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一个历史故事的三种形态

一个历史故事的三种形态

作者: 历史学者唐不闻 | 来源:发表于2018-12-18 15:41 被阅读39次

    在姬姓建立周朝之前的历史里,有一件先人的事迹一直被后代和儒家津津乐道。

    故事的主人公叫古公亶父,他具体的身份是姬姓族人的首领,他有三个儿子,老大太伯、老二虞仲、老三季历。在古公亶父将要把首领之位传给后代时,老大和老二都认为弟弟季历要比自己贤明,更重要的是,季历的儿子虽然年龄小,看上去似乎也必成大器,有圣人的影子。这个小孩,名叫姬昌,也就是后来的周文王。

    在流传的故事版本里,太伯和虞仲为了不和弟弟争位,让圣人侄子顺利继承,逃离了族人的居住地,到江南和蛮夷生活在一起,同时断发文身,表示决不回去的心志,他们在南方建立了吴国,春秋时也强大起来,这是后话。

    这种一家争贤避位的故事,显然是经过了后世的美化,在儒家的道德观里,只有如此的圣人家族才能顺应天命,取商朝的天下而代之。

    当然这个故事的事实,可能和宣传的略有偏差,主要是人物的行事动机。

    我当初对史学只懂一些皮毛时,对此也有所怀疑,但掌握的知识有限,自然而然就走到阴谋论上去了。我把太伯和虞仲的出走,看成了季历夺位的一场宫变,则他们的出走自然是被逼无奈,否则也不至于要从黄河流域跑到长江流域那么远,他们的断发文身,自然也是为了躲避追杀而掩人耳目、混同土人。

    诚然,用阴谋解释也能如邻人疑斧般在行迹上说得通,但后来接触了一些专家的研究著作后才知道,我大概和儒家一样,在这件事上犯了以今论古的毛病。

    季历和虞仲的出走,可能既不是让贤,也不是阴谋,而是游牧民族常见的幼子继承制。游牧文化和农业文化不太一样,农业文化可以一个宗族守着耕地世代居住,而游牧文化里,因为逐水草而居,物质没有那么丰富稳定,所以孩子在成年之后就需要独立、分家,自己出去获得自己的生存领域,而由幼子继承父母的主要财产,这种继承制度直到千年后蒙古族依然在使用。

    而周朝建立者姬姓部族是游牧民族发展而来的无疑,直到古公亶父的时代他们才慢慢建立城邑定居,往农耕文化过渡。《周本纪》说古公亶父“变戎狄之俗”,正是证明。

    虽然开始变风易俗了,但继承制未必能马上改掉。这是因为古公亶父时期,还开始了另一项事业:“翦商”,着手取代商朝的计划了。取代商朝最重要的手段是获得足够多的地盘和支持,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太伯和虞仲将姬姓的势力扩张到了江南。所以他们的出走,不是让贤和阴谋,而是幼子继承制的体现和翦商计划的一部分。

    事实上,在后来武王召集了数百诸侯部落联合灭商的战役中,就有东南方的其他姬姓势力,可见姬姓部族在幼子继承制下,早已经扩散到了中原地区以外。

    商朝的王位继承,有明显的兄终弟及制度特点,而按照《周本纪》的记载,都是传位于子,虽然没有确凿证据证明每一代子都是幼子,但能考察到的几位,似乎都不是长子(古公亶父变易风俗之前)。

    历史有两种,一种是发生的历史,一种是描述的历史。比如上面同一件事,在描述里却可能有道德的、阴谋的、中性的三种完全不同的形态,当然很难说哪一种是绝对准确无误的,但是总可以用科学、客观、考证的方法,尽量让描述的历史更接近真正发生的历史。我对太伯奔吴这件事的逐渐了解和思考的过程,让我体会到了一些学习历史的方法和意义。希望对你们也能有所启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一个历史故事的三种形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fjlk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