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刚刚看了几篇有关郭德纲的文章,文中内容事实不清、以讹传讹、逻辑混乱、观点和结论没有关联达到令人发指的程度,若称这些作者为“记者”那是不合格的。凭着对郭德纲的刻板印象,不做任何功课地胡乱瞎写,真是浪费汉字了,文章真得可以写的这么不负责任,真是越看越恼火。
王导看了郭德纲大量的访谈,认真地拜读了他写的书,虽不敢说多了解郭老师,起码是在利用第一手资料写文章,远不是人云亦云的随大流,这才是写文章做研究的基础。
1.虽千万人吾往矣
建国后,北大的马寅初校长提出了新人口论,他认为中国人太多,造成了严重的人口和资源的矛盾。没有足够资源支撑,如果任由人口无限制的繁衍,那么人口就会拖垮中国,更别提发展进步了,中国需要进行计划生育政策,限制人口。上纲上线的咒骂和批评如潮水般涌入,最高领导人老毛给马寅初扣了对中央挑战的帽子。即使面临最大的压力和迫害,腹背受敌的马老也没有丝毫的害怕和退缩。他坚持做自己认为对的事,庄严声明:“我虽年近八十,明知寡不敌众,自当单身匹马,出来应战,直至战死为止,绝不向专以力压服不以理说服的那种批判者们投降。”君子是明知不可而为之者也,虽千万人吾往矣,君子认定的事,没有任何人能够阻拦。
郭德纲在采访里多次强调“我耳根子硬”,你说什么跟我没关系,只要我认为是对的,我就做下去。窗外有一拨人捧郭德纲的,有一拨人骂郭德纲的,两拨人累了都得回家吃饭去,不论是捧还是骂,我都要做好作品,对得起观众。这个作品好,下一个作品也要接得住自己,不能没有后劲。不论别人说什么,日子得我自己过下去。
“如果有8000万个人每人给我一条建议,我要每条都听吗?”“我凭着自己的判断,自己的决策走到了今天,把错误变成了正确。当年我挨饿时怎么没人请过我吃一顿饭呢,现在如果是我的原因把德云社弄散了,我自己承担后果。你混得还不如我呢,我凭什么听你的呀。”这话说的真解气,听得就是爽。

我以前是个没主意的人,总怕别人不高兴不满意,看了郭老师的言论和行为,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不就应该这样嘛,自己过自己的日子,好赖我自己担着,自己为自己负责,跟你一分钱关系都没有。你愿意说什么说什么,但跟我没关系。
2.不是我变了,是你失落了
《过得刚好》中,郭德纲说道有人骂他成名后变了,是腕儿了,不理人了。
“有人说我变了,其实我原来什么样现在还什么样,只不过原来在井里一身泥,有人在井边看我,觉得挺好玩。后来我上来了,洗干净换身衣服开车走了,井边这人说我膨胀了。其实不是我膨胀,是他失落了。”
小岳岳上完春晚后,郭德纲对他说,“你现在火了,会有很多和你认识不太认识的人都会拿你说事。除了和你最亲的人,多数是骂你的。有人会说你人膨胀了,不认老朋友了。有人会说原来特没出息,窝囊废,比自己差远了。有人会编排你各种各样的话,几乎没有好话。这都正常,因为他们失落了,原本和他一样的人变得优秀了,他们眼红嫉妒。你要有耐心,这样的日子起码得五年才能过去。要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没变,知道自己没有别人说的那么不堪,要继续做该做的事,不要把精力浪费在别人的胡沁上。”
3.敬畏因果
“我不迷信,但我信因果”,老郭如是说。年轻人什么都不信了,只能看到眼前利益,什么事都敢做,所以他们总吃亏。“谁见天雷劈孝子,做贼哪有笏满床”。老郭相信举头三尺有神明,相信天地君亲师的老理,对神明敬畏谦卑,做事不亏心。活到了30多岁,看到爸妈这些年的但行好事莫问前程,为我仨积累的福报,我们家竟然也有了今天。我也越来越相信因果了,因果,不由得你不信。

4. 郭德纲满足了我对英雄的所有想象
事业方面:他热爱相声,尝尽酸甜苦辣,坚守相声10余年,到2005年终于赢得了人生的花飞满天。他对事业的执着和坚守,对于年轻人耐下心来工作,踏踏实实付出做了非常好的榜样。
学识方面:郭德纲博闻强识、饱读诗书,通读24史,他写出的文章和诗词让历史系毕业的我和中文系毕业的王导顿觉有辱师门。
《过得刚好:祭李后主》文:
摘下王冠的那一刻,你心中是怎样的凄楚。金陵城破,肉袒出降的时候,你是否埋怨上天的糊涂。三千里江山融入大宋的国土,五百万臣民都在赵字下面匍匐。别了南唐,别了后主。任你风花雪月,任你梅兰菊竹。大周后的琵琶蒙上了尘土,小周后的金缕鞋也被踩碎了明珠。脱下五爪龙的依然是李煜,冒雨乘舟泪洒姑苏的却不再是帝主。
私德方面:对亲人,郭德纲从2005年开始红遍中国,在娱乐圈大染缸里侵染13年,却没有传出任何绯闻。王导的形容是“浪漫不是高调作秀,是患难时的相扶与共,是富贵时的我心不改,乱花纷飞,不曾迷惑,我眼里的人一直是你。”对外人,郭德纲说“我这个人没脾气,熟悉我的人都知道。他们从来没有看到过我跟谁瞪眼、着急、发火,这些我都没有过。谁都不容易,包括助理,包括在我们这儿干活的孩子们。比如,人家这孩子打河北农村跑到这儿来,一个月挣八百块钱,苦熬苦奔的,本来就不容易,你再天天跟他大声喊,不合适。你跟他喊的目的,无非是张扬你的个性,表现你要如何如何,把你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胆战心惊上。我是读书人,虽然说外界有些人把我传得跟土匪似的,但实际上我愿意是个文人,我不齿于这样做。”
吴军在硅谷来信第120封信中提到了欧洲的贵族精神。他说“在18世纪,生活的节奏远没有今天快,因此贵族们每天的生活讲究从容、自律和优雅。我们看到,那些时候贵族似乎很幸福地生活,可是和钱的多少关系不大。那种令人向往的气质和自信其实来源于他们在内心用责任和荣誉对自己进行约束,在外面讲究从容和优雅。”
老郭就是内心拥有责任、荣誉,在外面从容优雅的君子,老郭活成了我们最钦佩、最敬重、最想要的样子。
5.反复吃亏受骗的烂好人,不配称为君子
太多的电视剧展现出的君子形象,都是吃亏上当的受气包、烂好人模样。例如我少年时看的电视剧《小李飞刀》,在圣贤教条的束缚下,李寻欢被坏人各种骗,吃各种亏。好人的结局要么是被冤死要么被害死,不能享受生命,不能享受幸福,更别提享受荣华富贵了,这样的电视剧让人看了大为光火和愤怒,似乎儒家思想专门用来欺负好人的
“以德报怨”是李寻欢的行为方式,不论对方有多坏,他都不忍伤害对方,最后养虎为患的下场。这种愚蠢的理念来自无知的编剧,而不是来自儒家。真正的儒家讲的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子曰:“以德报怨,以何报德?”

儒家最讲究的就是智慧,分善恶、知好歹是君子起码的要求。《论语·季氏篇》就提到了君子交友的原则。“损者三友,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友便僻,指装腔作势,爱好门面的朋友,他跟你来往是看中了你的某些条件。友善柔 指非常地温和,本身没有什么原则,总是顺从你的意思,刻意讨好你,这样的朋友不够正直,这样的朋友交多了的话,不利于改善自己,就不再长进了。友便佞 指口才特别好的人,他可以把黑的说成白的,假的说成真的,常常讲得天花乱坠。这三种朋友,或者装腔作势 ,或者刻意讨好,或者是口才善巧的,你交往久了都有害。
李寻欢连起码的分清益友和损友的智慧都没有,怎么配称得上君子呢。你以为君子就是那种说大话、说空话、讲教条、只吃亏受骗的窝囊废吗?那你太小瞧君子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