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受欢迎者的自我修养 我们应该怎样缅怀霍金

受欢迎者的自我修养 我们应该怎样缅怀霍金

作者: 李成__北京 | 来源:发表于2024-12-19 17:49 被阅读0次

知识点一:受欢迎者的自我修养

1、一方面,“高中永不结束”,青少年时代的社交精神枷锁可能会伴随你的一生;另一方面,你可以提高自己的欢迎度,哪怕是通过假装。

2、有些素质是遗传和环境给的,但你总有选择权。选择怎样对待别人,就是选择自己是个什么人。选择自己是个什么人,就是选择下一代是个什么人。

《欢迎度》(Popular: The Power of Likability in a Status-Obsessed World),作者是米奇·普林斯汀(Mitch Prinstein)。

你是个受欢迎的人吗?

做个受欢迎的人有很多好处,但是受欢迎的人可不是那么容易做的……

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是基因决定了人的欢迎度。但是根据米奇·普林斯汀的《欢迎度》这本书的说法,欢迎度,是在家族中传承的。

普林斯汀考察欢迎度的方法是把人分成“被接受”、“被争议”、“被忽略”、“被拒绝”和“一般人”五种类型,其中欢迎度最高的是“被接受”和“被争议”这两种类型。

杜克大学的研究者发现,想要知道一个孩子受不受同学欢迎,你可以直接问他妈妈自己小的时候受不受同学欢迎。如果妈妈回想起自己当年在学校的日子都是一些幸福时光,她当年就是“被接受”的,那她的孩子在学校的欢迎度也绝对是平均水平之上。如果妈妈当年是个“被拒绝”的角色,整天跟同学充满敌意,那她的孩子也很有可能被拒绝。

荷兰的一项研究表明,父母对孩子社交水平的影响是从一岁就开始了。研究表明最理想的亲子关系是孩子跟你很亲密、但也能暂时离开你,跟老师和同学玩。如果是跟家长很疏远、或者一时半刻都离不开家长,那这个孩子的安全感就有问题,他长大就会面临社交困难。

而想要预测一个五岁的小孩过两年之后在同学中的欢迎度如何,一个好办法是听他妈妈如何评价他。如果妈妈说起自己的孩子都是用一些温暖的词汇,充满喜悦和自豪,那就说明母子互动良好,这个小孩在将来很长时间内都会跟同学相处的很好。如果妈妈一说起孩子就是各种抱怨,那这个孩子就很可能特别具有攻击性。

所以欢迎度是个需要你赢在起跑线上的项目。而且赢了起跑线还不够,后面还有新的关卡。

十三岁是个关键节点。人脑中有个区域叫“腹侧纹状体”,负责大脑的奖励系统,能在某些情境之下给我们带来愉悦感。从十三岁开始,腹侧纹状体给的奖励,重点偏向于社交领域。

十三岁以前,我们重视父母、老师对自己的评价。过了十三岁,我们对同辈人的重视,就超过了对师长的重视。我们开始强烈地感受到自己的“社会地位”。

十三岁以前,那些学习好、听话的孩子受到同学欢迎,因为老师喜欢他们。过了十三岁,“老师喜欢谁”可就不好使了。学习好的孩子可能恰恰因为被老师喜欢,而被同学不喜欢。很多书呆子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心里有了阴影,一辈子都不合群,成了“被拒绝”的角色。

到了这一步,想要提高欢迎度,你就面临一个矛盾的选择 —— 到底是专注提高社会地位,还是老实一点,满足于“被接受”甚至“被忽略”。

提高社会地位的快速办法是做个“酷”小孩。什么叫“酷”呢?一个最科学的“酷”的定义是“对不合理的主流的正当的打破”。也许你认为其中“正当”二字很重要 —— 但是对青春少年来说,“酷”关键词是“打破”。

被同学评价为最酷的孩子,会故意做一些出格的事情,比如说抽烟喝酒、从超市偷东西,进电影院逃票等等。他们这么做不是为了什么享受,更不是为了什么物质利益,而纯粹是他们觉得干这些事很刺激。敢做这些事的孩子是最早有女朋友和男朋友的,他们是其他孩子心目中的明星。

更直截了当的办法是欺负其他孩子。别人没招你没惹你,而你为了建立自己的权威,要主动欺负他一下。如果你觉得这种行为无法接受,那是你在成年人的文明世界里生活得太久,你忘了,通过打击别人建立地位是灵长类动物的本性。看现在热烈讨论的校园欺凌现象,根源就在于这个本性的流露。

按照普林斯汀的分类法,酷小孩和通过打击别人上位的人当然都是“被争议”的角色。地位高的人哪有不被争议的?美国高中里最受同学欢迎的女生从来都不是中国文化喜爱的那种淑女,而是美丽而骄傲、善于社交更善于打击的“女王”。女王不但受男生欢迎,而且被女生崇拜,她们是所有的同学聚会邀请对象,走到哪里都带着跟班,有着社会头面人物的气质。

但是兴一利必生一弊。普林斯汀在书中说,高中女王这种人设虽然在高中阶段一时爽,可是高中毕业以后就不行了。一个环境中的竞争优势换个环境就可能是劣势,保持社会地位的技能不是永恒的。

弗吉尼亚大学的研究者锁定了一批十三岁这年在学校里地位最高的酷小孩,然后等待了十年。十年间这些孩子各奔东西,现在干什么的都有。在他们二十三岁这年,研究者走遍全国,把他们一个一个找到,看看他们是不是还像当年那么酷。

他们现在一点儿都不酷。有很多人酗酒和吸食大麻,生活一塌糊涂。当年越酷的孩子,现在越不容易交到真心朋友,他们的朋友普遍比同龄人少,他们很难找到合适的结婚对象,他们总是抱怨别人不能理解自己的地位曾经有多么高……他们永远停留在了十三岁。普林斯汀自己调研过的一位高中女王,因为参加了太多聚会没时间学习,最后未能考上大学,后来男朋友也跟她分手了,现在日子过得不怎么样。

所以“被争议”不见得是个明智的选择。但是你更不要选“被拒绝”。有研究发现,高中时代被拒绝的人,一直到大学、甚至此后一生之中,都有可能背上一个被拒绝的社交精神枷锁:他会戴着受害者的有色眼镜观察世界,把各种偶然事件解读成别人故意欺负自己。

普林斯汀的结论是你应该追求做一个“被接受”的人。喜欢你的人比较多,不喜欢你的人很少,也许没有高中女王那么引人注目,但长期看来生活总是很愉快……就像我一样。这是一个有点矛盾的选择,因为选择了被接受,就等于选择了低调。生活中被争议的人远远少于被接受的人,但是普林斯汀估计,所有地位高的人之中,大部分都是“被争议”型,只有35%是“被接受”型。

而且这也不是你想选就能选的。研究表明人的欢迎度类型非常稳定,在这个环境里是什么类型,换个环境还是什么类型。但是别担心!所有这些有关人的优良品性的心理学学说都有个共同点:一方面它说人的性质很稳定(否则这个学说就毫无意义),一方面它又说你要真的想改也能改(否则这个学说就不给人希望)。

普林斯汀给了我们希望。想要做个“被接受”的人,你应该做到 ——

* 要帮助别人,而不是只顾自己的需求;

* 要关注别人,而不是只想要被关注;

* 要精心培养深入的关系,而不是收集更多的朋友圈“点赞”;

* 要让别人感受到接纳和欢迎,而不是自己感觉高人一等。

普林斯汀的欢迎度课程在大学受到了热烈的欢迎。书中描写他每年都领着好几百个学生做一个大实验:假装一天自己是个受欢迎的人。实验结果是在这一天里,别人真的更欢迎你了。

所以,一方面是“高中永不结束”,青少年时代的社交精神枷锁可能会伴随你的一生;一方面是哪怕你愿意假装,你都可以提高自己的欢迎度。有些素质是遗传和环境给的,但你似乎总有选择权。选择怎样对待别人,就是选择自己是个什么人。选择自己是个什么人,就是选择下一代是个什么人。

在枷锁和假装之间应该怎么选?在高地位和被接受之间应该怎么选?答案不见得是显然的,但是了解这本书中有关欢迎度的知识,有助于你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知识点二:我们应该怎样缅怀霍金

3月14号物理学家霍金去世,相信你的朋友圈一定被刷屏了。

霍金是伟大的物理学家吗?他最牛的成就是什么?到底该怎么缅怀他?

霍金是牛顿和爱因斯坦之后最伟大的物理学家吗?

“伟大”是个不好测量的指标,“名望”比较容易测量。有一次霍金跟同事在大学餐厅吃饭,两人边吃边聊,这时候一个人走过来跟霍金打了个招呼又走了。同事问霍金“那是谁?”霍金说“那是名望”。名望差不多等于你不认识但是认识你的人的总数。霍金应该是牛顿和爱因斯坦之后最有名望的物理学家。

霍金的名望……是不是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时间简史》这本书?是不是还因为他坐轮椅的形象?

外形对人的吸引是短暂和肤浅的,畅销书作家也都是浮云。再过多少年,人们还会继续谈论霍金 —— 因为霍金有真东西。

你能不能具体说说霍金的科学成就,我听说过“宇宙奇点”和“黑洞辐射”。可以说霍金是新物理学的开创者吗?

很难说霍金开辟了新的物理学疆域,他的主要工作基本都是在已有的框架之内的单点突破。

比如说宇宙学,早在霍金学习物理之前,有关宇宙起源的大爆炸理论就已经有了。霍金开始物理研究的时候,还有一个与大爆炸理论并列的“稳恒态理论”。也就是说,有些科学家相信宇宙起源于一次大爆炸,有些科学家不信。

霍金曾经发表论文说明稳恒态理论有问题,但是最终杀死稳恒态理论、证明大爆炸理论正确的还是有关微波背景辐射的天文观测,不是霍金的论文。不论如何,霍金出手参与之后,就没人相信稳态理论了,大家都认可了宇宙起源于大爆炸。

霍金在宇宙学中的第一个过硬的工作是和彭罗斯一起,使用广义相对论,在大爆炸理论的框架之内,从数学上证明宇宙应该起源于一个“奇点” —— 一个密度无限大、体积无限小的点。这个工作只是阶段性、纯理论性的小试身手,因为奇点内一切物理定律都会失效,这是物理学家无法接受的。

不过霍金后来把量子力学也考虑进来,证明宇宙起源的这个“奇点”的“奇性”是可以去除的,提出一个“无边界”宇宙模型,这个工作就厉害多了。

“黑洞辐射”是霍金的一个特别值得赞美的洞见。传统上认为黑洞就是一个……“黑”洞,一切物质掉进去就再也出不来,黑洞的质量只会增加不会减少。但是霍金考虑到量子力学的效应,就发现“黑洞不是这么黑的”。

想要理解这一点,首先得知道“真空不是这么空的”。量子力学要求真空中随时都在发生正反粒子的产生和湮灭。也就是说,突然之间,平白无故地就产生一个正的粒子和它的反粒子,然后这两个粒子马上又合在一起消失不见,整个过程稍纵即逝。

考虑到这一点,霍金说,如果正反粒子的产生和湮灭是正好发生在黑洞的边缘,那会出现什么情况?有一种巧合,一对粒子刚刚产生还没有来得及湮灭的时候,正好其中一个粒子 —— 因为距离黑洞稍微近了一点 —— 被拉近了黑洞,而另一个粒子 —— 因为距离黑洞稍微远了一点 —— 被留在了黑洞之外,而且还跑远了。

当然这里面还有一些物理细节我们就不详细讨论了。关键在于,因为黑洞的存在,现在世界上凭空多了一个粒子!而这个粒子是有能量的。那它的能量是从哪里来的呢?只可能是黑洞提供的!

也就是说,在这个过程中,黑洞损失了能量。根据 E=mc^2,损失能量就是损失质量,所以黑洞的质量会因为这个过程而减少。整个过程就好像是黑洞辐射出来一个粒子一样 —— 当然真实情况是黑洞释放了一个真空中凭空产生的粒子。

这个过程就叫“霍金辐射”。因为霍金辐射,黑洞会被慢慢蒸发掉。

霍金还研究了黑洞的很多性质,比如说两个黑洞合并的话,总面积不会减少,后来这个理论……

这些确实挺有意思,可是这到底有多大意义呢?物理学家的终极追求是一个“统一理论”,霍金对这个统一理论有什么贡献吗?

那倒没有。统一理论现在主要是超弦理论和 M-理论,这方面的头面人物是爱德华·威滕。活着的物理学家中,史蒂文·温伯格搞的弱电统一理论也是统一理论的重要一步。霍金对统一理论并没有特别突出的贡献,不过他是M-理论的积极鼓吹者。

这就是为什么霍金不是开疆拓土的那种人物。实际上就拿宇宙学来说,现在最重要的一个理论模型是“暴涨”理论,也不是霍金的发明。

霍金是个将才,但不是帅才。物理学的英雄人物实在是太多了。现在活着的物理学家中就有很多人比霍金厉害。

那不还是说,霍金的名望是因为科普和残疾吗?

不是!霍金的工作的技术含量可能没有别人高,但是他的工作带来了观念的冲击。

对智识分子来说,霍金的最重要贡献在于他用“无边界条件”解决了宇宙起源的“第一推动”问题。现在宇宙中一切事物的运动受物理定律支配,根本不需要有什么上帝。但是宇宙起源可不一样。

如果宇宙起源于大爆炸,而大爆炸之前又什么都没有,那人们就有一个非常合法的问题:从什么都没有,突然宇宙就起源了,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是谁点燃了大爆炸?是谁提供的这个无中生有的第一推动?是上帝吗?

霍金的无边界条件,就解决了这个“无中生有”的问题。关键在于,“时间的开始”,也是量子力学的作用。

打个比方。我们知道放射性的物质会“衰变”。一大堆碳-14,放在那里一段时间之后,就会有一些衰变成了碳-12。那如果我们单独只看一个碳-14原子核,你知道它什么时候会衰变、又为什么会衰变吗?

答案是没有为什么,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衰变。一个没有衰变的碳-14,你只能知道他未来500年内衰变的概率。如果过了100年,它还是没有衰变,那它就还是那个碳-14,一点都没有变老!再未来五百年它衰变的概率还是那么大。原子核衰变,不需要原因。

霍金从理论上说明,宇宙起源也是这样。就好像原子核说衰变就衰变一样,大爆炸也可以说开始就开始,不需要原因。

这就从理论上彻底排除了上帝存在的必要性。这个宇宙所有的事儿都自给自足了,根本不需要上帝参与。

对物理学家来说,霍金最大的贡献可能是他对黑洞信息的研究。黑洞会因为霍金辐射而慢慢蒸发掉。但是我们知道,霍金辐射出来的粒子纯粹是真空中无中生有出来的,而霍金证明,它跟黑洞内部有什么东西无关。这就有一个问题。

黑洞里的信息,哪去了?

任何一个物理过程,如果你知道当前的所有信息,你就能推算以后的信息,信息不会消失。即便考虑到量子力学,物理学家也能说明,波函数信息不会消失。

那么任何物体一旦掉进黑洞,它的所有信息就进入黑洞了。可是现在霍金证明了黑洞会被慢慢蒸发,而且蒸发过程中释放的辐射又跟黑洞内部的信息无关 —— 那岂不是说,掉入黑洞的那些信息,从此就在世界上彻底消失了吗?

这个问题刺激了无数物理学家。现在有各种解释,但是还没有达成统一意见。也许新的物理学就会从这里产生,或者至少,这个问题能被用来判断各种新物理理论的有效性。

霍金这两个研究带来的观念更新,比提出一个新的理论框架更值得赞赏。

没错!其实物理学家很擅长提出各种理论框架。很多物理学家都有自己的“统一理论”的版本,都用到复杂的数学,都很有技术含量。但是在有明确观测或者实验验证之前,你不知道哪个对。公众的印象可能觉得能用理论预言新物理是超能力,但事实上是很多理论物理学家都在做预言,最后真正证实的很少,就好像中奖一样。

提出新观念比提出新理论高级得多。特别是你提出的这个新观念还能被人认可,经得起考验,那就非常了不起。

将来任何一个无神论者想要向人说明上帝不存在,他就不可能不提到霍金的“无边界条件”。任何一个物理学家想要研究“信息”,他就绕不过去霍金辐射。

霍金在黑洞方面的很多工作会被物理学家记住。物理学不可一日无黑洞,黑洞不可一日无霍金。比如说,霍金还证明,两个黑洞合并的话,它们的总面积……

那霍金为什么没得诺贝尔奖呢?

诺贝尔奖要求必须有充分的实验或者观测证据才行,也就是说诺贝尔奖要求你的研究结论必须肯定是对的。霍金的黑洞辐射效应非常微弱,我们距离任何一个黑洞都太远了探测不到这个辐射。至于早期宇宙的研究,也很难找到直接的观测证据,毕竟当时没有人在现场看。

不过霍金拿了诺贝尔奖之外几乎所有重要的物理奖项。这些东西对他不重要,很多诺贝尔奖工作将会被人忘记,而霍金将会被人记住。

近年以来霍金很喜欢谈论外星人、地球毁灭、人工智能的威胁这些话题,物理学家说这些这好吗?

霍金不仅仅是一个物理学家,他还是一个有影响力的公众人物,而且是一个非常有思想的人。这些问题让霍金谈比让哲学家或者政客谈更靠谱。霍金不是胡乱发表看法,如果你仔细读他的原话,他是非常严肃的讨论。

问题在于,记者经常曲解他的话,弄一些耸人听闻的新闻标题。不过即便是这样,也比没有这些讨论好得多。我们会非常怀念时不时就能听说霍金又发表了什么言论的日子。

应该怎样缅怀霍金呢?

缅怀一个英雄最好的办法就是继续完成他的使命。霍金是个纯粹的人,他一心想知道世界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大多数人不能理解霍金的物理理论,但是我们可以继承他的精神。

首先,这个宇宙不需要上帝。人类靠自己就可以探索宇宙的秘密,而且我们相信宇宙终究是可以被人类理解的。

其次,霍金非常乐观,对人充满善意。霍金从来没把自己当病人,他很幽默,他的书里充满第一流的机智语言。他喜欢冒险,还经常跟人打赌。他一直到老都非常非常活跃,他想的事儿都是年轻人喜欢的东西。

还有一点,就是霍金是个脚踏实地的人。他靠理性计算而不是靠仰望星空去探索宇宙,他不是像某些艺术家那样整天讲情怀,他从来都没有过任何顾影自怜的姿态。

相关文章

  • 我们该怎样缅怀霍金?

    转: 3月14号物理学家霍金去世,相信你的朋友圈一定被刷屏了,昨天在咱们评论区也有很多读者刷屏,让我说说霍金。 霍...

  • 我们应该怎么缅怀霍金呢?

    昨天看微信原来存的文章,发现自己还给霍金先生逝世写了一篇文章,但是因为忙所以忘记发了,今天发出来,虽然已经过去这么...

  • 缅怀霍金

    又一个卓越的 仰望星空的 灵魂 回到了 他的跑道 霍金的存在 完善了科学的 轮回 轮椅上 放飞的 是不朽的 华章 ...

  • 缅怀霍金

    3.14.2018 缅怀斯蒂芬·霍金! 一个伟大的科学家、理论物理学家。 他的伟大之处,不是能够几十年如一日的坐在...

  • 缅怀霍金

    英国当地时间2018年3月14日凌晨3时46分,史蒂芬·霍金去世,享年76岁。 英国剑桥大学著名物理学家,现代最伟...

  • 缅怀霍金

    斯蒂芬·威廉·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1942年1月8日至2018年3月14日)今天...

  • 缅怀霍金

    斯蒂芬·威廉·霍金,续爱因斯坦之后又一科学巨匠,3月14号一个诞辰,一个被上帝收回了灵魂。 高中时学物理时,学习每...

  • 缅怀霍金

    3月14日,今天是圆周率日,今天霍金逝世。愿黑洞的轮廓能合乎正圆,将无尽的π作为最完美的挽诗。

  • 缅怀霍金

    今天中午,我同桌问我霍金去世了吗? 我回了一句:“死了吧……” 回到宿舍后,打开手机看见微博发来的消息:霍金,...

  • 《韭菜的自我修养》 | 愿赌就要服输

    今天我们继续来读李笑来老师的《韭菜的自我修养》一书。 4、交易者们最应该掌握的能力 大家说交易者们最应该掌握的能力...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受欢迎者的自我修养 我们应该怎样缅怀霍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fide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