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自学是门手艺摘录原作者李笑来

自学是门手艺摘录原作者李笑来

作者: 晓晗秋月 | 来源:发表于2019-07-21 14:37 被阅读0次

    人们常说:

    凡事儿,就怕琢磨……

    那些高手,无一例外都是善于琢磨的人…… 可是,他们在琢磨什么呢?为什么他们会琢磨那些事儿呢?

    所谓的琢磨,其实真的不是很难,只不过,在此之前,你不知道该琢磨什么而已,一旦知道了,剩下的都再自然不过,都会自然而然地发生 —— 事实上,所谓的差别差距,只不过一线间而已。

    对,所谓的“混”,解释很简单:

    不做刻意练习的人就是在混时间。

    需要刻意练习的地方,因人而异。有的人就是不可能让“武”字带把刀,不需要刻意练习,但另外一些人不是。有些人就是朗读十分钟的效果跟别人朗读一小时的效果一样地好,但更多的人并不是……

    然而,这并不是所谓的“天分”差异,这大抵上只相当于正态分布坐标略不相同而已。每个人都一样,都有各自必须刻意练习的地方,都有对别人来说无比容易可偏偏对自己来说就是很难的地方,而且,在这件事儿上,大家的点虽然各不相同,但总体上需要刻意练习的部分比例都差不多 —— 虽然说不清楚那个比例到底是多少。

    我当过很长时间的英语老师。异常苦于一件事:最有用的道理最没人听。

    学英语根本就不应该那么难,学了十六年也学不明白 —— 至于嘛!然而,最简单的道理,人们就是听不进去。他们之所以不行,就是因为从未刻意练习。学英语最简单的刻意练习就是朗读。每天朗读一小时,一百天下来就会超越绝大多数人,也会超越自己原本可能永远跨不去的那个坎 —— 神奇的是,朗读什么无所谓,反正现在有声书那么多…… 更神奇的是,刚开始朗读得好不好听,甚至好不好都无所谓,反正没几天就能体会到大幅进步…… 最神奇的是,这么简单的事儿,99.99% 的人不做 —— 你身在中国,能理解这个比例真的没有夸张。

    在自学中,耽误人的幻觉很多。比如,时间幻觉。人们总觉得自己时间不够了,所以学东西的时候总是很急…… 可实际上,练成一门手艺,到够用的地步,一两年足够;到很好的地步,三五年足够 —— 至于极好么,那是一辈子的事儿。结果呢,很多人瞎着急,乱“省时间”,学啥都不全面,练啥都不足数足量,一晃三五年就过去,然后又开始焦虑,换个手艺再学学再试试…… 然后循环焦虑。

    刚需幻觉”的根源在于:

    你不会的东西,对你来说感觉上就不是刚需。

    所以,当面对一项新技能的时候,“觉得并非刚需”肯定是幻觉。因为一个技能到底是不是刚需,在掌握它之前是不知道的……

    只有真正掌握了那个技能之后,那个技能才会“变”成刚需。

    并且,

    一旦掌握了某项技能,它只能是刚需。

    所以,在决定学任何东西的时候,最好不要去咨询身边的人 —— 除非你确定对方是高手,最好是自学高手。否则,你遇到的永远是怀疑、打击、甚至嘲笑。最令人遗憾、最令人无奈的是,那些人其实也不是坏人,他们其实也不是故意,他们只是被自己的“刚需幻觉”误导了而已,他们(竟然)以为所有人都和他们一样…… 然后,若是你(居然)听信了他们的话,那就实在是太惨了!

    要学,想学,那就自顾自去学吧,用不着征求别人的意见!

    对任何一项技能来说,刚需是自学的结果;而不是自学的原因;

    用“是否为刚需”作为自己是否开始学习的理由,注定会吃亏的,因为如此做的下场就是肯定被“刚需幻觉”所迷惑、所限制。

    而后,也是更为重要的一个策略:

    做个自驱动的人,而非被外部驱动的被动的人。

    这基本上是个越早建立越好的习惯。绝大多数人一生都是被动者,终生只是被外界驱动而已。所以,他们会在某一时刻,“发现”某个技能是刚需,然后再去学,但,可惜却肯定的是,到那时候预算总是并不充裕,总是捉襟见肘。

    所以,正确结论是这样的:

    一切的技能都是刚需。

    虽然,这并不意味着你不需要选择。

    然而,至于学还是不学,其实从来都不是从“有没有用”来判断的,真正有意义的判断依据只有一条:

    有没有时间?

    有时间就学呗!没时间就挤时间呗!学得不足够好怎么办?花更多时间呗……

    总有一天你会明白的,一切的“学会”和“学好”之间的差异,无非是全面程度的差异。

    于是,翻译过来,“学好”竟然如此简单:

    多读几本书。狠一点,就是多读很多本书。

    教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这真的不是我的总结,人类很早就意识到这个现象了罢?

    孔老夫子在《礼记·学记》里就“曰”过: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到了孔子三十二代孙,孔颖达,解读《兑命》中所提“学学半”时,说到:

    “学学半者,上学为教,下学者谓习也……”

    其实所有的读者,都可以用这个简单的方法影响下一代:

    有同学问,你就一定要耐心讲讲 —— 对自己有好处。

    当然,最直接的方法是把自己变成“上学”者,保持开放,乐于分享,而孩子只需通过“耳闻目染”就可以了。

    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现象没有:“看见别人打针,自己先疼得受不了……” 这是因为我们的大脑中有一种神经元,叫做镜像神经元(Mirror Neuron),它会让我们“感同身受”,当我们看到另外一个人正在做什么的时候,镜像神经元会尽力给我们足够的刺激,让我们“体验”那个人的感受。以前人们不知道为什么哈欠竟然会“传染”,现在科学家们很清楚了 —— 那就是镜像神经元在起作用。

    所以,无论学什么技能,都要找到用那种技能的人,这样我们的镜像神经元才可能更容易被激发,学习效果才会好。若是能找到热爱那项技能,乃至于一使用那项技能就很开心(最好的情绪之一)的人,那就更好了。激情这东西,是少数幸运儿才长期持有的东西,大多数人小时候挺多,过了十五六岁之后就开始有意无意磨灭了激情,且并不自知。

    No matter what you choose, build stuff and be around smart people.

    无论你选择了什么,都要造出东西来,要与聪明人打交道。

    所以,无论学什么,都要想尽一切办法尽快做出自己的作品。做一个产品出来的过程中,会磨练另外一项自学者不可或缺的能力和素质:

    完整

    与之前提到的另外一项加起来,就构成了自学者的最基本素养:

    学就学得全面;

    做就做得完整。

    给自己足够长的时间去学;在充足“预算”之下耐心地练;不断找活干,以用带练;然后,最重要的是,一定要尽快尝试着做出属于自己的完整作品,无论大小。

    只有这样,你才是个值得被交往的人。

    今天的你,想学什么就去问 Google;在学习中遇到什么问题,就直接问 Google —— 直接问它,通常总是比向某个人提问有效率得多。Google 就是这样,越用越离不开它……

    于是,有事儿先问 Google 就成了自学者的必备修养。

    能 Google 出答案的问题,就不需要去麻烦别人。

    这也是一个自学者的基本素养。

    作为一个有素养的自学者,有一篇文章必须精读:

    How To Ask Questions The Smart Way

    这是大神 Eric S. Raymond 和 Rick Moen 于 2001 年在网上发布的文章,被人们奉为经典;迄今为止经历了很多次的修订,最后一次是在 2014 年,Rivision 3.10 —— 前后被翻译成了许多种语言。

    不认真使用 Google,你就错过了整个人类历史上自学者最黄金的时代。

    好奇心是好东西,而且是必须认真呵护的东西 —— 几乎最重要、最强劲的自学动力,都混合着好奇心出现并持续。

    好奇心是驱动一个人不断进步的最重要动力之一。所以必须不断呵护,呵护到老才对。

    虽然我还是做不到桌面上图标很乱,虽然我是因为改用了 Mac OS,所以不管杀毒软件,但,注意力要放到应该放的地方,这事儿我记住了,牢牢记住,从此之后许多年,从未忘过。每次发现自己轻重不分的时候,就会想起他,然后就改过自新。

    在求知的领域里,分享得越多,进步越快,且社交有效性提高得更多。

    无论什么手艺,大多数人都可以入门、少数人可以进阶…… 再往后,就通常被认为是个人“造化”了。

    可这所谓的“造化”究竟指的是什么呢?

    我觉得通过这本书,我可以向绝大多数普通人解释这个“玄学词汇”了……

    这里所谓的“造化”,指的应该是一个人的“融会贯通的能力” —— 有“造化”的人,不过是把大量其他领域里的技能、技巧、甚至手艺学来而后应用到自己的手艺之中……

    就这么简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自学是门手艺摘录原作者李笑来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fnml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