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舒 天)《齐鲁晚报》青未了·心理版2015年8月30日
魏青的问题不是什么大问题,但算得上普遍性的问题。腾讯发布的数据报告显示,自 2011 年 1 月微信正式发布至 2015年一季度末,微信每月活跃用户已达到 5.49 亿,其中,25% 的用户每天打开微信超过 30 次,55.2% 的用户每天打开超过 10次。“刷”不离手,沉溺于朋友圈、又爱又恨欲罢不能的大有人在。
作为社交通信工具,微信朋友圈的作用是十分宽泛的,满足了社交、营销甚至理财、购物等需要。看得出,魏青是喜欢朋友圈的,记录生活中美好的瞬间,去澳洲旅游各种拍后,“手又开始痒了,又想用微信一点一滴地记录我们行走的脚步”, 经常在朋友圈里喊一嗓子“兄弟姐妹们约起来”。
可是,不是有这样一句调侃的话吗?“自从有了微信朋友圈,朋友间绝交的事就越来越多了”。魏青的烦恼也来自朋友圈,她受不了朋友圈里的“乌烟瘴气”、“是是非非”,八卦、说三道四,各种晒以及包罗万象的链接,让她觉得气愤、无聊还有被道德绑架的感觉。同时,纠结自己的分享让哪些人看,又不让哪些人看呢?一些不合时宜的玩笑也让她不胜其烦。
每个人对朋友圈的界定和理解是不一样的,像魏青曾经以为“是一个比较私密的小圈子,三五知己在里面聊聊天,发发照片”,会是件挺开心的一件事。但如果魏青不懂得拒绝和适度拣选,加了些泛泛之交,搞成一个“伪朋友”群体,那她的朋友圈就不具备私密性了,膨胀的用户数量以及莫名其妙的内容充斥其中,毫无快乐可言。虽然魏青的自我评价是:我这个人还真没那么复杂;我一贯的风格就是开怀大笑,江湖义气。可在内心深处,她有强烈的“被关注”、“被称赞”、“被认可”的诉求,希望以存在感赢得朋友的关心,也希望朋友看到自己的价值。实际上,是她的心和思想作祟,让她烦恼,发出了该不该逃离朋友圈的质问。
可即便魏青逃离了朋友圈,也挡不住别人对微信的热衷,说不定她依然是他人微信中的话题呢。魏青也做不到真正的离开朋友圈,她试着不上微信,“心里真的就感觉像猫在挠痒痒似的,左右不得劲”。
所以,“逃离朋友圈”只是一种表象和形式,要想真正解决问题,还要找到与其和平共处之道。魏青不妨化被动为主动,擦亮一双慧眼,理性掌控朋友圈,提高自我支配和自我调节的自控能力。一是要有所取舍、有所甄别。先搞清到底什么样的朋友圈才是自己想要的,让友谊的归友谊,社交的归社交,不能把拉近距离的平台变成损毁友谊的场地。当断不断反受其乱,如果被一些“垃圾信息”所困扰,不妨彻底清扫一下,果断拒绝和封锁“垃圾制造者”,净化朋友圈。二是度己之心度人。变了味的朋友圈可能是内心过于敏感的投射,魏青老公说的很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你对人不能太挑剔”,如果一看到与自己观点不一致的言论或消息,就烦躁、厌恶,全盘否定,那就可能是自己的心理或情绪有问题了。魏青也要反思自己的各种秀和分享,会不会也让别人感到无聊或是“视觉绑架”呢?三是主动调节心态。心情差说明心理进入了疲惫期。不妨休整一下,把目光投向远方,感受现实生活中大把的美好,多运动、多交朋友,重拾人与人面对面的情感沟通。说到底,朋友圈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还是要让它回归应有的轨道,发挥应用的作用,帮助我们在虚拟与现实中找到契合与平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