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田的这篇文章写的让人生厌。
几乎整篇文章都是在引用名人名言。
我觉得,一个人如果有什么想法,可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述出来。为什么非得引用那么多名人名言呢?即使很碰巧,你跟那些名人的看法是一样的。也完全没有必要引用他们说的话。
引用的名人名言的做法,这种缺点是,记忆上的负担——你要记住他们说过的话;另外一张面,对文章整体的表述和思路的整理,引用的话也是很难符合这些要求的。这种不符合要求,往往就表现在思路的打断上面。
下面就说说这方面的问题。
我小时候就很喜欢引用名人名言。给人感觉好像自己读了很多书,很有知识。好像很厉害的样子以此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有时候,想表达一个看法的时候,想起了之前读过的名人名言,发现跟他们说过的话意思一样。但又记不起他们说过的原文。这时候为了显示自己读书多,偏不用自己的话去表达。花时间把之前那个看过的名人名言找出来。哪个名人?哪本书?哪一章?哪一页?现在看来,这种装B除了浪费时间,还将自己的思路打断好长时间。
还有一种情况,跟别人辩论的时候或者想要说服别人的时候,最喜欢拿名人名言去压别人。
文章一开始就引用圣经上面的话。但圣经很神圣,里面那些话反正我就看不懂。
第二自然段大概意思就是人有没有能力发现真理。
第三自然段是说无知的人才会骄傲,成熟的人是谦虚的。
也就是作者打的比喻说真正有知识的人的成长过程,像麦穗一样。这个比喻我觉得很有问题。麦穗长得高就是骄傲吗?那姚明得有多骄傲呢?麦穗垂下就是成熟谦虚吗?为什么不是垂头丧气呢?其实比喻是很多余的。即使比喻的东西很像,它也不是事物本身。既然如此,那为什么不直接描述事物本身?
还有这两自然段种大概意思是说除了能认识到自己的弱点——这个弱点应该是无知的意思。除了认识到自己的无知,什么也没学到。
但是我觉得这里是有问题的。认识到自己无知是一个很困难的事情。这也是一个真理呀!而作者却这么轻视的说“只是他懂得了认识自己的弱点”。
从这里开始,就不断的引用名人名言。看得很费劲。
如果将那些名人名言换成通俗语言。这篇文章就很好理解了。
文章一开始提出问题——人有没有能力发现真理?
有三种情况。
一类人说他找到了真理。一类人认为真理是找不到的。
还有一类人认为,说找到真理的人,或者说找不到真理的人都是有问题的。因为他觉得这不能说找到了,也不能说找不到种。为什么说找到了是有问题的呢?这里他就没说出什么原因。找不到真理的人呢,他们就说这种人没有能力找到真理。
那么,说这话的人干什么?他只是一直在寻找真理,一直在努力,只是探询,不下定论。不像第二类人那样认为自己不能找到。也不像第一类人那样说自己能够找到。
但是这类人,他的生活又要跟平百姓没有什么两样。
但是,请问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为什么要一直探询?但生活又要跟老百姓一样?
这些内容跟题目有什么关系呢?
引用了一堆的名人名言的结论,却不探究根源——这是蒙田的矛盾之处——他认可探寻,却不深入探寻。
读蒙田《空壳的麦穗才会趾高气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