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三国:所谓天命,不过是人力的集合

三国:所谓天命,不过是人力的集合

作者: 清风翻书 | 来源:发表于2023-07-02 23:52 被阅读0次

    刘邦披着神秘的外衣,在丰西芒砀山泽斩蛇起义,“以布衣提三尺剑取天下”,拉开了汉朝四百年的历史序幕。因为传说中的诸多神迹,刘邦称自己当皇帝是“天命所归”。

    四百年后,当“天命”不再眷顾刘邦的子孙,中原大地上又出现了一批志士豪杰,大浪淘沙,各逞英雄。从群雄争霸到三国归晋,不过百年的时间里,涌现了大批优秀的人才。

    曹操以亲族势力起家,靠自己的雄才大略横扫北方诸侯;江东孙氏凭借三世经营稳固基业,独霸江南;刘备白手起家,以仁侠之风吸纳了众多勇武才智之士,于夹缝中求存,谋得西蜀一隅险地,遂成三分天下!

    国学迷不雨亦潇潇积十余年之功力,选取三国人物为视角,撰写的《浪花淘不尽英雄》,通过对三国时期一些重要人物的解读,展开对影响历史进程的一些大事件的分析,走进那段精彩纷呈的历史画卷,告诉我们:其实所谓“天命”,不过是人力的集合。

    01 三分天下的总设计师

    如果说三国时期的最终三分天下是时势造英雄,但在群雄逐鹿的阶段,便有人看到了这个局面,并为三分天下这个终局贡献才智,推动了这个局面的实现。从这个角度来说,三分天下是有总设计师的。

    一位当然是众所周知的诸葛亮。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在漫天飞雪中,他为刘备贡献了著名的《隆中对》: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三顾茅庐之后,在长达数十年的时间里,以刘备为首的蜀汉集团一直以《隆中对》为指导方针,以一种“必然的自信”和“高度的切合”完成了《隆中对》所构建的路线。

    还有一位,是战略眼光不在诸葛亮之下的鲁肃。在周瑜的推荐下,鲁肃与18岁的孙权同榻共饮时,为孙权贡献了非著名策论《榻上对》:

    “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

    这一番话,早于诸葛亮的《隆中对》,如此清晰的规划,对于孙吴的发展极具战略意义。以至于许多年后,孙权在称帝祭天时,对公卿们感慨说:“过去鲁子敬曾经说到此处,可谓明于事势矣。”

    《隆中对》和《榻上对》分别成为指导刘备集团和孙权集团的发展方略。三国多谋士,然而,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作为名垂千古的谋士,二人可当之无愧被称之为:三国的总设计师!

    02 智者务其实,愚者争虚名

    三国时期,群雄纷起,逐鹿中原,最后的胜出者都是务实的智者,折戟倒下的无一例外都是因为看不清事物的本质,被贪欲蒙蔽了双眼的愚夫。

    袁绍、袁术兄弟出自著名的世家大族,三国前期,是实力最雄厚的地方豪强。然而,兄弟二人却为争权夺利打得不可开交。

    三国演义中有多处说袁绍目光短浅,只是徒有虚名而已。例如:董卓死后,汉献帝终于摆脱了凉州军阀李傕、郭汜的挟制,从长安返回洛阳,要求各路诸侯勤王,而号称四世三公、世受汉禄的袁绍却拒绝了皇帝的诏命。

    这时候,是实力远不如袁绍的曹操听从了荀彧的建议,率众奔波上千里,赶赴洛阳,将皇帝接到许昌,待之以礼,挟天子以令诸侯,获得了政治上的主动权。

    此后的曹操赞拜不名,剑履上殿,进公称王。虽然拥有绝对的权力,但始终没有废立皇帝,自己也至死不称帝。

    袁家另一个兄弟袁术却被皇帝的虚名冲昏了头脑,在各方面条件都不具备的情况下,只是拿到了孙策用来换取兵力的皇帝御玺,就坚持要称帝,最终狼狈收场,不得好死。

    公元200年8月的官渡之战,抓住时机的曹操和错过时机的袁绍有了最后的结局:袁绍一败涂地,曹操一统北方。这是智者和愚者的较量,也是洞明世事者的成功。

    03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知其不可而为之”是时人对于孔子的认识,之后,儒家知识分子一直将这种精神作为标杆,作为对理想人格的追求。“知其不可而为之”饱含着济世的情怀,是一种舍我其谁、孜孜不倦的执着精神。

    在三国中,“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代表人物就是蜀汉的君臣了。刘备虽然是皇室的后人,但家族到他这里已经败落了,只能靠贩履织席谋生,义结了两个兄弟,关羽是铁匠,张飞是屠户。

    然后三人从镇压黄巾军起义开始,房无一间,地无一陇,怀抱兴复汉室之望,以一颗仁义之心,将雪球越滚越大。靠着败而不馁的顽强精神和唯才是举的用人之道,走出属于他自己的霸业。

    在益州称帝后,刘备依然坚持“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以兴复汉室为己任。然而时不假年,夷陵之败后,刘备已经无法达成自己的人生目标,留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千古警句,满心遗憾闭上双眼。

    刘备身后的谥号是:昭烈帝。昭者,明心见性,诚善无欺;烈者,不屈不挠,至死不渝。刘备之后,诸葛亮受六尺之孤,摄一国之政,六出祁山,数度北伐,屡次失败,却从未放弃,一生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再之后,姜维接过了“刘备在白帝城传给诸葛亮的火炬”,继续发动数次北伐战争。然而时移势易,已是明知不可为而强为之,只是在尽人事而已。

    直至后主刘禅投降,无可奈何的姜维率军向钟会投降,也依然没有放弃,而是带着复兴蜀汉的信念,战斗到了最后一刻。蜀汉精神的灭亡并不在刘禅出城投降的刹那,而是在姜维悲壮死去的瞬间。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历史的车轮滚滚前行,那些峥嵘岁月,那些英雄豪杰,虽已远去,但他们的气概却久久涤荡于胸间挥之不去。

    历史需要怀念,历史更需要沉淀。《浪花淘不尽英雄》讲的是前人的故事,激励的却是今人那颗滚烫的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三国:所谓天命,不过是人力的集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fbey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