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829222/7cfd75dd8965cf6a.jpg)
1
中秋节假期,看完了《女不强大天不容》。我看的不是电视剧,是六六和九枚玉合著的小说。美剧值得追,韩剧可以刷,国产电视剧,我是不怎么看的,不是宫斗就是婆媳窝里斗,不是穿越就是神剧,实在太糟心。一部《女不强大天不容》,能拍四十多集,也真是会编。
纸质小说还是可以看的,至少有留白,有想象的空间,比如《女不强大天不容》,就紧跟时代,贴近生活,语言也很口语化,小说描写风云变幻的新时代,某都市报跌宕起伏的艰难历程,生动真实地刻画了纸媒的困境和险境。
纸媒表现出颓势,已经有些年月了,微信异军突起的近两年,确实抢了纸媒的风头,报纸广告收入断崖式下滑,呈现出不可逆的衰式。就像小说中写的那样,似乎大厦将倾、大树欲倒,日子越过越恓惶,从业人员人心惶惶,转型、融合、跨界,传统媒体都在努力找突破口,可是左冲右突,依然还在抱着主业苟延残喘。
小说最后,怀揣新闻理想的优秀新闻人各自另立门户,有改行做物业的,有继承家族酒店产业的,有转战新媒体的,就连社长郑雨晴也毅然告别仕途,加盟了前夫创办的小饭桌。当然,也有为事业献身的。没有功利只为道义,那种决绝的悲壮,或许是新闻理想最体面的安放处。
2
辞职信
工资不多事不少,我也想出去走走。
****
2016年9月14日
这是中秋节前一天,朋友圈里在疯传的一张手写辞职信的图片。署名虽是被涂抹过的,但印有老式大红当地电视台台头的信笺上,如此任性的态度,绝对不像在开玩笑。同行们转发时的心情,有理解有赞许有艳羡有自省吾身的戚戚。
我当即将图片转发给电视台的朋友,并调侃:不是在黑电视台吧?同时附了一个偷着乐的坏坏的表情。俄顷,朋友回传一图,是同一张图,只是没抹去姓名。同时回复俩字:真事。
于是俺俩唏嘘感慨,历数各自单位抬腿拍屁股就走的年轻人。不数不知道,一数何其多。没有留恋,毫不迟疑,他们一个个,不带走一粒尘埃,走得那么没心没肺。因为前路迷茫,走的越决绝,留下的越心慌,谁也不知道,今天的坚持是不是明天的笑柄。
朋友圈里有位有志青年,省人民广播电台的台柱记者,岂料几天没留意,已经转战上海滩了。小伙子在沪上开了家酸辣粉小店,真不晓得大上海的小资伪小资们,吃不吃得惯这重口味的纯北方小吃。但是看他朋友圈的各种晒,一副忙并快乐的样子。
3
广电报的日子,比党报更难过。朋友在广电报十余年了,工作能力强、热情高,做事特别拼,每天殚心竭虑做活动、搞策划,体验采摘、组团旅游,希望以更贴心的服务,增强读者的黏性和依赖感。但是最近的一次活动,让她很受打击。第一次听到她很沮丧地说:不行了,报纸真的不行了。
原来,她费尽心力搞的一场大型户外宣传活动,最后成了报社和商家的自娱自乐,她痛惜的不是自己的付出,而是对捧场的商家深感愧疚,对报纸的孱弱深感无助。当然,她的组织能力、业务能力都是没说的,有私企挖她墙角不是一天两天了,想请她去搞企业形象规划,但是她就是没吐口。
单位领导也一次次找她谈话,想请她把整个报社接下来。我说:接呗,接下来,你就是现实版郑雨晴了。她哈哈哈哈一阵大笑:我才不接,烫手的山芋。现在干活的还不能生活得很体面,退休老人还天天来找事,我哪有本事养活这么多人?
有人高薪聘请,何不抬腿走人?她说:不走,只要报纸不死透就不走,多想想办法,终归会有出路。
终归会由出路。闻之一动,一条道走到黑的执念,恐怕也是一条路吧,走过暗夜总能迎来黎明吧。我们经常在年终总结、述职报告中大谈新闻理想,如今郑雨晴们茫茫然无处安放的新闻理想,哪怕成为明天的笑谈,至少我们曾经拥有过。
小说最后,人人都成了媒体人,职业习惯促使郑雨晴,遇见突发事件就第一时间播报。新闻,你报与不报,它都在那里。或许有一天,“纸”没了,“报”还在,永远都需要有这样一群人,看热闹不嫌事大,喜欢刨根问底,遇事论理讲法不认人,他们就是可爱的新闻人。
来源:微爱小筑ID:waxz126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