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对于不少老师来说,如何让小学生学会写作文,一直会是个较为头疼的问题。我不是师范专业毕业,也不清楚什么教学方面的“门门道道”。过去的经验总有些不近人情的感觉,如何教好学生,我一直在思考。
语文教学的核心是“读、说、写”。
“读”是“朗读”与“阅读”,这是两种不同的概念。“朗读”注重的是“读”,是一种有感情的读,侧重于课内知识的语感培养;而“阅读”,注重的是“阅”,是一种有意境的读,侧重于课外文章的增量摄取。
“说”,是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的直观呈现,是我们内心最原始的欲望,它和文本有着天然的隔阂,一个代表“平民”意识,一个代表“贵族”韵味。每个人都会说话,但不见得都能说好话。
虽然“说”的要求不高,但能否有效表达且富有感染力却是一门值得研究的学问。当然,学问也不是什么难事,“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孙中山先生为了弄清楚道理宁愿挨打,很多人之所以不会说,是因为不能吃苦,不愿谦卑。
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读”有技巧,“说”也有方法,但“写”却是个硬功夫——是要实实在在、踏踏实实,容不得半点弄虚作假。在当今的各项测评中,如果有与作文范例相差无几,那么就会被判定为“雷同”、“抄袭”。
如何让学生写好作文,不在“教”与“学”。
“教”是按照与课文类似的教学手段,虽然作文也有参考书,但如何片面去分析佳作的行文格式,就会陷入思维定势。如果把老师的想法强加给学生,那我们的教育又会如何去改革与创新呢?
“学”是一种变相模仿,把一篇好作文进行拆分,无论是写人写物,还是叙事抒情,都有相应模式可以套用。作为老师,要为他们提供多样化的选择,而不是学会怎样生搬硬套。我们躲过了“流水账”,却让学生沦陷于“鸡汤文”。
写作是一种阅历,需要“多看”、“多说”、“多想”。“看”是为了积累,“说”是为了锻炼,而“想”是为了反思与沉淀。看起来有些复杂,其实就在于“悟”。
身边的一景一物,是否印刻在我们脑海中,是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们的出现有没有牵引我们的心情或思绪。我们的家人、老师、朋友真的是看起来那样,还是有一些不为人知的良苦用心?
这里所说的“悟”,不是“顿悟”——看明白、想透彻,而是“醒悟”——让自己羞愧、让自己卑微,然后知“耻”而后勇。它与年龄、性别、职业无关,只有经历过的人才能感同身受。
一篇好的作文,就是作者真实的心路历程、生活演义。真挚的情感与生俱来,我们为何不让学生做好独一无二的自己呢。作文,就像亲手播撒的花种,你需要为破土而出的勇气而惊叹,也需要为繁华过后的颓废而惋惜。
正处在情感认知阶段的孩子,我们要培养他们的行为习惯,塑造正确、积极的价值观,学会心怀感恩,懂得于无声处知伟大,因为这将决定他们以后如何学习与生活。
作文题中经常看到这样一句话:立足实际,要有真情实感。每年的考试大纲都有变化,写好每一篇作文,走好每一段路。学习没有捷径可言,热爱生活、努力成长的人终将收获幸福。应付考试的人,也便敷衍了人生。
如何做人,如何作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