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个还未安装红绿灯的十字路口,斑马线清晰可见。一对母子一边聊着,一边急匆匆的从这里经过。
“快,儿子,这会儿没车,咱们快跑!”
年轻的妈妈一手扯着儿子肩上的衣服,一边准备着往前冲的姿势。
“不行,老师讲过,行人一定要走斑马线。”
“笨,这会儿没有车,况且这儿又没有红绿灯。直接跑过去,不是更近些吗?”年轻的妈妈有些不耐烦。
我一边挥舞着“文明劝导员”的小旗,一边劝导行人要走斑马线。可她满脑子的“抄近路”的念头,哪里听得进你半点的劝导。你看她头也不抬,只顾着拉着孩子往前赶的模样,就可以断定,他根本就不在乎就只有一步距离的斑马线。
不知咋的,孩子忽然一个背转身,挣脱了妈妈搭在右肩上的手,一个人径自跑向了斑马线。
妈妈扯了扯挎在肩上的书包,再看看右转过来的出租车,几大步跨过了马路,站在街对面的人行道上焦急注视着斑马线上蹦跳的孩子,嘴里还不停的唠叨着什么……
我放大嗓门儿表扬孩子道:“小朋友,好样的,下次记得带着妈妈一起走斑马线哦!”
孩子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一蹦一跳的笑着跑开了,我看着孩子笑,妈妈也看着孩子笑,只不过,我发现妈妈脸上有过一丝红晕。
很多时候,我们在课堂上总是要求孩子要守纪律,走入社会要懂规矩,也期望孩子能够将学校里学来的文明带到生活中去。做好自己,影响他人。可很多时候,我们的孩子就是被家长的这种“主动要求”让孩子走在了道德的边缘,甚至与基本的道德背道而驰,这无疑是对学校教育的一种挑战。
在生活面前,家长总是扮演着“标杆”者的角色,需要通过言传身教来影响孩子,但很多的家长多半都采取了“说教”的方式来实施“教育”。这边是要求孩子怎么做怎么做,那边又是有意或是无意的引导孩子走“捷径”,到头来,孩子的教育出了问题,家长又去埋怨和指责孩子。
其实,家长心目中的教育就是一个结果,而忽略了孩子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体验。在他们需要的时候被重视,在他们不需要的时候常常被忽略,而当孩子的表现差强人意的时候,又在埋怨学校,埋怨老师,埋怨孩子,又开始恨铁不成钢。
规矩意识和道德标准,是孩子形成良好生活习惯的前提条件,是孩子在父母及长辈的耳濡目染的熏陶下的文明。是需要孩子在现实生活中去形成和验证的,它更需要孩子们在社会生活中去磨练和检验。如果我们用经常的用成人化的思维去让孩子抄“近路”,把学校教育学到的规矩意识、道德标准抛之脑后而搞成为框在镜框里的“道德”,久而久之,他们必定会怀疑学校的教育,怀疑所谓的“道德标准”,他们还会相信规则吗?
很多人总喜欢将生活中的不良的规则意识和道德行为归结为教育的问题,把责任推给学校教育,老师的教导。殊不知,生活才是道德学习的大舞台,孩子们经历的每一件小事都不容小觑。也许,就是家长的一个简单的动作,一个必要的榜样示范,就足可以让孩子成长,就可以为孩子受用一生。
时代在发展,文明在进步,可摆在眼前的文明,往往就因为人们忽略了再往前一步的距离。很多时候,在家长看来,他们满脑子的教育问题,往往就是因为“捷径”给遮蔽了方向。
也难怪,人们都喜欢将孩子的“问题”往教育这口大缸里装!这或许也是其中的原因吧!
其实,教育无处不在,有时候,做家长的我们,只需要带着孩子再往前一步,就可以触摸到真正的教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