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和家人一起到公园散步,聊到了年轻时候,由于当初学习时知识的缺乏,在走上社会后,由于工作的需要,那种“书到用时方恨少”的迫切感,即便是三班倒在深夜依然还不辞辛苦去学习计算机,然后由于在外企上市公司的工作岗位的不适,后来,再只身奔赴哈尔滨去学习日语。
人啊,都是如此,在该学习且一门心思专门学习的时候,却不懂得学习知识的用处。而在走上社会由于忙于生计而工作没有多少时间来学习的时候,才真正懂得知识的用处。这也许正是中国式学校教育的与社会生活脱节的最典型体现。中国式教育比较注重知识的死学,与实际社会生活的相对隔离,也比较难体现知识的意义与价值,因而,知识的实践运用必须与生活结合起来,在生活中去解决问题,才能活起来。在上个世纪,在国家体制还处于统一分配的情况下,学习至少还有奔头;而在本世纪以来,市场经济体制下,主要有市场来调配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在加上每年的就业生远高于社会岗位所需,于是,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逐渐暗淡了下来,当然,更主要的还是社会就业岗位的多元化渠道,人才的多元化出路去向,也更淡化了学生对学校教育知识学习的积极性。
所以,这不得不承认,教育的时代性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时代不同,就业的多渠道,人才的多元化,都决定了当下教育的人才的培养观念的多元化。
其实,人的青少年时期,是真正学习的最佳时期,但是,从生理成长发育的角度来看,这个时期却常常是人的生理与心理变化最不稳定和急剧变化时期,因而也是不理性和不成熟的多元化变化期。这就自然产生了知识学习最集中与人的精神精力子旺盛充沛与生理心理最激荡急剧变化的相互矛盾。这一个矛盾使青少年最佳的知识学习难以平心静气。所以,我们常说人的青春是最美丽的年华,然而,青春也是人最为多样性不定性变化的时期。也许,这两个方面的存在真实青春的最本质的东西,是人身心成长发育过程不可绕过的阶段和坎坷。
晚上,儿子在做完作业,任务式地背了几个单词后又拿着平板准备玩电子游戏。本来,现在是周末两天,我们也本着开放民主的态度,允许周末玩玩游戏,然而,早上从7点到10点多已经玩了3个多小时。所以,当他急忙完成作业后又拿着平板时,我就说了几句,他也理直气壮地说要玩游戏。我就把平板拿走了,他气急败坏地出门去了。平时,也偶尔拿着看看书,但不会玩游戏,能自觉遵守,以学习为主。但是,学习成绩还是很不理想,所以,我们都想利用周末有时间想让他补补其他学科的不足。比如说买了学科的母题给他做,但是,他很不情愿,对于自己的学习暂时的落后,似乎表现出很不耐烦的心态,只要我们一提及这个事情,就很不愿意沟通。其实,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我能理解,不希望父母对自我的否定,看到自己在能力上的不足,尤其是男孩子,似乎对男子汉的气概有损自我的形象,对自己建立自信极为不利。这一点,我很多时候,很能理解。于是,我们都是平心静气地和他沟通,但最终还是起不到很好的效果。
我想,这里,还是我们没有真正懂得这个时期的孩子的心理特点,真正进入他们的心灵与精神世界。因为,每一个人每一个阶段都有其固有的心灵与精神世界,真正理解和深入,就能顺应其心理特性,也从而能化弊端为利好,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否则,不但不利于正常的成长发育,尤其是一个人的精神与心灵的健康,更不利于引导他们在这个激荡多变的不稳定时期来学习。
青春无限,青春也多变,化压力为动力,这是引导青春期的孩子到学习上充分运用这一时期优势的关键,唯有如此,才能真正无愧于青春的激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