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过了许多美景,你看过了许多人情,你收集网络每一条看似真实的新闻。你看见的就是真相吗?不会是在他人的意见左右之后的人云亦云,不会是被舆论驱动后的盲目跟风,不会是自己主观臆想的理所应当?怎么看?看什么?用什么看?所谓《看见》,简简单单,却意味深长。用心看见,才能有所得。
初读它,便被封面吸引了 。 《看见》的封面穿着简单,随意的坐在一群老农之前,和一个蹒跚学步的孩子对视。她能从那孩子的眼睛中看见她自己吧。她微笑着倾听,双手随意的抱膝,眼里是亲近。只有这种把自己放在人群中姿态的倾听,用心去看,才能看见事物的真相,探求它的原因,才能将一些不为人知的新闻呈现在大家的眼前。
我们每时每刻都在看见,都会遇到新的事物,但不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记者。因为我们不能保持客观,不愿深入思考和探究,不具有明锐的观察和切中要害的质疑能力。柴静带我看见了那些模式,成见思维强烈和冲击力大的人和事。让我明白了想要看见,就要从蒙昧中睁眼醒来。
整本书看起来是柴静自己从一个初出茅庐的新闻工作者向一个合格优秀的新闻人的一步步蜕变。其实也是她自己对新闻的理解,对真相的尊重,对事件的思考和反思的过程。跟着她的记录,我看见了非典时候的全城戒备,医护工作者的牺牲,当地防护有限的无奈,认识不够的无知和疫情爆发的惶恐,还有在那严酷环境下对生命的尊重和渴望。懂得了她在非典结束时那种发自内心的歇斯底里的喜悦后的重生一般的平静。每一次温热的跳动都是生命。在无路可走,无计可施的时候最能感受到生命最原始的力量和对生的渴望。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民族的脊梁”。国家由具体的人组成,由这些人创造决定,只有一个国家能够拥有那些寻求真理的人,能够独立思考的人,能够不计利害为这片土地付出的人,能够捍卫自己宪法权利的人,能够知道世界并不完美,但仍然不言乏力,不言放弃的人。只有一个国家拥有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们这样的才能说我们为祖国骄傲。只有一个国家能够珍重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们才能说,我们有信心让明天更好。
人们给予记者“无冕之王”的称号,是因为他们能够洞察事物,不畏强权,仗义直言。我很欣赏拥有这样品德的柴静。几年前,她自费拍摄的《穹灯之下》对雾霾在认识上、制度上的缺陷,更呼吁每个人从每件小事开始抗击雾霾。这就是一个新闻工作者该有的样子,这才称得上民族的脊梁。
记得永远回头看,不是为了记起一路绊倒你的石头,而是不要忘记自己站在起点处最开始的那张脸。
这就是我于《看见》中所看见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