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有一次一个记者问周国平:“你觉得你最好的习惯是什么?怎样养成的?”
他说:“我五岁的时候就开始写日记了,原因很可笑。那时候,大家似乎都很穷,吃到一点好东西不容易。我想,今天吃了,明天忘了,不是白吃吗?于是,做了个小本子,吃到好东西就记下来。后来所记的当然不会这么幼稚了。但相同的是,我通过写日记,留住了人生许多好的滋味。”
周国平最初写日记的动机,确实是出于一个小孩子对好东西的一种重视和一种回味。
我为什么写日记呢?
我想最初大概是源于自己的性格。少儿时代我比较内向、敏感。父母生育了四个孩子,没有老人帮忙照顾,他们是双职工,工作又累又忙,生活压力大。母亲脾气比较暴躁,说话声音大,常常训责、打骂家中的孩子,特别是调皮捣蛋的弟弟们。她没有耐心和时间与孩子进行沟通。
我喜欢安静,不喜欢家里吵闹的气氛,但是,在强势的母亲面前,我不敢随意说话,内心却十分压抑。正遇青春期的我,心中有颇多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却无处诉说。有时,我会拿个本子,胡乱地写一通。
八十年代初,人们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很贫乏,我在学校里读书,除了读课本知识,几乎没有机会接触到课外的读物。有位家庭条件比较好的同学,父母给她订了一本《少年文艺》杂志,她看完后就热心地借给我看。
到现在,我对这本杂志记忆犹新。杂志的封面包装非常精美,内容十分丰富。这是江苏出版社出版的一种适合少儿读的杂志。我在上面曾经读过黄蓓佳写的小说。读到喜欢的词语、句子,我就抄在本子上。如果有想法,也简单地写几句。当时,我认为这就是日记。内容大多数都是流水账,有情绪的发泄,有对弟弟的不满,也有对父母的抱怨和对学习的厌倦等,更多的应该是青春期遇到的困惑。现在回过头来翻开读一读,我觉得当时自己的想法十分幼稚。
当然,不同时期写的日记,心情不一样,想法也是不一样的。那时写日记,我觉得是自己情绪宣泄的一种有效方式。每当烦恼的时候,我静静地坐在书桌前,拿起笔书写时,心里就会慢慢舒畅起来。
写日记,是当时自己生活的真实记录,而过往的生活,如果不及时记录下来,会永远消失在记忆之中,不留一点痕迹。
文学大师季羡林曾经说过:“日记是当时的真实记录,不是我今天的回想,是代表我当时的感情,不是今天的感情……" 我也赞同他的这种说法。
父母离开我已经很多年了,曾经全家幸福生活的许多美好画面,随着时光的流逝,逐渐的变得模糊了。
偶尔翻开二十多年前的日记,从字里行间我找到了一些与他们有关的生活记录,再次回忆我和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温馨画面,此时,我心里充满了无奈和伤感。
我想:等到我老的不能再想起他们的时候,世界上能想到他们的人恐怕就再也没有了。他们来过,也曾经努力地生活过,但是,除了我,谁还会记得他们?
如果说,我喜欢一种安静的生活,那么写日记,就能让我的心安静下来。
如果说,青春期的烦恼无处宣泄,写日记,让我与自己和解。
如果说,对亲人的思念无处安放,写日记是一种永久的回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