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集除了虞姬,窃以为,若论历史的久远,大约还有朝牌值得一说。朝牌是一种烧饼,由于地方口音的关系,有的叫朝排、烤排,意思一样。
![](https://img.haomeiwen.com/i8097998/b7c7541e2d8e72ce.jpg)
虞姬,项羽的随军夫人,《史记·项羽本纪》的“有美人名虞”,说的就是她。霸王虽长得粗犷彪悍,却依然不乏侠骨柔肠。可见这虞姬有多大的魅力,竟然就征服了一位顶天立地的大英雄。
作为虞姬故里,尽管沭阳文化老人杨鹤高先生在他的《从虞姬沟到虞姬庙》一书中,记录了许多有关虞姬的传说,但是在现实里,与虞姬相关的文化遗存其实并不多。
其一便是虞姬沟。民国《重修沭阳县志》载:“荻邱山……高十余丈,周六七里。治西北八十五里。虞姬沟发源其下。”虞姬沟全长约110公里左右,从颜集穿境而过,据说虞姬随军前,常在此沟浣纱,传言虞姬身上有一种异香,让人嗅之清爽扑鼻,回味无穷。水里的鱼儿,总是围绕在她身边,撵之不走,浪花飞溅。最近,当地政府勒石一些传说中的老地名,如九龙口、霸王桥、胭脂井、点将台等沿河岸分布,也算颜集打出的一张文化名片吧……
其二就应是颜集朝牌了。据笔者在当地多年考证,颜集朝牌在颜集附近一带,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新河、庙头、悦来、邵店、潼阳等地都有朝牌,感觉其它地方都是山寨版的,唯有颜集的算正宗。为什么呢?据当地做朝牌的手艺人讲,公元前207年左右,项羽进攻咸阳,遗憾天公不作美,连续下雨近两个月。天空就像发了霉一样,潮瀌瀌的。道路泥泞,粮草问题成了大事。将士们有的竟然还啃生粮,军营内一时士气低落。虞姬看项羽每日返回帐营,眉头紧锁,闷闷不乐。忙问将军这是何故?项羽长叹一声,说天气可能要亡我。虞姬便想起在老家颜集,每到农忙,为了节省时间,老娘把面发酵以后,在锅炉里烤成金黄色的小饼。一次烤好多个,由于干燥脱水,饼能撑好多天,也不长毛。整个农忙季节,全家人几乎都不用开火做饭。虞姬把想法告诉了项羽,并试做了一些让他品尝。项羽尝过之后,眉头顿时舒展,连声称赞。说此物好处多多,抵御天气,节省时间,且外酥里绵,香味扑鼻,口感十足。
项羽迅速安排手下,向虞姬学习技艺。为了尽量让将士们多背一些朝牌,虞姬把原来的饼形,拉长拉宽,并且还把两三块并联到一起。义军们吃了朝牌,迅速恢复士气,挥师西进,直捣咸阳。“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这是《史记·项羽本纪》中一则破釜沉舟的故事。其核心的力量,据说正是因为有了虞姬传授的颜集大朝牌,每人带足三块大朝牌,就足以抵上三天三夜口粮。虞姬的朝牌技术传回家乡后,通过数代人的不断创新,品类越来越多。它吸纳北方面饼、煎饼、单饼、锅贴等面食的工艺特点,继承和发展了面食的精华,辅之以蜂蜜、葱花、香菜、芝麻、盐巴等配料,可以根据不同人的口味,进行个性制作。
朝牌的制作为纯手工。一炉品相俱佳的朝牌,要求当事人必须技术娴熟,在擀面、和面时都要掌握好火候,发酵时嫩了老了、酸了碱了都会影响朝牌的质量。因此,如果想学正宗朝牌制作手艺,还是应到颜集来。有老手艺人总结“和、揉、掷、擀”四字秘诀,即和要和得匀,揉要揉得韧,掷要掷得长,擀要擀得薄。朝牌制作之所以不被机械加工所取代,概因如此。因为每块朝牌对匠人而言,不仅是美食,也是一件彰显技艺的传统手工作品。清朝第一吃货袁枚,在乾隆五十五年,不顾七十三岁高龄,气喘吁吁地从南京回沭阳,然后七拐八拐来到颜集,表面上看,是为了来祭奠虞姬,并且还专门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一句叫“为欠虞姬一首诗,白首重到古灵祠”。其真正目的,据说就是为了吃到正宗的颜集朝牌。坊间传闻,他曾遗憾地对接待他的沭阳士绅吕峰亭说,倘若自已能早点品尝到颜集朝牌,《随园食单》里必会记上一笔。
岁月悠悠,两千多年不过沧海一粟。颜集朝牌,这个虞美人留下的历史遗存,越来越走进大众的视野,不仅进入宿迁市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且也成为沭阳地区许多人家的餐饮日常标配。“朝牌配稀饭,越吃越舒坦。朝牌卷油条,神仙咬都笑。”颜集人民的顺口溜,就是最真实的写照。颜集朝牌——虞美人发明的食物、西楚霸王品尝的美味,如果你还没有吃过正宗的,赶紧来颜集吧!(作者:仲小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