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看《一课经济学》,里面开篇就提到了破窗谬误,很有意思,和银行现在的情况有点相识。
破窗谬误,不是心理学所说的破窗效应。破窗效应的意思是一栋建筑有一些窗子被打破了,如果不及时修缮的话,就会有更多的窗户遭到破坏。
破窗谬误
什么是破窗谬误?来看一个例子。
假如一个店铺的老板,铺面里有很漂亮的玻璃橱窗。有一天跑来一个小孩拿一个石头把橱窗给砸了,孩子跑了没抓到,现在那怎么办?老板只有重新买一块玻璃装上,花了1000块钱,真是贵,损失惨重。
这个时候,街坊四邻就过来安慰了,就有人说,不要伤心,你现在表面上是损失了1000块钱,但是这1000块钱是用来买了玻璃,钱给了玻璃店老板,你就等于是推动了玻璃业的发展,玻璃店老板有钱了又会把钱花到别的店铺这样你就间接推动了所有行业的发展。最终整个社会都发展起来了,带来了各个行业的发展机会。你不是因此也是受益了吗?
如果玻璃一直不坏的话,那么玻璃店就会倒闭啊,而玻璃店倒闭了玻璃店老板也就没有钱再去买其他行业的东西,那么所有的行业都会不景气,整个社会都不好了,你也就跟着吃亏了。所以你的玻璃被砸了也是一件好事,就不用难过了。
怎么样?是不是很有道理?
这就是经济学上的破窗谬误。
银行贷款放大招
破窗谬误让我想起了前几年的银行信贷大投放。
2009年4万亿之后,再加上监管层的“2、3个不低于”硬性要求,银行小微企业信贷业务急速发展。很多银行500万元以下有抵押物的贷款不需要评级,也不需要调查企业很多信息,而且还要求限时完成审查、审批流程。
然而,有抵押物的企业毕竟不多。咋办?这能难得住金融街的精英们?担保公司开始登场。担保公司的业务模式在于担保公司给银行担保,给银行缴纳一定的保证金(一般是10%)用于风险缓释,如果业务出现风险,则担保公司负责赔偿。很快,社会上出现了一大批担保公司,国有的,民营的,纷纷而上。
担保公司还是不够用。咋办?再创新,保理、动产质押(存货等)、联贷联保......
后面的事,相信银行人都知道,不良贷款来了挡都挡不住。
两者有点像
回到破窗谬误,你本来现在是可以拥有明亮橱窗的同时还是买一件新衣服的,你只有不买衣服,拿钱来买玻璃了。所以我们只看到了玻璃业的得到,而忽略了其他行业的损失。我们只看到了这1000块钱对玻璃业的经济促进作用而忽略了其他行业受到的损害。
拿银行业的损失去补小微企业发展,是不是有点“破窗谬误”的味道?
餐馆还是医院?
之前在网上看到一篇文章,说一家企业最后死了,企业主说是银行见死不救导致的。他们认为银行应该像医院一样,对陷入困境的企业负有救死扶伤的义务和责任。
在中国,银行也是有中国特色的银行,需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但是否应该像医院一样必须救死扶伤?
银行更应该像一家餐馆,客户家里饭菜吃腻了,改善一下伙食,就像企业靠自身的资金实力积累发展过慢,这时候就需要利用贷款发挥杠杆作用。又或者是家里煮饭的没空或者没菜了,出门应付一顿,就像企业临时性、季节性资金短缺等等。
现在客户身体不行了,怪餐馆?要求餐馆救死扶伤?哪有这个道理!然后你说是因为在餐馆里菜点多了,吃撑了!(不排除餐馆里工作人员为了业绩,使劲让客户多点菜)可是,最终点多少菜(吃多少菜)的主动权全部在客户自己手上啊。
所以,餐馆再好也只是调剂,妈妈的菜、老婆的菜、家里的菜才是正餐,一个企业千万不能指着银行活,而是要借着银行强。
不良贷款的影响
对银行来说,不良贷款的最大影响就是影响利润。但对个人来说,影响最大的是银行基层员工。按照现在各家银行的考核机制,出现一笔不良贷款,可能一个支行的员工几年都只能拿基本工资,生活质量直线下降。反而越往上的管理层受到的影响越小,生活质量不受太大影响。
而监管层可能会说:让你们放贷款,又不是让你们放不良贷款,不良贷款增加是你银行的风险管理有问题。
可能有人忘了,银行也是企业,只不过经营的产品比较特殊,是钱,而企业的第一属性就是逐利,赚钱。谁都知道小微企业信贷风险大,如果不是这些行政性命令,银行会这样大规模做小微企业吗?
风来了
近期,全力支持民营企业的政策频出,暖风频吹。从政府过桥贷款到大力宣传无还本续贷。日前,银保监会提出“一二五”的目标,即在新增的公司类贷款中,大型银行对民营企业的贷款不低于1/3,中小型银行不低于2/3,争取三年以后,银行业对民营企业的贷款占新增公司类贷款的比例不低于50%。要知道民营企业绝大部分都是小微企业,风险可想而知。
风来了,谁也挡不住,希望不是轮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