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人能抵挡利益的诱惑。如果有,那就是因为利益不够大。
趋利避害可以说是最为普遍的一种人性。远古时代,人们观天象察时变,龟甲蓍草占卜吉凶,不也要趋吉避凶吗?
追名逐利,并非完全是无益的事情。只要不是罔顾他人的合理利益,只要不是不择手段地过度追名逐利,都是可以理解的。
在合情合理合法的范围内,追求好的名声,追求属于自己的该得到的利益,不仅有利于自己,也有利于他人和社会。
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在利益面前,最是考验人性。
亲戚不共财,共财断往来。亲兄弟明算账,人亲财不亲,这些老话,不正是佐证了钱财面前,亲情可能要打折扣。
据说那些盗墓贼,有一些约定俗成的规矩。比如父子去盗墓,先上来的一定是父亲,不能让儿子先上来。
这就折射出在利益面前,儿子也可能做出丧尽天良杀父独吞财富的事情。为什么父亲不会呢?
因为父亲再多的钱财,最终也是要归于儿子的。况且还有传代延续香火的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决定了父亲不会为了钱财对亲儿子下毒手。
世界上的人,大概都会爱名或者爱财的。面对物质利益和精神利益的诱惑,又有多少人可以抵挡得住呢?
人为财死 ,鸟为食亡。世人匆忙,只图碎银几两。恰是那几两碎银,能够抚平人世苍凉。
特别是在一切都可以用钱财标定价格的世俗世界,大家都好像会为了那几个散碎银子争得头破血流。
也有些人,可能不太在乎钱财。但是又会在意名声等精神层面的利益诱惑。古人讲得好,不可与君子争名。
如果有人说能够抵挡名利的诱惑,那可能就是一种情况,名利不够大,不足以动其心。
也许一百万,不足以动摇一个人的操守。那价码到一千万,一个亿呢?
只要价码足够高,可能大多数人就会坚持不住了。
钱可通神的故事,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唐代张固曾说:“钱至十万,可通神矣。无不可回之事,吾惧及祸,不得不止。”(唐·张固《幽闲鼓吹》卷五十二)后人据此典故概括出成语“钱可通神”。
也有人说,钱可以解决百分之九十九的烦恼。剩下不能解决的百分之一,是因为钱不够多。只要钱够多,几乎所有的烦恼似乎都可以得到解决。
人性是经不起考验的。我们深刻认识到抵制足够大的利益诱惑很难,更应该洁身自好,不为利益所俘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