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生命的承受

生命的承受

作者: 隽永和美 | 来源:发表于2020-10-21 16:26 被阅读0次

        常听说:“明天和意外,不知哪个先到来。”这句话成了众多享乐主义派放纵不羁的挡箭牌,并附之:活在当下。但细想,也不无道理,人类对世界的未知总会大于已知,这就注定人类能掌控的实在有限,从这个意义上说确实是不知道哪个先来。

        飞来横祸的意外面前,如地震、海啸、火灾、洪涝、传染病疫情等等考验的是人类的承受和调节的能力,如何活下去往往成了一个共同的命题。

        影片《唐山大地震》曾一度轰动,源于他抓住了人性的一面,在将你带入感同身受的场景后,你俨然就是主人公,她在演绎着你的内心,强烈的共鸣感让我们热泪不断,多少爱恨情仇,多少无奈与感伤,刻画出活生生的一个人生悲喜转和。

        好的作品一定是回到了最朴素的生活!

        母亲元妮在地震中丈夫舍身救了她,接着艰难地做出了舍女留子的痛苦抉择,她的哀伤从那一刻被“内疚”紧紧攫住,永远定格在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内疚是一种将责任指向自己的心理,即他人受到伤害或遭遇不幸,都是因为我造成的,那么我就不应该过得好,要么就会有负罪感。

        于是元妮过着自虐一般的清苦生活,守着那几间老房子,不断给遇难的丈夫和女儿烧纸,念叨回家的地址,并拒绝儿子让她找个老伴的建议......其实这些都是一种病理性哀伤,她仍然停留在早期哀伤的过程中,无法理性接受丧失,而唯有我过得不好,才对得起因我而遭遇不幸的人,这样也就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内心的痛苦。

          我们可以说她的表现是病态的,但这之后却是她沉默了三十二年的爱,后来女儿问她:“你这些年是怎么过来的?一个女人有几个三十年啊!”元妮抚摸着女儿说:“我真的过得挺好的。”

          圣经说:爱是恒久忍耐。元妮的身上诠释了人类在忍耐痛苦中所表现出来的顽强、坚韧和执着。

        女儿方登从听到妈妈说“救弟弟”这三个字开始,她的人生就已经黑暗了。一个八岁的孩子在遇到危险时多么盼望亲人的关怀和救援,而最亲的妈妈却选择放弃她,那种被亲人抛弃的感觉就这样始终伴随着她。她选择了遗忘,这种表面的忘记实质是一种压抑,这种压抑带来的后果便是经常做噩梦,一次一次重复那个被亲人抛弃的过程,那个伤疤仍然安静地在那里。

          “被抛弃感”导致她对母亲不认同,这也影响到她和继母的关系,将对母亲的仇恨移情到继母身上;影响到她对自己的自我认同,从内心自卑、不自信、不爱惜自己。当她面临前程和孩子的选择时,她内心里对母亲的不认同让她选择留下孩子,因为选择前程意味着要将孩子打掉,那和自己的母亲有什么不一样呢!这种行为是她无法接受的,甚至是愤怒的,所以她一定会保护自己的孩子!   

          观影的过程被这一个个痛点撞击着,我看到了巨大灾难对人类的心理创伤,除了灾难本身的惊吓外,还有关系丧失、环境变化,既往生活模式的推翻,这些都严重冲击着一个人健康人格的建立,而心理工作者在受灾人群中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显得极其重要,如果能及时的给予物质支持、心理疏导、帮助正确认识、正确传达国家政策支持等等实质性的干预,这些可以极大程度地帮助他们摆脱内心的恐惧,重建内心世界的稳定。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生命的承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erem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