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来临,写一篇寒假中能够用到的学习方法。
大家肯定都听过专时专用这个词语,简单来说就是在固定的时间做固定的事,但是具体是多久,内容是什么样的,在这个词语中并没有表现出来。
那么,就有很多家长在问,孩子平时写作业的时候,或者安排自主学习的时候到底是定时好一些,还是定量好一些?
其实我认为这个问题的解答是多方面的,并没有完全的标准答案。
首先,不管你的年级,不论你是优等还是中等还是等等,我们都要先找到自己的实际水平才可以。
那么怎么去找自己的实际水平呢,就是通过不限时,限量,计时的方法来评价自己的水平。
比如说,学生训练计算题,前三天每天做50道,记录下来自己的时间,这三个时间的平均数值,基本上就是现有的的水平。可能50道是5分钟,那么再在这个水平上限时训练自己的计算,待能力有所提高时,时间也慢慢地提前到4分钟。
比如说初中生练习二次函数的综合大题,高中生练习解析几何、导数,先每天一道坚持一周,用平均用时判断出实际水平,在这个基础上来限时训练自己的大题,再慢慢地往前减少时间。就像目前大概需要25分钟一道,那么就用这个来定时,到点就判定为不会做,可以先放放或者看答案。最后争取训练自己或者提高要求到20分钟甚至15分钟以内。而训练考试卷子也是如此,可以先从考试时间(2小时)开始,根据训练,能力的提升,再慢慢地缩短时间,5分钟、10分钟等等,根据本身实力甚至更短,以便于你应对考场的任何情况。
其次,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高中生就不是一样的。
大部分高中生是要学会定量不定时,而初中小学更多的是定时不定量。
小学、初中的孩子,特别尖端走竞赛的除外,他们更多的是需要限定时间,不限定数量。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养成一个良好的专时专用的好习惯,能够知道什么时间该做什么,为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打下良好的地基。再一个初中的学习本身内容也不是很多,难度也不是很大,连贯性也不是那么的强,一章节内容做一半停一停也是无所谓的。就好比,每天晚上做半个小时奥数的提升,可能半小时只能做3道题目,这节有10道题目,没做完的明天再做,这样日积月累的力量是不可小觑的。再一个,大部分孩子的专注力还不能达到长时间专注,那么选择限时有紧迫感地去做一些事,培养专注力和专时专用的习惯也是极好的。
而高中的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基本已经养成,专注力也有了提高,能够在一定的时间内保证高效,那么限定数量,不限定时间是不二选择。这样是为了让孩子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自己觉得可完成的内容,一个人制定计划,是比较完善的,不会说这本物理书一节做一半,那本物理书一节做两道题。假如今天我要完成本章节的学习,但是不限定时间,晚上只有那么长时间,孩子潜意识知道要完成这些任务,就会慢慢有个估计时间,要尽快完成,才好休息。这样进入状态的时间,比限时快,而且是主动的,限时更多的则是被动。另外一个原因,高中内容难度,很难估计,如果说只搞两个小时物理,到点了,题没做完,本来应该有很连贯性的思考,因为到点了,潜意识觉得今天任务已经完成了,人就懈怠了。
那么,又要扯到还是要先好好做计划!顺便就多说一句,计划不同于安排,安排一般来说是固定的,今晚做什么,比如我们说今晚安排了全家人一起聚聚。但计划是灵活多变的,可以根据本身的情况来进行调整的,一般就是我计划要用30天突破物理。因为你每晚做的事虽然是学科学习,但是要学的内容,完成的内容,是不同的。
然后,自觉的和不自觉的又要分开来说了。
自觉的孩子更适合的是用大块的时间来定量的学习,学科转换的太快,一来是思维转变不过来,二来就是容易浪费很多切换的时间,三来思维过于跳跃,很难让自己沉稳下来。我甚至见过高中给数学物理学习安排10、20分钟学习的孩子,当然学了总比没学好,但是在有限的时间内,我还是更推荐集中、大量、突破。
而不自觉的孩子,如果说给他定量,就容易内心即便是非常想学好的,可不由自主地就出现走神、神游等状态,最好是有一个“紧箍咒”,也就是我们说的限时,让自己在短时间内有动力和紧张的感觉,从而来推动自己学习,达到一个学习时候的高效。
最后,到底是定时还是定量,限时还是限量?
这个就一定要从孩子的实际情况出发,合理地定位与分析,切记不可盲从于别人。
另外多说一句,有孩子用定时器习惯了,比如设定1小时看时间的时候倒计时一目了然,而时钟就没有这么直观,这种情况平时训练的时候,可以把定时器改成有时针分针的闹钟或者挂钟即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