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书摘记 | 还烦恼吗? 樊登

读书摘记 | 还烦恼吗? 樊登

作者: Baron_0201 | 来源:发表于2023-12-06 15:52 被阅读0次

    《还烦恼吗》

    樊登

    65个笔记

      No.01 职场生存

    >> 如果你学不会对同一件事保持持续的兴趣,最终所有事情都会让你腻烦的。

    >> 热爱工作的核心是能不能热爱自己的生活。幸福感绝对不是来自外在条件,而是取决于你是否拥有感知幸福的能力。幸福的反面不是不幸,而是麻木。

    >> 人感受到的痛苦,往往不是来自痛苦本身,而是来自自己的想象。

    >> 中国古人讲,“用师者王,用友者霸,用徒者亡”。你能用“老师”一样的下属,你的员工比你水平高得多,就像刘邦用张良那样,你就能够当王;你能用“朋友”一样的下属,像曹操用郭嘉那样,你就能够称霸;最糟糕的是用奴才一样的下属,下属都唯你马首是瞻,那你就危险了。

    >> 如果我们能让员工意识到,这份工作就是他走向社会的阶梯,是他了解大千世界的一个切入口,能让他知道自己三年、五年以后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他个人的目标才会跟公司的目标绑定在一起,这时他的稳定性自然会提高。

    >> 很多时候,就是因为我们老想让自己心里舒服,而不是考虑对方到底要什么,才做出了很过分的事。

    >> 幸福感绝对不是来自外在条件,而是取决于你是否拥有感知幸福的能力。

    >> 如果你学不会对同一件事保持持续的兴趣,最终所有事情都会让你腻烦的。

    >> 你的客户是否认同你,不取决于你对他的态度,而取决于你对他有没有价值。

    >> 边际成本太高的收入,不叫“睡后收入”。上班的边际成本就特别高,每个月要想赚一万块钱,得花三十天。所以你要去想,怎么做出一个东西,不仅有收入,且边际成本低。这就是打造“睡后收入”的过程。

    >> 彼得·德鲁克讲过一句话,我在管理工作中最常用到。他说,管理的核心是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人的善意。

    >> 任何抱怨、责备、追悔莫及,都会让你停留在过去,止步不前。

    >> 在公司里,我始终相信他人的潜能。我是怎么做到这一点的?是被大量事实教育出来的。很多过去我根本瞧不上的员工,离开我们公司以后,有的自己创业,干得很好;有的去了别的公司,也干得很好。这就说明一件事,就是那些员工在我这个地方被委屈对待了。我根本没有把他们的潜能发挥出来。所以,我们要打心底相信他人的潜能。我们和其他人比起来,在智商上没有多大差别,千万不要觉得你是公司创始人,就比别人聪明了很多。当一个人的权力特别大的时候,其表现跟额叶受损患者的症状有点像,会突然觉得自己好像比别人都聪明一点,其实只是权力在膨胀罢了。你要知道你的员工可以做出比你聪明得多的决策,而且只有你的员工才原原本本地知道事物的原貌。作为一个领导者,你高高在上,视角本身就是变形的。所以,如果你觉得你每一句话都必须被尊重、被执行,团队才有执行力,那你的公司就很危险了。

    >> 对整个团队影响最大的,是团队管理者的气质和价值观,是管理者能否鼓动起每个团队成员内心的动力。

    >> 复盘时刻01接受不确定性,并且学会和不确定性共舞。02作为管理者,我们需要帮助员工成长,那么深度谈话就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03员工的执行力往往等于领导的领导力。04如果你觉得痛苦,觉得不舒服,那是因为你在学习,在成长。05管理者的任务就是提高员工的水平,帮助员工成长。你能够培养多少人,决定着你自己有多成功。06一个了不起的企业首先看重的一定是员工的成长,员工有创业的动力,有成长的愿望,他才能更高效地去工作、去生活,才能给你创造更多的价值。07你的客户是否认同你,不取决于你对他的态度,而取决于你对他有没有价值。08我们不要把自己的人生变得特别脆弱。09风险和收益之间永远都有一个最大的变量—能力。10多多尝试,不断地试,直到找到一件能让你心潮澎湃并乐此不疲的事,那就坚持做下去,或许那就是你生命的意义所在。11我们不需要为别人的眼光而活,只需要保证自己每天都在进步。12如果你总是在害怕,不愿意自己迈出第一步,而是希望其他人把你踢出去,人生的可能性就是有限的。13“睡后收入”不能靠突发灵感,而要靠不断地摸索、打拼,找到正确的方向,寻找边际成本更低的收入模式。14一辈子走过来,总得换几个搭档,这是正常的。15管理的核心是最大限度地激发他人的善意。16招人,一定要招有热情、有理想、能跟你一起改变世界的,而不是招那些把眼光放在待遇、薪资上的。17如果你能够准确说出并尽量满足那个需求,你们的矛盾就会消失。18一个人的共情力越强,越能够理解他人、感知他人,就越容易设计出良好的产品。19和同学、朋友共同创业的一个核心要点是,要尊重每个人的独立边界,不能因为感情好,就模糊了彼此的界限,要做好分工,相互尊重,如此才能长久友好地合作下去,否则最终只会分道扬镳,更有甚者关系破裂。

      No.02 生活启示

    >> 所有人在成长过程中跟自己的父母都有一战,不打完这一战,你没法成为一个成年人。

    >> 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学的哪个东西将来会有用,你能做的就是每天尽量做点正向积累,这样等机会到来的时候,你才能有好的表现。

    >> 我们的大脑有个特点,就是这部分运转累了就换另外一部分继续运转,让这部分休息。比如做数学题做累了,你就去听会儿音乐,这时候你会发现,大脑其实还是在运转,接下来你可以学学英语,或干点别的。只要你换件事做,大脑其实就已经得到休息了。千万不要以为,只有放空才是休息。

    >> 一个人上进的核心动力是要在生活中寻找意义,就是搞清楚自己到底为什么活着,怎么能活得更有意义、更有趣。

    >> 一个人上进的核心动力是要在生活中寻找意义,就是搞清楚自己到底为什么活着,怎么能活得更有意义、更有趣。这才是最重要的。

    >> 很多人觉得生活没有意义,工作一成不变,每天不断重复,有什么意义?这本书里介绍的第三个工具—“寻找瞬间的意义”,就可以拿来解决这个问题。比如,你是某银行的出纳员,每天就是收钱出钱。有一天来了一个老太太,你特别耐心地帮助了什么都不懂的她,最后她开开心心地笑着离开了你的柜台。在这个瞬间,你人生的意义就爆棚了。因为丧失了从细微的当下寻找意义的能力,我们才会觉得自己的人生需要靠宏大的使命去驱动。找不到这个使命,我们就会觉得人生无意义。

    >> 擅长使用“内疚感”的父母,给孩子造成的伤害是长期的。

    >> 爱不是对等的,而是从上往下的传承,父母给了你生命,但你没法还给他们生命,他们要走的时候,你根本拉不住,所以爱不可能对等。你的父母给了你这么多的爱,你可以把这些爱给你自己的孩子,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这样的话,父母是不是很可怜?不,他们不可怜,他们有自己的爸妈。你不需要太过内疚,你可以感谢他们给予你的一切,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 持固定型心态的人一辈子只做一件事,就是不断去证明自己。你学东西不是为了获得快乐,而是为了证明你自己,“你说这个我知道,那个我也知道”。都知道有什么意思?你证明给谁看呢?所以,如果你用对比的心态在人生中打拼,内心就会永无宁日。

    >> 如果你能每天开心喜乐地去寻找知识,知识才是对你的奖励。如果你学习知识只是为了向别人证明你拥有知识,那知识就是一种诅咒、一种痛苦。所以,你焦虑的本质不在于知识本身,人家创造这么多知识,传播这么多知识,不是用来对付你、逼迫你、鄙视你的。

    >>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麻秆是竖直向上生长的,蓬草如果长在麻秆中间,不用扶它,它也会长得很直的。所以环境是会改变一个人的。

    >> 复盘时刻01人生有特别多的不确定因素,一个人根本没办法在算准所有事情后再去行动。02你根本不知道自己学的哪个东西将来会有用,你能做的就是每天尽量做点正向积累,这样等机会到来的时候,你才能有好的表现。03最终选择过什么样的生活,取决于你自己。无论选择什么道路,不要伤害自己,也不要伤害别人,让自己尽量活得快乐就好。04女性过早地退出职场,其实是整个社会的损失,也给很多家庭造成了负担。05寻找意义的过程就是最大的意义,保持这份未知感。06读书最大的好处是,你可以通过阅读一直往前走。07原来你把自己变得更好,才是对别人负责,才能让别人的生活变得更好。08好多人越读书越焦虑,是因为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但其实他们每一天都在变得比昨天更好。09因为丧失了从细微的当下寻找意义的能力,我们才会觉得自己的人生需要靠宏大的使命去驱动。10人生没有意义,不妨碍你努力去寻找人生的意义,你去寻找人生意义的过程是有意义的。11擅长使用“内疚感”的父母,给孩子造成的伤害是长期的。12创造,你不断创造出来的东西,最终组成了你自己真正的人生。

      No.03 家庭突围

    >> 要想帮助别人,指出优点比责备缺点更有效。

    >> 《瞬变》这本书里说过,引领我们进步的并不是缺点,而是优点。我们要学会在生活中寻找亮点,找到的亮点越多,进步就越快。如果总是在找缺点,最多是弥补了缺陷,却难以绽放光彩。

    >> 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是爱和边界,这两样东西永远都是要有的。首先,家庭教育最核心的原动力是爱。父母要不遗余力地去表达爱,让孩子知道父母永远爱他,永远支持他。其次,家庭教育要让孩子感受到价值感。孩子能感受到自己为家庭所做的贡献,为社会所做的贡献;孩子在努力进步,而别人能够看到他的进步。这都能让孩子感受到价值感。最后,家庭教育还要帮孩子理解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培养出终身成长的心态。

    >> 冲突不应该是家庭问题的导火索,而应该成为家庭学习的机会。

    >> 人发生改变的原理是一样的:觉知—接纳—改变,而不是觉知—自责、自责、自责—不改变。自责越深,越不会改变。接纳越彻底,越容易改变。事过去了,笑一笑,反正已经被骗了,算了,下次不这样就好了。

    >> 沟通有一个原则,善于沟通的人“说软话,做硬事”,不善于沟通的人则“说硬话,做软事”。

    >> 01这个世界上的生活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我们不能因为自己没想过这件事,或者想过但不敢去做,就觉得人家的想法很怪。02跟父母在一起,给他们讲道理是最没用的,你只要和颜悦色、开开心心地陪伴他们就好,这是最难的,但也是最重要的。03实际上,给孩子带来最大安全感的,是父母有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追求。父母的人生在孩子看来是很棒的,孩子才会对自己的人生充满希望。04改变世界最长的路径,就是通过别人去改变。改变世界最短的路径,就是通过改变自己来改变。05我们不要通过自己解读的想法去跟别人沟通,就是“我猜你是这样认为我的”,预设结论去沟通。没有人愿意先被预设。06有个原理非常重要:孩子不能介入父母的感情生活。07人类之所以设置“离婚”这个选项,就代表着这是人类的一个自由、一个权利,这是人类进步、文明的一个标志。08人发生改变的原理是一样的:觉知—接纳—改变,而不是觉知—自责、自责、自责—不改变。09有很多人会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寻找父母之爱,会去依恋孩子,让孩子来照顾自己,这种亲子关系是畸形的。10在如何对待老人上,最起码要做到一件事,就是不记仇。要是结了疙瘩,记了仇,可能这辈子都过不去了。11消解压力最有效的方法,是把它作为描写的对象写出来,只要写出来,心情立刻就会好很多。12孩子能否身心健全地成长,核心是“孩子怎么看待父母和自己的关系”。

      No.05 社交破局

    >> “在人际关系方面,不用攀附,因为能不能交往,有没有缘分长期走下去,不是个人努力的结果。”弥补自卑感的正确做法应该是把自己的价值和社会的价值融为一体。

    >> 最有效的方式是多给别人做二级反馈。所谓二级反馈,就是多去表扬别人,并且说出具体的理由。大多数小孩子喜欢挑毛病,看这个不对,看那个也不对,这是因为小孩子是最容易被挑毛病的,于是他们也就很快学会了挑别人毛病。

    >> 所有的建议背后其实都是指责,指责就会带来“不被爱”的感觉。

    >> 童年创伤比较重的人,与自己和解的路会更长。所以,要有点耐心。创伤已经产生了,就得跟它们慢慢相处,慢慢和解。

    >> 《高效演讲:斯坦福最受欢迎的沟通课》,书里最重要的一句话是,演讲要抱着“送礼物”的心态,一定是有一些东西要分享给大家、送给大家,才上台的。

    >> 得失心太重,自然就放松不了。得失心太重,是导致我们紧张的本质原因。

    >> 童年创伤比较重的人,与自己和解的路会更长。

    >> 01一个人如果把别人的评价看得太重,做什么事都会纠结,做什么事感觉都不对。02所谓戏剧化处理,就是在脑海中把朋友的负面部分想象成一个卡通人物来对待,这是一种非常有趣也特别有效的方式。03一个人的发展历程,就是不断减少隐私象限、盲点象限,扩大公开象限的过程。04弥补自卑感的正确做法应该是把自己的价值和社会的价值融为一体。05演讲要抱着“送礼物”的心态,一定是有一些东西要分享给大家、送给大家,才上台的。06当你疗愈了小时候的自己,你的内心才会有爱。

      No.06 优解教育

    >> “孩子要过自己的人生。你是园丁,你让孩子自己长起来,长成他想要的样子。”很多父母就是不知足,孩子做了很对的事儿,父母觉得“好像有机会,我应该再使把劲儿”,就把一切都变成了作业。

    >> 管好你自己的生活,让你的思想深刻一点,让你的生活有趣一点,孩子自己就跟上来了。

    >> 很多人在遇到事情后,往往只停留在焦虑上,然而过度焦虑并不能改变什么,只能让你原地踏步。我们要学会跟焦虑和谐相处,知道焦虑不完全是坏事,它有它的好处,适度焦虑带来的是重视,而不是痛苦,它会促使人采取行动。

    >> 旁边的人如果不停地批评我们,根本无助于我们把一件事做好。

    >> 很多父母批评孩子时,最常说的是什么?“我有没有跟你说过”“我跟你说过几次了”。这些话背后的含义是“这事不怪我,全怪你自己”。我们是在跟孩子划分责任,不愿意承认其中也有我们的责任。不断责骂孩子的过程,就是不断推卸责任的过程,这导致孩子在学习上容易紧张恐惧,进而导致他上课、做作业不能集中注意力。

    >> 我们对孩子的态度,重点根本不在于孩子做了什么,而在于我们的压力水平。压力大的时候,孩子不管做什么你可能都会觉得烦躁、生气—这孩子怎么这么不省心?压力适中或压力小的时候,他不管做什么你都觉得他可爱。你要让自己始终能保持轻松愉悦,这样孩子的行为在你看来才是可爱、有趣、好玩的,你才能发自内心地对他表示感谢、表示肯定,甚至表示赞叹。而孩子从你这里获得这些积极的反馈后,自信心自然就会慢慢建立起来了。让孩子建立自信,其实还可以通过向孩子表达感谢来实现,尤其是对他很容易做到的事表达感谢,更能让他变得自信。

    >> 焦虑这件事,不能靠消灭现象来解决,而应该靠改变我们内心的承受力、改变我们看待事物的方法来解决。

    >> 不要靠打击他来改变他的习惯。一个人自尊水平越低,越不会改变。

    >> 做家长的,第一要学会知足,第二要学会欣赏,第三要淡定

    >> 每个孩子的成长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是简单地长大。

    >> 孩子到了十一二岁这个年纪,父母能够做的事不多了。首先保护他的安全,这是很重要的。跟他多做情感上的沟通,让他更多地了解你的成长经历,过去面对困难的时候你是怎么做的,你有没有犯过错,你有没有走过弯路,你把自己的经历讲给他听就好。当孩子对你有了更多的了解,就会跟你建立起更深层次的感情。我们只能耐心地等待,等待孩子找到自己人生的使命。

    >> 《解码青春期》这本书就告诉我们,就算孩子到了青春期,犯了很多错误,他依然需要一个成年人,需要一个能够给他讲明白道理的成年人,耐心地陪伴他成长。孩子比我们想象的更需要父母的陪伴,他们在青春期时特别焦虑,可能是因为自己很快要离开这个家了,很惶恐,担心自己没有更多的时间陪伴父母。但是青春期的孩子不说,他们表现出来的是不断地推你:你离我远点,别管我。他不断地做这个动作,其实是不断地在考验父母到底会不会帮助自己。

    >> 父母从什么时候开始觉醒?当你意识到自己身上的责任时,你就能真正觉醒,也就能找到正确的静待花开的姿势。静待花开不是什么都不做,更不是延续过去的错误方法,而是去找到一个正确的方法,耐心地去陪伴孩子。

    >> 孩子的焦虑,本质上一定是缘于父母和孩子的关系。父母太过暴力,孩子就会容易焦虑。如果你们整天批评他、指责他,他就会得到一个这样的认知:我怎么做都是不对的。

    >> 你知道人是怎么成熟的吗?一个人就是在不断的尝试和失败中慢慢成熟的。如果孩子消耗一大半的能量一直在跟父母对抗,他就永远不会成熟。他做的所有决策都是为了反抗父母,这就是一种悲哀。

    >> 只有让孩子自己去经历,被家人当作成年人去尊重,他们的自尊水平才能提高,才能做出真正属于自己的选择。

    >> 每个孩子最终一定是要靠自己的自觉性来实现成长的。

    >> 学放养,我们不能只学一个外表,手中的那根线还是要牵得很紧。也就是说,你读过学过这些知识了,所以强调孩子要靠自己,但是你自己还悄悄在旁边盯着,天天观察,“哎呀,孩子最近又不行了,我得加把劲儿,我得做点什么让他变得更好”。你自己的生活重心不能完全放在孩子身上!一个大人把生活重心全放在孩子身上,那么孩子的压力就太大了。这种是假的放养。真的放养,是“我打心眼里相信,一个人如果自己不会管理自己,说什么都没用”。

    >> 你要是跟小孩子说,来帮妈妈做个什么事,他会说“我不去,我不干”。但是你问他:“愿不愿意成为妈妈的帮手?”他就会很乐意。名词要比动词好用得多。

    >> 你要学会优雅地退出了,优雅地退出孩子的生活,去过自己的生活。

    >> 你心中的“ 我 ”越大,你的烦恼就越多。你心中的别人越大,烦恼就越少。

    >> 我就在想,如果把教育的规则也简化为三个,应该是什么?最后我发现—这是我个人的感受—首先,孩子心中要有坚定的无条件的爱;其次,孩子要有价值感,相信自己是一个能创造价值的人,对社会有用的人;最后,是终身成长,清楚困难和挫折是自己成长的机会。

    >> 01适度焦虑带来的是重视,而不是痛苦,它会促使人采取行动。02旁边的人如果不停地批评我们,根本无助于我们把一件事做好。03如果要给孩子做死亡教育,最好带他去看一棵大树,让他知道这棵大树会生长,会开花,会结果,会落叶。04让孩子建立自信,其实还可以通过向孩子表达感谢来实现,尤其是对他很容易做到的事表达感谢,更能让他变得自信。05要让孩子成为解决问题的主角,而不是被迫参与的配角。06一个人自尊水平越低,越不会改变。07焦虑这件事,不能靠消灭现象来解决,而应该靠改变我们内心的承受力、改变我们看待事物的方法来解决。08不断责骂孩子的过程,就是不断推卸责任的过程,这导致孩子在学习上容易紧张恐惧,进而导致他上课、做作业不能集中注意力。09不要不安于幸福。不要觉得幸福的生活里肯定还藏有危机,为了解决这些不存在的危机大动干戈,凭空制造出很多矛盾。10人最重要的力量,永远来自他的内心。11孩子比我们想象的更需要父母的陪伴,他们在青春期时特别焦虑,可能是因为自己很快要离开这个家了,很惶恐,担心自己没有更多的时间陪伴父母。12静待花开不是什么都不做,更不是延续过去的错误方法,而是去找到一个正确的方法,耐心地去陪伴孩子。13切忌以随便去关她的电视、抢她的手机等这种不够尊重别人的态度来对待这件事,即便她是你的孩子。14人在趣味这件事上,有一个反脆弱的能力。什么叫反脆弱的能力?就是你越是打击它,它反弹得越厉害。15孩子的焦虑,本质上一定是缘于父母和孩子的关系。16只有让孩子自己去经历,被家人当作成年人去尊重,他们的自尊水平才能提高,才能做出真正属于自己的选择。17妈妈和女儿的关系,大部分是相爱相杀的,不见面的时候想,见了面就吵架,吵完了内疚,循环往复,极度痛苦。18在心理学上,没有口误这种事,口误泄露的是潜意识的想法。19很多父母对孩子都是得寸进尺的。20每个孩子最终一定是要靠自己的自觉性来实现成长的,意识到人生是要靠自己来学习、掌控、打造的,这样你才能做到不管教。21家庭的感觉,不是一定要跟父母联系在一起的,只要有人爱他,他就有家。22来自陌生人的善意,说不定也有可能改变孩子的一生。23点亮孩子的心灵,提高孩子的情商,提升孩子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这是老师才能做好的,短期之内很难被机器替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摘记 | 还烦恼吗? 樊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epjg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