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场精彩绝伦的音乐会,笔者听完热血沸腾。对于我这个“迟到”了的民族器乐小粉丝,无疑是被民族器乐有如此强的生命力震惊了。从小学习钢琴,虽然大学期间也和民族器乐合奏过,但是像今天如此近距离的欣赏民族器乐演奏还是头一回。笔者能为这样一场意义重大的音乐会撰写评论,一吐为快,深感荣幸。
从演奏形式上看,本次音乐会曲目绝大多数都是乐器合奏,只有一首杨西老师的古筝独奏《莲花谣》。从作品具体内容上看,大致由具有“故事情节”性的作品与描写大自然的风景和民族区域特色的作品穿插组成,将不同乐器演奏的不同风格的作品穿插起来,避免让听众产生听觉与视觉上的疲劳。
第一首曲目是唢呐独奏《一枝花》,一开始带有“哭腔”的散板将我们一下子带入了凄凉的故事情节中,悲凉的基调打破了往常唢呐带给我的“喜庆”感。
《一枝花》唢呐独奏曲,任同样于1959年春根据山东的地方戏和其它民间音调编写。他有感于自己在解放后从一个民间艺人成为一位专业音乐工作者的艺术生涯,深深感到这是党对他的培养。为了抒发这样的心怀,他着手编写了这首独奏曲。乐曲的构思如下:“旧社会,路旁花,风吹雨打受摧折。新社会,一枝花,工农兵群众喜爱她。”
全曲分散板、中板和快板三段。乐曲开始是一段散板,采用山东梆子“哭腔”音调,旋律波浪起伏,情思如泣如诉。给人以凄楚悲壮、肝肠痛断之感。恰似一个饱经风霜的民间艺人在倾诉不幸的过去。第二段是叙述性的中板段落。旋律缓慢、凄婉从容,犹如向人们诉说着过去颠沛流离,四处奔走的生活和苦楚境况,情深意切,柔美动人。第三段慢起而渐快转入一个激动而热烈的快板。旋律欢畅热情,节奏明朗活跃,气氛炽烈欢腾,与前面凄楚的音调形成强烈对比,把全曲推向高潮。使人顿觉欢欣和光明,表现了解放后民间艺人的欢乐心情。
演奏者张倩渊作为唢呐界唯一一位国内最高双金奖的获得者,她的演奏继承了刘英派唢呐绚丽的技巧及华美的音色。在第一段的演奏中,演奏者在弱音上“气若游丝”般的处理,带有沉重的、叹气般的长音又像是在强调命运的不公,轻而易举就抓住了听众的耳朵,同时也笔者真切的感受到一个饱经风霜的民间艺人的音乐形象出现在我的脑海中,在倾诉不幸的过去。第三段与第二段、第一段形成对比,娴熟的技巧信手捏来,在与“笙”的默契配合中,为整个音乐会开了一个好头。
由关乃忠先生谱曲的《第二二胡协奏曲——第四乐章“除夕”》分四个乐章:一、闹春;二、夏夜;三、金秋;四、除夕。其中的第四乐章《除夕》描绘了“除夕夜欢语笑声中处处飞花穿夜雨,家家刻烛待春风,腊酒正香浓。”的美好时刻,给人以无穷的希望与联想。《除夕》全曲由散板、慢板、快板三部分组成。
用辛弃疾《念奴娇:梅》其中的一句来形容此曲开头的散板部分再合适不过了,“雪里温柔,水边明秀”。开头高音区带有泛音的感觉,朦胧而又神秘,温柔的雪景中,远处有两三盏油灯温暖整个画面的温度。渐渐由高音区向中音区转移,好似镜头拉近,屋外烟囱袅袅炊烟,屋内其乐融融。二胡表演者对呼吸节奏的掌握同时感觉也带动了听众的呼吸节奏,听众的“心”仿佛都静了下来,跟着旋律“一咏一叹”。笔者有幸给同学弹过此曲的钢琴伴奏,在与二胡合奏散板过程中,我的钢琴部分需要尽可能的指尖与钢琴找到最小的接触面积去演奏,跟着二胡旋律的气息,生怕打破了这一份独有的宁静。慢板部分音乐取材于京剧的二簧唱腔,京韵十足,听起来让人有游走在老北京四合院小胡同的感觉。二簧是京剧的主要声腔,腔调平和稳重、深沉抒情、流畅舒缓,比较适合表现沉思、忧伤、感叹、悲愤等情绪。演奏者的身体姿态甚至面部表情与曲调的呼吸交相呼应,谭蔚老师装饰音的精巧处理、揉弦的力度与速度,气息的合理运用,一步一步的将“京”的韵味表现的更为浓郁。经过散板—慢板的层层铺垫,慢板结尾处,二胡纤细的单音与钢琴和声音程的断奏相呼应,在听觉上好似使整个步履更加慎重起来,仿佛一个更加神秘的人物即将登场。戏剧性的转折之后,快板部分预示着新的一年来了。谭蔚老师运弓的跳跃性和颗粒感,富有活力的演奏将装饰音的活力,颤音的灵巧干脆表现的淋漓尽致。在演奏技巧,默契程度,作品深度的理解绝对是对两位演奏者一种考验。二胡与钢琴的默契配合,二者毫无夸张、做作的表演,精准的把握作品的“情调”,一唱一和的给听众营造除了一幅热闹祥和的景象。
“郁郁岁月,引佛诵禅。若入空门,吾非仙凡。”
“曾梦悦游,舞笑翩跹。怀隐仓忧,品弄丝弦。”
“蹉跎十载,惊魂恶魄。寝睡唤来,嫣然昏暗。 ”
“去日世乱,诸谁安然。予叹无语,啜泪心寒。”
转载自微信虽然节目单上关于《千秋撼》的解释只有64个字,这也恰恰最能体现中国汉字与中国民族完美结合之处。笔者大胆推断,这首作品描写了一位满怀出世之情却身处世俗中的“普通人”对世俗生活的无奈之感。这64个字可以说给了我们一种情感上的提示更好的去理解这首作品的情绪变化。作品以钢琴旋律开头,音符密集。千军万马的气势,给我们一种震撼之感。“怀隐仓忧,品弄丝弦。”琵琶独奏滴滴凄凉,琵琶本身作为弹拨乐器的性质被完美呈现。再者,因为琵琶本身的乐器性质,在表现长线条的句子上略有缺陷,但是作曲家利用钢琴能做到长线条语句的条件加之配合,演奏者清晰的、清透的轮指技巧的结合反而展现了“品弄丝弦”的另一面风情。本曲作者曲文军先生曾经说过:经过多年的摸索与尝试,反复在一个音、两个音、一个句子、两个句子、一段两段之间,一种激发或者两一种技法 ,左手或者右手之间,利用这些差异尽可能的拓展戏剧风格,才渐渐发现改变是有一定的可行性。捺、带、擞弹、挑、夹弹、滚、双弹、双挑、剔、抚、飞、双飞,轮指、扫类,摭分勾打类的演奏技巧都在作品中有体现,这无疑是对演奏者的演奏水平一大考验。赵晓生老师在《钢琴演奏之道》中提到过“形”“神”的概念,“形”好比是音乐的“骨架”包括节奏、演奏法等等。“神”则是作品整个的气韵。陈老师演奏的《千秋撼》可谓“形神”具备。一叹、一咏、一呼、一顿将这首作品的神韵完美地展现。观众热烈的掌声将音乐会的情绪送入高潮。
转载自微信
古筝与钢琴重奏新作《苍歌引》由青年作曲家陈哲于2014年创作。作曲家在这首作品中力求将西方现代创作技法与中国传统民族音乐语汇完美融合,在乐曲体裁、曲式结构、古筝定弦、音高素材、节拍节奏以及古筝演奏技法方面,具有中西方音乐的特点,将两种不同的音乐文化包容在同一部作品中。作曲家用音乐感化听众,呼唤对美好的追求。作曲家通过这首作品传达了她积极的人生态度,全曲充满向上的能量,音符中饱含了作曲家的感情,她想带给观众的不仅仅是音乐上的震撼,还带给正处在现代生活中许多迷茫的人们一盏明灯,人生的痛苦是短暂的,事物总是不断发展的,带着积极的人生态度,一定会走向光明。
全曲分为三个部分,中间部分是带有站开行中间段落的三部性结构。在速度上划分来看,本曲又能分为散板、慢板、快板、急板。散板部分力度变化是非常鲜明的,强弱对比越是鲜明,它的音乐就更具有感染力和张力。为了表现春天里万物刚刚苏醒的景象,作曲家大量的运用了弱、较弱、和极弱来体现。在这首作品中,作曲家发挥了古筝左手作韵技法的这一特点和优势。如快板第一部分运用了大量的滑音,滑音与休止的结合,使这段音乐在听觉效果上具有弹跳力,表现出一幅春天里生机勃勃的景象。为了丰富古筝的演奏音响色彩提高古筝演奏的表现力和感染力,非乐音部分的演奏技巧,也出现在这首作品的演奏当中。比如义甲敲击琴体、在琴盒上部击奏、在琴盒右侧击奏等技法在作品中也有出现。全曲使用散——快——慢——急的速度进行布局,通过速度节奏情绪的变化来展现作品的意境。回到音乐会现场,宋老师镇定自若的作在古筝前,气息将演奏者调整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一种演奏状态。然后提气、聚气,在演奏第一个乐音时将气凝聚在指尖。一直将气息持续到最后一个音,让气息顺着最后一个音的余音散去。整个演奏过程中宋老师对气息的把控,在一松一弛、一提一落间,我们观众的心也被紧紧牵动着,感觉她在用古筝和我们做交流,同时也和春天里的万物做心灵上的沟通。宋老师娇小的身体迸发出大大的能量,在最后急板的部分展现表演者演奏水平的同时也将全曲的氛围推向最高潮。曲终,宋老师的手停留在空气中一两秒,仿佛音乐还在继续,音乐情感并没有因为音符的结束而终结,我想“此时无声胜有声”形容的正是如此吧。随即而来如雷鸣般的掌声将音乐会推入了又一个高潮。
一曲下来,我也成了宋老师的小粉丝,宋心馨依靠自己对整个作品的理解力、想象力与掌控力精准的揣摩到作曲家的意图,做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在我们平常的练习中应将这一点作为我们的演奏准则之一。
转载自微信
受《红高粱》的电视剧感动,演奏者第一个音一出来就把我们拉入了凄凉、萧瑟的气氛当中。音乐相对淡化了地域特色从而更多体现出一种广泛的并且通俗化的民族音乐特征。中音板胡、钢琴与弦乐四重奏烘托了整体悲凉的氛围,在适时的时候填充并丰富了整体和声的需要,在中段部分与二胡形成对比,整体合奏时,仿佛一幅一望无际的麦田呈现在我们眼前。演奏者在句子的尾音处理中尽显细致,让人眉头一皱。演奏者对全曲“自由速度”的把控将剧中九儿将强隐忍的性格、一生的爱恨情仇与整部电视剧跌宕起伏的情节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
转载自微信
扬琴独奏《原风》、《山梁梁上的歌儿》这两首作品同时具有地方性地域特色。《原风》全曲分为晨曲、情歌、弦跃、祭歌、策马、呼麦颂、暮歌七个段落来描绘马背上民族的风土人情。中阮和简易排钟的加入丰富了整首作品的音响效果,排钟的声音像是风水吹过一望无际的草原,给人无穷的联想。
转载自微信《山梁梁上的歌儿》则是表达作者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和对黄土地的无限眷恋,相较于《原风》这首作品来说演奏者的表现更为细腻,没有了大草原辽阔的胸怀,表演者更多的将二胡揉弦技巧、唱功技巧等融进情感表达中。古筝独奏《莲花谣》巧妙地对古筝五声旋序进行了多调调节和设置,抒发作者对莲花的喜爱之情。从演奏上说,《莲花谣》的演奏不像《苍歌引》那么能打动我,换句话说可能被“先入为主”的思想占据大脑,无法自拔。
转载自微信
最后一曲小合奏《山语幻》将整个音乐会再一次推向高潮,古筝、中阮、琵琶、笛子、扬琴、打击乐、二胡齐上阵,演奏者既有学生也有老师。在动听的旋律背后,更加重大的现实意义展现在我们眼前。本场音乐会实为中国音乐学院国乐系老师演奏水平的展演,中国音乐学院代表着中国民族器乐演奏的尖端水平,这场音乐会既是向社会展示我院的民族器乐演奏水平的音乐会,同时也是国乐系老师阶段性最高水平的演奏汇报音乐会。民族器乐演奏者架起了作曲家与听众之间的桥梁,推动民族器乐的“有声”发展。不仅他们,作为国音的每一个人我们都肩负着推动中国民族音乐前进的光荣使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