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有万物,有相同的,有不同的。
有同类的,有异类的。
有某些方面相同的,某些方面相异的。
有表面上看起来不同的,本质上却有些相同、相似的。当然也有与之相反的。
“求同存异”
求同存异的国际方针是周恩来总理于1955年在亚非万隆会议上提出的。万隆会议是亚非国家和地区第一次在没有殖民国家参加的情况下讨论亚非人民切身利益的大型国际会议。会议上着重讨论保卫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发展民族经济等问题。
“求同存异”方针,为推动国际关系朝着正确方向发展,为推动亚非合作、南南合作,为促进南北合作,发挥了重大历史性作用。此后,“求同存异”成为中国外交的一贯方针。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多次阐述了“求同存异”“君子和而不同”的中国主张,强调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更加强劲,各国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要尊重各国主权和意愿,维持和保护人类文明的多样化,得到了世界各国的尊重和支持。
“求同尊异”
这里不得不提到“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从我们国家近代的发展来看,当我们的物质基础整体很薄弱的时候,我们只能照顾大部分人的需要。把少数人群的特殊需要延缓、暂且搁置。随着我们经济实力的加强,物质的丰富,少数的群体越来越被看到,他们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地被满足。比如说无障碍通道、母婴室等的建成。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具有包容的特点。我们的国家在建国之初也确定了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少数民族享有一些特权。
自古,少数有时被尊为“客人”,被“待如上宾”,比如我们会选择尊重清真民族的不吃猪肉、在阿拉伯民族地区女性不能有裸露在外的皮肤,并且入乡随俗……而不是去嘲笑、鄙夷,乃至于挑衅,或者尝试去改变他们。相反,以上这些行为是我们不屑、不耻的。
“同”,固然好,我们喜欢和自己一样,或者有类似之处的人事物。
“异”,一定要同化、消化、被消灭吗?
我觉得,不管是求同存异,还是求同尊异,都代表了时代的进步,人们思想的提升。表现出了思维更加清晰,内在也更加安定,有自信。
尊重自己,所以尊重TA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了解自己与TA人的不同,并且尊重这之间的界限。
说白了,这还是“自己与自己的关系,自己与TA人的关系,自己与世界的关系”的一个外在体现。
地球上的物种,何其之多。因为不同,因为各自活出自己生命的状态,所以这个世界丰富多彩,缤纷绚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