是为论证1912年时金融改革的必要性。该文的观点很明确,金融业不能守旧,必须变革。当时还存在着另一种观点,即守着目前的业绩,已经是很好的结果。为了驳斥这种观点,作者提出人活于世,如船行逆流,不进则退。
为了证明自己观点而提出貌似正确的论据,在古文中并不少见。如《过秦论》中的:“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稍微动下脑筋想一想,秦朝王宫贵族再浪费,也不会将金银珠宝像泥沙一样使用,就像现在的富豪们不会以重量或体积为标准花钱。当然,电影里那种以纸币厚度为单位赌博的除外。
写这篇文章不是为了证明古文不靠谱。前边提到的两篇古文气势恢宏,是文学夜空里闪亮的星星。笔者想表达的是,逆水行舟,如果不能前进,可以静止。如果不能静止,就退得慢一点。因为放弃了,整个事情就彻底结束了,之前的汗水也白流了。等以后有时间、有机会还可以再逆流而上,把退的那一点补上就行了,而不至于从头再来。
就像那句话,别人砍断了我们的左手,我们还要把右手砍断。
研究生毕业后,我一直想考博士。名校大多要求考生在核心期刊发表文章,我一直朝这个方向努力。最近半年,看了不少核心期刊文章。投稿两次,虽然写得很用心,但是都被退了。半个月前,工作突然更加繁忙,业余时间几乎全被占用。我就有了放弃发表论文的念头,同时觉得读期刊文章没有意义了,也想放弃。
于是,我真的停止读期刊文章。一周后,我忙里偷闲拿出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居然能读懂。虽然不是全懂,但是比起半年前“全不懂”好太多了。那一刻,像十几个按摩师同时在给我按摩。后来我想,为什么我读懂了之前读不懂的哲学名著。这半年我并没有读其他哲学书。后来反复思索,是因为期刊文章提高了我的阅读能力。
我决定,不放弃发表论文。以后能抽出点时间,就读一读期刊文章,想写点东西就立刻动笔。毕竟,阅读写作之船可以固守原处,如果不能固守,至少还可以让它退得慢一点。有朝一日我逆流而上,不用从头再来。
逆水行舟,亦可固守。君若放弃,必将从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