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提到,秦悼公在位时期的国际局势,一方面涉及齐国,一方面涉及吴国,最后还提到楚国。齐国方面是频繁的臣弑君,齐国庙堂重器已经逐渐由权臣田氏把持。那么,吴国又是个什么情况呢?
太史公写到,秦悼公九年,晋定公与吴王夫差会盟,在黄池争当盟主。结果,吴王争先做了盟主。
黄池,在现如今的河南封丘县西南,距离吴国可不近。
黄池距离吴国可不近左传里有黄池会盟的详细记载。左传写到,鲁哀公十三年,也就是公元前482年,吴王率领着吴国的精锐之师赶赴黄池,与鲁国、晋国等诸侯国会盟,想要争霸中原。结果吴国国内空虚,越王勾践趁此机会攻打吴国,越国军队大败吴军,还捕获了吴太子。消息送到黄池,吴王夫差担心消息泄露,便亲自将前后来报信的七人杀死在军帐之中。这次黄池会盟,吴国、晋国争相歃血。吴人说“于周室,我为长”也就是说在周王室的兄弟中,我们祖先太伯是长子。而晋人则认为“于姬姓,我为伯”即在姬姓各诸侯国中,我们晋国历代都是盟主。
那么,到底谁说的对呢?
跳跃过去看史记吴太伯世家,开篇就能看到这样的描述。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原来,吴王夫差的祖上竟然是古公亶父时期文身断发成父亲和弟弟之美的太伯、虞仲二人!没想到多年以后,吴的后人会出一个吴王夫差,争着抢着又从荆蛮之地赶回中原,在得知太子被俘的情况下仍坚持抢夺中原霸主。甚至,为了霸主的位子,还不惜把先祖当年逃跑自贱以让位的事情抬出来说。
既然说到这里,不妨也看看晋世家。史记晋世家开始写到,晋唐叔虞者,周武王子而成王弟。武王崩,成王立,唐有乱,周公诛灭唐,成王与叔虞戏,削桐叶为珪以与叔虞,曰,以此封若。史官劝诫周成王,说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礼成之,乐歌之。成王从善如流,就封叔虞于唐。
看到这里就觉得不是滋味,真是人心不古久已。这两位君主抬出来的事情虽然都是真事,可是这些真事所体现的精神,所遵从的礼制,却是援引它的后人所不具备的。至于说晋国历代都是盟主,也少不了夸张的成分。晋国到了这个时候,也是更崇尚实力,要不然也不会搞这出会盟的事情了。
虽然大家都没说谎,可是谁也不服谁。这下又该怎么办呢?晋定公还好,吴王夫差手里还捂着一件紧急的事情,太子被抓,国都被攻占,吴王当上中原盟主,可后院的大火却已经烧得不成样子了。左传里说,吴王夫差的心思被司马寅看破,司马寅分析说,身居高位的人不应该面色灰暗。如今吴王面色灰暗,难道他的国家被人击败了,还是太子死了?夷狄之人缺乏道德修养,不能长期忍耐,还是让着吴王,就让他先歃血吧。而《东周列国志》里讲,吴王鸣鼓挑战,以夺晋人之志。结果,晋人大骇,不知其故。夫差趁机就说,周王有令,命寡人主盟中夏。个人以为东周列国志的版本更合理一些。晋国认为自己能够当盟主,是因为晋国在姬姓诸侯国中的实力最强。既然拼实力,那吴国一亮家伙,晋国自然就会示弱。
黄池会盟之后,太史公写到,吴强,陵中国。吴国强盛,欺凌中原各国。吴太伯世家里说,吴王已经和诸侯国签订了盟约,与晋定公告别,还想要讨伐宋国。太宰伯嚭说,战胜了宋国也不能占领它。吴王这才率领军队回国,回国后派使者携带重金与越国讲和。
吴国的这段历史真是有意思极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