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虫
概要
1、班氏丝虫(班氏吴策线虫)和马来丝虫(马来布鲁线虫)两种丝虫由蚊传播,引起的疾病属于虫媒病。
2、成虫寄生于人体的淋巴系统,引起淋巴丝虫病(主要)。
3、丝虫病属于我国五大寄生虫病之一。
形态
成虫
大小:班氏丝虫>马来丝虫,雌虫>>雄虫
形状:虫体细长,呈丝线状,表面光滑
颜色:乳白色
雄虫:尾端向腹面卷曲,可达2-3圈
生殖系统单管型
雌虫:尾部略向腹面弯曲
生殖系统双管型,卵胎生
幼虫
丝虫的幼虫阶段:微丝蚴、腊肠蚴、丝状蚴(先)。
微丝蚴是诊断阶段,丝状蚴是感染阶段。
1、微丝蚴(运动活跃,实验课重点)
形状:杆状,头端钝圆,尾端尖细
透明鞘膜、体核、头间隙可结合图片看概念(PPT)
2、腊肠蚴
3、丝状蚴(是感染期幼虫,寄生于蚊体内)
形状:虫体细长,活跃
(书 班、马丝蚴的形态对比要点)
生活史
一、生活史简图
二、小结
1、生活史中需要中间宿主,属于生物源性线虫
2、成虫
寄生部位(重点)
班氏丝虫寄生于上下肢浅部和深部淋巴系统,也可见于阴囊、精索、腹股沟等部位的淋巴系统
马来丝虫寄生于上下肢浅部淋巴系统,以下肢为多。
食物:以淋巴液为食
3、 感染阶段(重点):丝状蚴
4、中间宿主:
班氏丝虫—淡色库蚊、致倦库蚊
马来丝虫—中华按蚊、嗜人按蚊
5、感染途径与方式(重点):经蚊叮咬感染
6、夜现周期性(名):微丝蚴在白天滞留于肺毛细血管中,晚上出现于外周血液,这种微丝蚴在外周血液中昼少夜多,称为微丝蚴的夜周期性。班氏丝虫以晚上10时至次晨2时最多,马来丝虫以晚上8点至次晨4时最多。
致病
一、致病机制
幼虫、成虫代谢产物及雌虫子宫排泄物等引起全身过敏反应与局部淋巴系统的组织反应,以成虫为主
是否出现临床症状取决于患者的免疫功能状况、感染与重复感染程度、丝虫的寄生部位及继发感染等因素
二、临床表现
1、潜伏期
从丝状蚴侵入人体到血内出现微丝蚴这段时间
班氏丝虫7-8个月,马来丝虫2-3个月
2、无症状微丝蚴血症
临床上无可见症状,但血中可查出微丝蚴
3、急性期
局部表现:
(1)淋巴结炎和淋巴管炎(下肢多见)
淋巴管炎常伴有淋巴结炎,发作时可见皮下一条红线离心性延伸,俗称“流火”,若累及毛细淋巴管,可出现“丹毒样性皮炎”
淋巴结炎可单独发生,出现淋巴结肿大,若继发感染可形成脓肿
(2)精囊炎、附睾炎、睾丸炎
主要见于班氏丝虫,可伴有鞘膜积液及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全身表现:
丝虫热:畏寒、高热
如患者仅有低热症状,局部表现不明显,可能为深部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所致
急性期临床症状呈不定
4、慢性期 (阻塞性病变)
(1)象皮肿:多见于下肢和阴囊,晚期丝虫病最常见体征
上下肢象皮肿可见于两种丝虫病,生殖系统象皮肿仅见于班氏丝虫病
(2)睾丸鞘膜积液:由班氏丝虫所致
精索、睾丸的淋巴管阻塞,使淋巴液流入鞘膜腔内
(3)乳糜尿:由班氏丝虫所致
为腹主动脉前淋巴结或肠淋巴干阻塞引发
尿呈乳白色,混有血液时呈粉红色
不定期间歇性发作
大部分患者外周血中可查见微丝蚴,小部分患者乳糜尿中可查到微丝蚴
实验检查
一、病原学检查
1、血内微丝蚴检查:取血时间晚10时至次晨2时为宜
①厚血膜法:取末梢血60µl(3大滴)涂成厚片,溶血后镜检
②新鲜血滴法(提高检出率):取末梢血1大滴于载玻片上的生理盐水中,加盖片后立即镜检,观察微丝蚴的活动情况
③浓集法(提高检出率):取静脉血1-2ml,经溶血后离心沉淀,取沉渣镜检
④枸橼酸乙胺嗪(海群生)白天诱出法
2、体液和尿液内检查微丝蚴
3、组织内活检成虫:肿大的淋巴结或可疑丝虫结节
二、免疫学检测
皮内试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ELISA等
既可作为确诊依据,也可用于流行病学调查
流行
一、流行环节
传染源:血中带有微丝蚴的患者和无症状微丝蚴血症者
传播媒介:
班氏丝虫主要为淡色库蚊、致倦库蚊
马来丝虫主要为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东南沿海地区东乡伊蚊也是传播媒介
易感人群:男女老少均可感染
流行区微丝蚴感染率高峰多在21-30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