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八论“人身攻击行为”(分论3-6)

八论“人身攻击行为”(分论3-6)

作者: 天山小老虎 | 来源:发表于2020-02-16 21:09 被阅读0次

    分论三:由事及人与乌龙行为

            人是复杂的动物,千人千面,每个人都是不同的。这个不同既是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更是某个人一生中对于不同的情况会有不同的状态和思想。

            接着“认知不同”的问题来说,如果我们跳开人身攻击的行为,单论学业考试。同一个老师来教,上着同样的课,那么一个班级内的学生知识水平的还是大不相同,成绩也分三六九等。同样的教育尚且如此,那就更不用说接受不同教育和不同认知的人了。

            当然这里我并没有歧视什么,比如有人对这件事的理解比较肤浅,对另一件事的理解说不定就很深刻。存在一辈子都没活明白的“长者”,也有年纪轻轻就很有社会阅历的“后生”。我觉得这个东西并不是可以一概而论的。

            然而正因为存在认知的不同,我们才存在交流的意义。当然在认知过程中,持有不同的思想的人也应该得到包容。当然如果给这个“包容”下一个定义,我觉得应该是“不想去或没能力改变的权宜之计”。当然我这么定义也是为了解释大多数事情。所有人的思想都是自由的,想着“要改变别人”的想法也是自由的,可我认为这里面的关键在于能否做到。

            如果通过严密论证能做到,那是令人信服的;如果通过威慑、恫吓等方式能做到,那是威武霸气的,还会有一大堆人来捧臭脚。可是很多人是明明做不到,却想着通过“人身攻击”来实现。就我个人所见所闻而言,我是真的没有见过通过人身攻击能改变别人思想的,所以我认为这种“想办而办不到,明知办不到,但下回还依然这么干”的行为是及其愚蠢的。因为我觉得不论是从思想方面,还是能力方面,“由某件事情扯到某个人身上”的思想都是不应该的。

            还有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话,就是“逢x必反”、“非蠢即坏”、“非奸即盗”,我同样不做褒贬评价,只是我一直没找到这些说法的论证过程在哪里。

            拿“非蠢即坏”为例,字面意思就是:“不是蠢,那就是坏”。换句通俗的话就是“蠢和坏二选一”。这话我倒是听得不少,但没有什么直接证据能够证明“就是蠢”或“就是坏”。现在的科技是很发达的,对于一个人的智商、情商的测试有很多科学仪器或者科学测试题(如果仪器和测试不能说明问题的话,则对于一件事的评价则更不能说明什么问题)。

            对于“坏”的评价也有法律和道德作为标准。在不违背法律的前提下,尽管道德是没有范围的,但道德代表的是一个群体意识,判断“坏”与否至少要经过大众投票才能够完成。然而目前这些都没有实现。所以我觉得这句话是个伪命题,不仅是无法评判其标准,而且无法解释“拥有这个思想但不蠢也不坏”的情况。

            “逢x必反”就更可笑了,这四个字传递的意思是只要见到x的东西那就得反对。那如果证明这个事的话,就得从这个人一出生就跟着他,而且他确确实实对和x有关系的东西全部抵触,而且他以后也将对和x有关的东西毫无例外地反对,直到这个人去世。而后盖棺定论,这个人是个逢x必反的人。据我所知目前没有这样的证明。

            我们再来谈谈这种行为。

            有一些人很爱说别人“傻逼”、“死妈”、“残废”之类的,但我觉得很奇怪的是,他们所说的这些话绝大多数是针对智商正常、双亲健在、身体健康的人,或者他们不知道对方的情况下的结论。

            几乎每个城市都有精神病院,里面的患者才是真正有问题的人,即所谓的“傻逼”,可是我觉得没有人会跑到精神病院去骂患者是“傻逼”,也不会对确定对方的母亲去世的人(这种人可能是朋友或亲戚之类的)说“死妈”,更不会说马路上的残疾人是“残废”。被扣了这三个帽子的反而是正常人,所以我将这种行为定义为“乌龙行为”。

    分论四:话题的重点

            中华文化一向是比较含蓄而内敛的,哪怕时代再开放,有些含蓄的东西是已经形成潜意识了,那么在“人身攻击”行为的体现,我愿意称之为“披着理性外壳的感性行动”。当然这里的“理性”和“感性”都是中性词。

            对于人身攻击,在我国是有低级和高级之分的。在我看来,所谓的“低级与高级”不是以狠毒的程度,譬如你说我100代,我可以说你101代,就陷入了无限循环。而是形容达到同一个人身攻击效果的含蓄程度,越含蓄则越高级。

            那么评价是否进行了人身攻击,我个人认为标准之一就是“话题的重点”。

            举一个比较奇怪的例子,就是所谓的“抗日神剧”。这个神剧估计几十年来包括电影电视已经有很多很多部了。如果按照一个比较特殊的角度来解释,我认为这种“神剧”没有侮辱日本侵略者,而是在侮辱所有抗日的军民。

            我觉得原因很简单,首先电视上面的“日军”很容易被打败,甚至一个小分队就能将日军数百人消灭干净,到头来感觉不是抵御侵略,倒是一边倒的“屠杀”,我方对敌方的屠杀。然而中国是抵抗了日本8年,最近甚至要改为14年,那么在影视作品中如此贬低我们曾经的敌人,那么就这样类似于“垃圾”的敌人,我们却抵抗了14年,最终还依靠了苏、美、英三国的力量才能赶走侵略者,那按照神剧这个逻辑,抗击侵略者的人民英雄又是什么?

            精日是犯法的,辱华也是个造谣罪,至少是违背了道德。可这样的“神剧”却屡禁不止,在整顿之后也只是变得“不那么神了”而已。

            神剧持续了这么多年,为什么只有在一片嘲讽声后才下令整顿呢?很简单,因为重点突出的是爱国主义精神,话题的重点在于爱国。而我所谓的“逻辑”并不是主流思想,即便是可能有这么个逻辑,但也无关紧要。

            话题的重点直接影响了“定性”,关于定性来分敌我,这个分论二已经做了阐述。

            神剧的问题使我引发了新一轮思考,那就是 对“造谣”的判断。

            我说天朝各方面世界第一,固然是在造谣,可是没人敢说我造谣,因为我话题的重点在于说自己的国家好。

            人身攻击也是,我国的历史文化存在着各式各样的人身攻击,可没有人在表面上进行。比如小A人身攻击了别人,他是绝对不会承认自己对别人进行了人身攻击,最多是轻描淡写,表面上承认一下,而他的重点是极力渲染别人的问题,说自己这样别人的某种行为逼的,体现自己是迫不得已而为之。

            总之几乎所有人在人身攻击的时候,总是披上“对事”这么一个外壳,然后实际上是在“对人”。我觉得很多人在对别人进行人身攻击之前,总是能抓住别人某句言论的重点,而在谈到自己行为的时候,又在规避自己的“重点”。如果两个人之间没有巨大的实力差,则很难改变这一点。

    分论五:人身攻击与容差效应

            如果按照“赞同”和“反对”来确定敌友关系,那么有一个特例。在这种特例下即使是持有与对方极其不同的观点和认知(甚至完全相反)。对方(假设是习惯于人身攻击的人)也不会进行人身攻击,甚至不会进行反驳,对方虽然不能够包容这种思想差异,但能够容许这种差异在一段时间下持续存在,我将其称之为“容差效应”。

            这种容差效应只存在于因为被极力赞同的某件事物的存在,这个存在突然挑战了信奉者更深层的利益。从而让信奉者失望,这个失望即使不足以构成粉丝们突然“粉转路”、“粉转黑”之类的,但他们也会多多少少有改变,这个改变就是容许差异。

            我举两个例子,其一是莫雷事件对NBA的影响,我相信如果有人在此事之前很讨厌美国篮球,说美国篮球是垃圾,那么这个人一定会被很多篮球迷人身攻击。而且据我关注篮球多年,CBA的粉丝数量与NBA的粉丝数量是不可同日而语的。那么在莫雷事件后,如果这个人再说美国篮球是垃圾,我想即使把美国篮球的那些人骂个祖宗十八代,那些NBA原来的粉丝最多是偷偷看NBA,但对这种行为一段时间内也不会吭一声。因为在粉丝的心里,是NBA挑战了国家主权这个更重要的东西,因而他们本身存在了“容差效应”。如果敢反对,那就触犯了分论二,不由分说地成为大多数人的敌人。

            个人意识也是这样,拿“爱情公寓”这部电影来说。其实我没看过,感觉那个风格并不适合我。我第一次还把里面的一个主角看成了“人民的名义”里面的高小琴,我发小对此哈哈大笑。

            我觉得这部剧的粉丝还蛮多的,我还是对此不做褒贬评论。据网上很多人说这部剧抄袭了美剧什么什么的,其实我英语不好,也不看美剧。我也不是想抨击这部剧,只是拿来做个例子。

            我在豆瓣上“爱情公寓”的评论下总看到有两拨人互掐,一拨人说:“抄袭了美剧A,又和美剧B的什么剧情类似,版权意识真差。”这时候另一拨人说:“情怀最重要,你们是无脑黑。”

            这两拨人在豆瓣评论从第一部吵到第五部。然而我发现,在“爱情公寓”的电影的豆瓣评论下,抨击这部剧抄袭的人还在,可为这部剧辩护的人却统统哑了声。评论区不可思议地发生了“一边倒”的现象。

            我突然想起了好像前年的什么时候,很多人骂这个电影,包括我发小都在骂。

            然后我突然想明白了,就在这个效应的阐述过程中援引了这个例子。

            同样是抨击这部剧的人,也同样用的是“抄袭”这一种说法,可唯独在抨击那个电影没有受到粉丝的“人身攻击”,我觉得那部电影应是让粉丝攒足了失望,铁杆粉丝们已经没有底气进行“人身攻击”。因这部电影挑战了他们的金钱和希望,所以容许这样的偏差存在。

    分论六:结论

            如果这个世界不再有人身攻击的行为,那么将会有数十亿人觉得生活索然无味。但是人身攻击的问题需要被重新审视,审视的过程就是在人身攻击之后,问问自己这种做法究竟合不合逻辑。

    (全文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八论“人身攻击行为”(分论3-6)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fnmf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