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读到卢冶的文字是在《读书》杂志上——《一半宫崎骏,一般竹内好——村上隆的“战败艺术”和“御宅日本”》。当时反复读了好几遍,惊为天人。当年,我身为一个萌二霓虹动画爱好者,看到正经杂志上谈论有关“动画”“宅”的话题,兴奋之情油然而生,从此也喜欢上了村上隆这个独树一帜的艺术家。
那时候我对于文章的作者并未上心。好些年过去,卢冶在《读书》的专栏集结成册出书。偶然遇到有人赞美这本小书,方知她就是当年那篇文章的作者,一个80后年轻女学者——虽然在2019年的今天也不算年轻了,但她写出那些令人惊讶的文章时乃如假包换的青年才俊。从当年的小萌二变成今天的老萌二,我对那篇文章仍然念念不忘,于是抱着收藏的心思买下了此书。
近几年日式亚文化逐渐浮现在主流视野中,大家也开始了“知日”的进程。从日剧到综艺,从动漫到偶像,在十来年前尚属于小众娱乐的日本文化产品慢慢被如今的年轻人所熟知。百年前我们就派遣留学生去日本,如今“两亿二次元”又掀起了中日交流的热潮,知日的进程百年来从未间断,而误解和隔阂似乎也从未间断。即使在二次元浓度极高的B站,涉及到中日两国的比较时依然会冒出各种一知半解指点江山的言论。说到底,娱乐产业是文化的下游,上溯到文明上游必然绕不开那些严肃的经典。知日,不仅是对漫画动画日剧如数家珍。就如同生活在中国的我们,又有多少敢说“知中”呢?
但卢冶似乎某种程度上打破了这种“资格论”。她没有去过日本,却大谈日本,不是动漫婆罗门,却敢对亚文化抽丝剥茧。她谈论日本流行的动画、电影,但能指背后的文化核心。如她的介绍所言:“喜好哲学、宗教、艺术与电影,尤近日本文学、法国哲学与佛学……”近字可谓精髓。所谓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过分流连忘返于日本的文化中时,反倒难以抽身去思考文化本身。而近则恰到好处。卢冶的目光是阐释的目光,如齐泽克分析流行文化一样,透过她的目光,我们惊异地发现即使是短短一部电影或小说,背后也藏着一个文化里核心的观念。而她之所以能够溯源而上,得益于她极为广博的学识与敏锐的思考。卢冶的文字密度大,几乎处处都能看到她开阔视野下深思熟虑后所下的判断,由点及面,直入核心,如:
而尽管书写风格活像地摊商贩,村上的两本“心经宝典”,比起成功学或美术理论来却更接近后马克思主义学者柄谷行人为“现代日本”祛魅的名著《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或者当代政治哲学神话人物斯拉沃热·齐泽克用侦探小说诠释拉康思想的那本《斜目而视》。不管在“高雅”和“低俗”之间逡巡几许,这些作者要表达的都是同一件事:不能说清“国家”者,亦不能说请“艺术”。
《一半宫崎骏,一半竹内好》
论述酣畅淋漓,读起来痛快无比。
卢冶把这种风格贯穿到了所有分析中:文学、艺术、电影、知识分子。在常人最难下笔之处,她能够敏锐地发掘背后千丝万缕的线索与联系。读过她这些小文,我很想读读她的专著《否定的日本》。可惜这本书没有在大陆出版,想买不容易。
总体来说,此书不是宏大的专著,但也绝不简单易读,和网络上到处充斥的廉价读后感(如我这篇文章)相比乃云泥之别。不同于那种知道几个术语就来卖弄的自媒体明星,卢冶用学养和灵性告诉了大家如何读,如何写,告诉了观众们有营养的反刍应该是什么样子。在粗制滥造的信息泛滥成灾的今天,尝点好东西有助于保持我们精神健康。我也就不再废话,浪费大家读好东西的时间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