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火车站,如果有陌生人向你借3元钱你会借吗?
如果你觉得3元钱并不多,选择了借,那么你已经迈入了骗子精心设计的骗局。
B站上看到一个热门视频,视频里揭露了现在火车站流行的一种骗局。
骗子以缺钱买车票为由,向他人开口借3元钱,等到好心人掏出3元钱的时候,他们会说你听错了,实际上是借13元、43元、73元等等。
此时,好心人已经借出了3元,再加上旁边同伙的起哄,就不好不借,几十元钱就这么打水漂了。
在这个视频下面有两种声音,一种声音是“我就是这样被骗了,我再也不相信陌生人了”;还有一种声音是“不借!而且我要把之前的3元钱也拿回来!”
但不论是哪种声音都指向一种结果——我们不再轻易向别人展露我们宝贵的善良。
不是我们不善良,而是我们被骗怕了。
骗子大概是最精通心理学的一群人了。
心理学里有个登门槛效应。
它是指一个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协调,或想给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
《伊索寓言》里有这么一则故事:有个乞丐到富人家讨饭,仆人连连摆手让他走开。
但乞丐说,“我太冷了,我只想在火炉上烤干衣服就行。”
仆人想,反正也不用给他东西,便让乞丐到火炉旁烤火。
乞丐把衣服烘干后,对厨娘说:“我可以借用一下你们的锅吗?我只想用锅煮一点儿石头汤。”
厨娘很好奇怎么将石头做成汤,便答应了。
于是,乞丐到路上捡了块石头洗净后放在锅里煮。“
可是,我总得放点盐吧。”他自然地说道。
厨娘答应了他的要求,后来又在他一次次的要求下先后给了豌豆、薄荷和香菜,接着又把碎肉末放到了汤里。
最后,这个聪明的乞丐把石头从锅里捞出来,美美地喝了一锅肉汤。
此类例子生活中比比皆是,例如推销员向你推销商品时,总是会以“搭讪”“帮忙投票““免费体验”等环节步步推进。
善良不是愚昧,更要小心那些善意背后隐藏的陷阱。
网剧《法医秦明》里说:你以为善良很容易,善良太难了;
善良拔掉牙齿就是软弱,善良带上武器就是恶意。
在被骗这件事情上,不论金额大小,我们所感受到的伤心是一样的。
我们不曾想过,自己具有闪光点的善良品质,竟然成为了他人获利的诱饵,对于这一点,我们无法忍受。
我也曾被人骗过。在上班途中的公交车站,碰到了一位大妈,大冬天的身上穿一件破旧的棉袄,脚上穿一双居家拖鞋。
她说,“姑娘啊,你能给我一块钱吗?我家里的钥匙忘记带出来了,我要坐公交去找我孩子拿钥匙。”
我看她可怜,而且一块钱也不多,就很干脆地给了。
因为这样的举动,我一整天的心情都很阳光,觉得自己帮到了别人。
谁料,过了一周,我又遇到了那位大妈,还是穿着一样的衣服和鞋子,连“寻求帮助”的话术都一模一样。
大妈可能每天对无数人说了无数遍同样的话,她不记得我,但我却牢牢记得她。
那一刻,我知道自己上当了,我选择了沉默不语。
让我更为气愤的是,过了一阵子,我又遇见了她。
她迎面朝我走过来,迫不及待地冒出她不知道说了多少遍的话,我生气地说,“怎么老是您啊,您都问我要过多少回了!”
在被欺骗之后,很多人都选择了视而不见。就像微博上网友所说的:
“好人就是这样一点一点消失的。”
善良很可贵,真是因为它的可贵,我们才要把它用对地方。
知乎上有不少人分享了被骗的经历,其中有位网友的回答令我印象深刻。
这位网友曾在街上碰到了一个摆摊卖鞋垫的老奶奶,网友的善良让她决定光顾下老奶奶的生意。
但就在付钱时,一个中年乞丐凑了过来,这位网友看乞丐直接凑过来怕他纠缠,就赶紧把老奶奶找给自己的零钱给了乞丐。
老奶奶颤巍巍地递过鞋垫,网友看到老奶奶的神情,这一辈子都忘不了。在那张老皱的脸上,是既难过又委屈的眼神。
老奶奶拖着年迈的身体,在寒风里摆摊、吃苦受累、自食其力。
而另一个年轻力壮的男人,凭借一个举动就可以不劳而获。
老奶奶的神情,让这位网友决定,绝不再把钱给那些借口家人生病、没钱坐车的骗子或乞丐。
因为她怕伤了那些无论再艰难都不放弃努力生活的人的心。
用善良待人,不是让我们盲目地把善良留给每一个陌生意图的人。
日本著名作家东野圭吾说过,即使是善良的人,也不能什么时候,向谁都显示出来善良。
当我们在公共场所遇到他人求助的时候,我们应当帮助,但在此之前我们要判断对方是真的有困难,还是一场骗局。
如果你无法判断,那需要留个心眼,例如打开电话录音,它说不定能在未来帮到你。
人们不能因为这世界上存在恶意的欺骗,从此就选择收起善心。
只是,我们保持善良的同时,需要选择善意。只把善良留给真正需要帮助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