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如何下笔去写学习,就去听得到App,终于借鉴出来了一点心得,用来综述学习这件事。本文从学习焦虑,学习方法的不适用以及如何学习三个方面谈学习这件事
学习焦虑
我们这一代人有学习焦虑,为什么这么说?
咱们上小学,中学时候,考虑的更多是分数,大学时候选择专业时候,考虑的更多的是以后的就业情况,这样焦虑的本质是“谋生”,压力或许没有那么大。
可是焦虑感很明显不同了,为什么?因为社会环境太复杂了,更新太快了,比如现在“文盲”无法在大型超市购物,存物柜,线上支付等等都会使得他们生存起来很困难。
其实我们在很多领域,因为我们自己的无知,已经出局了。不知道你是否感受的到,我清楚的感觉到,我被互联网世界抛弃了,快手,一直播,等等都无法理解,也无法参与。
其中另外一个我认为焦虑感的重要来源是我们都想从家庭的角度上跨越阶层,而这一个跨越,没有学习,没有知识是无法完成的,没有认知升级更加别谈跨越阶层,如果认知不升级,很多穷人家的孩子连基础的自律能力都没有,那社区的所有社会你参加不了,因为你不能自律;教堂的唱诗班你参加不了,因为你没有自我刻苦的精神;任何一样乐器你都学习不了,你连体育活动你都参加不了,那么你就等着out吧!
焦虑感越来越重,而我们学习的方法却已经可能不适用了
过去我们读书看报,肯花钱就可以,现在不行了
首先,时间碎片化,做什么事都拿出手机看一看,微信刷一刷,拿不出整块时间,(关于这个观点有些人怪微信,怪手机,其实本质上是我们处理社会关系复杂化的一种体现)
其次过去有一个词叫“学业有成”,大学毕业基本上算学业有成吧。但是今天有学成这件事情吗?永远也成不了。新的知识像海浪一般的涌来,你一辈子都要在里面奋力前行,永远成不了。
最后现在的学习,越来越需要跨界学习,用20%的时间去了解一个领域80%的知识,这个方法的实施难度可想而知。
既然焦虑感增强,方法又不实用,那我们如何去学习呢?
第一,概念
不管小学中学大学,老师们都会强调概念以及基础知识的重要,为什么?
因为我们人类是一个超级模式化的动物,世界本身非常复杂,必须通过一个一个概念去学习了解,换句话说,掌握知识本质上就是掌握概念。我们只有不断通过不断理解新概念,学习新知识,才能将学习这件事做好,做精。
第二,缝合
学习过程中你是否有过这样的困惑,看了一本书,看的时候特别有感觉,看完问你收获了什么?
我们却说不出个什么具体的内容,外在的知识从我们眼前飘过,那不是我们的,我们必须缝一针才是我们的。那怎么缝合?
很简单,表达一次。
方式多种多样,写读书笔记,写感悟,写作,发微博等等,不过很多人说我没时间,那我提供一个非常简单的方法,那就是,看完整本书之后只写一句话,不超过20个字的一句话,这样新的知识就和你原来的知识体系长在一起了。这个知识即使将来你全部忘了,没关系,你知道哪儿有,将来可以去查。
第三,碎片化学习
很多人都反对,谈论学习就应该体系化、系统化的学,你碎片化学习,最后一地鸡毛,什么也学不着,也搭建不起巍峨的知识大厦。
说这种话的人通常只有两种:一种是自己压根儿就不学习,他们不知道学习的真实场景和体验;还有一种人就是知识特定领域的既得利益者,比如说一个老教授,他开了一个学期的课,当然希望这个班的学生每堂课都点名报到,他写了一本书,当然希望读者从第一个字背到最后一个字,老夫这一身的本事才能完整地传授给你。
我不是说系统化学习不好,而是它不现实。
前面我们讲,我们每个人的时间都在被剧烈的碎片化,我们每个人手里拿着一大堆碎片时间
所以,碎片化时间是一个基本事实,我们这一代人必须要练成一个本事,就是利用碎片化时间拿到实实在在的知识。
新的时代,我们清楚的知道学习焦虑越来越重,但是如果我们能够通过学习概念,缝合知识体系,以及利用碎片化时间去学习,那么我想我们不会差在哪里,你说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