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到米克之前,我基本没和金发碧眼的外国人打过任何交道。少年时我对学英语毫无兴趣,因为觉得没用,这观点在我头脑中持续存在了很多年,直接导致了我的英语成绩惨不忍睹。
儿子高一的时候,参加了一次国外交换生活动。这是孩子第一次出远门。寒假里他和同学们坐了12个小时的飞机飞到了德国,在米克家住了一个星期。当儿子走下飞机的时候,米克和他妈妈在机场等候。双方面面相觑,彼此都感觉很陌生。儿子在这一天学过的英语终于有了用武之地。在德国的一个星期,他完全用英语交流,居然对答无障碍。米克一家的热情让他冲动地说:我一定还会回来。这句话成了儿子有生以来第一次说出的一句诺言,也就促成我们一家第二年的德国之旅。米克,那个德国小伙子,后来的暑假也到我家也住了一个星期。
提起德国,我想起的是希特勒和奔驰宝马,想这个国家的人是不是都特别的严谨和认真?他们是不是都带着希特勒的强悍与专制气质。实际上,米克一家没有给我这个印象,有人说不可以给一个国家的人贴上统一标签,因为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一个国家的人也是各种性格特质的人都有。
儿子回来说,他们的食物太难吃了:大量单调的面包,香肠,味道古怪的果酱和沙拉酱;蔬菜随便拌点沙拉就可以吃。在吃惯了中国煎炒烹炸各种美味的儿子来看,西方饮食过于简单、枯燥,味道古怪。欧洲人可以在超市一次买一大堆面包香肠,放到冰箱里。吃的时候用烤箱考一下就可以吃了。每次吃饭的时候,大家都拿着面包片饶有兴致地往上涂抹果酱,似乎生怕莫得不均匀影响口感。儿子实在对这些吃食提不起兴趣。有一次,米克的妈妈为他做了一碗方便面,儿子觉得还不错。这家人笑着说:“我们终于找到你喜欢的吃的食物了。”儿子还很客气地说:“你们到中国的话,我想请你们尝尝我们那里的方便面。”哈哈,全世界都还能达成共识的好味道居然是方便面。
听了儿子的这套言论,我觉得欧洲人好可怜啊,很多好吃的都没吃过,见都没见过吧。直到米克到中国来住到我家,我才改变了这种看法,其实他们也不都喜欢中国的食物。米克是个金发碧眼的英俊大男孩,在他们国家,他也应该所算是帅小伙儿。他皮肤白皙,略有点淡淡的雀斑,眼睛大而清澈,似乎总带着一丝笑意。他来的那天,飞机误点了,下午1点多才到我家。我满头大汗地做了一桌子中国菜都快凉了。我说先吃饭吧,吃完再休息。米克看着一桌子菜莫名其妙地说他不饿。他想进行他的程序,要郑重地送我们礼物,请我们接受。于是我们就开始拆他带的一大堆大包小包的礼物,无论什么东西,那怕是一盒果酱,他都认真地用纸包好了,还写上是给谁的。西方人是要当面拆礼物。我们拆了老半天,他还不慌不忙地介绍这是什么,那是什么。我们都没吃午饭,肚子饿得咕咕直叫。天热,我煮了绿豆汤,放了冰糖。我递给米克一杯,他问这是什么?儿子解释了一下,他说想看看绿豆长什么样子。弄得我又进入厨房找绿豆。这孩子不会以为我要下毒吧。
吃饭的时候,我们吃饭。米克看我们吃,很别扭。他看着满桌子的菜,似乎看着一些奇形怪状的东西。我心里不太高兴,也变得没有胃口了。下午儿子和米克出去玩赛车,晚上看球赛,中间每人吃了一个汉堡。晚上我准备了点夜宵,米克说“No hangurg.”(不饿),我听了更加不高兴。
第二天我晚上包了饺子,肉的素的都有。米克和儿子都包了几个,觉得挺好玩。这孩子终于吃了几个饺子,说德国有种食物,和饺子长得很像。后来的几天,他们都在学校参加活动,在外面吃了。米克说不喜欢蘑菇,不喜欢豆腐,总之不喜欢吃的东西有很多。他还不吃早餐,在德国也这样。儿子说米克他们很喜欢那种可以免费喝啤酒的自助餐。最后一天,我们说出去吃涮肉,米克说想吃烤肉。于是我们去了一家烤肉馆。我看他吃得也不多,点的面条还剩下了。哎,这个家伙真难伺候啊。
关于吃的这件事让我耿耿于怀,儿子说米克在这群德国人里的确在吃上很挑剔,叫我别在意。有的德国孩子就不怎么挑食,什么都吃,有一次一个人说可以喝下一大碗中国的豆汁儿,和米克打赌一百元。此人真的一饮而尽。还有德国随行的老师,到中国吃得可美了,连卤煮火烧都吃敢吃。其他德国人是绝不吃动物内脏的。
走的时候,我们送了米克很多礼物,包括我画的一幅国画。米克眼睛红红的,依依不舍的样子。我们从家送到学校,又从学校又送到机场。米克和我们每个人拥抱告别,说了很多感谢的话。语言上不是很通畅,但我们每个人心里却忽然很难过。这孩子在学校拥抱了我们2次,到了机场又拥抱我们2次。我很不习惯这个礼节,但我慢慢原谅和理解了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喜好,怎能强求呢?
冬天,在儿子的强烈要求下,我们一家去德国旅行了。我们再次拜访米克一家。到了德国我们用网络联系,他们一家很认真地说:“我们到旅馆去看你们,然后咱们一起去购物吧!”丈夫莫名其妙:“难道我们不可以去他家里拜访一下吗?”他们思考了一下。我能感觉到,米克一家也在商量,揣摩我们的心意。他们说:“还是到我家来吧,怕你们旅行辛苦才准备去旅馆看你们的,很高兴向你们展示我们的家。”
米克的家在郊区,我们开车走了很远,虽然是冬天,一路的风景不错。我明白了西方那些唯美油画的参照物原来就是这里所处可见的风景而已。刚到他家门口,米克就跑出来拥抱我们。他妈妈和妹妹探头探脑地往外看,似乎有点腼腆。随后我们终于见到了米克的一家,爸爸、妈妈和妹妹米娅。男主人握手,女主人拥抱表示对我们的欢迎。米克的家是个老房子,房子里有个壁炉。接着我们拿出了一堆礼物,每送给一个人,他们都过来拥抱我们一次说谢谢,表示很喜欢这礼物。礼物送完了,米克一家又一次激动地拥抱我们每个人表示感谢。好繁琐的拥抱礼啊!他们家的每个人和我家的每个人都要拥抱一次。尤其是米克的妈妈,她很用力地抱我,让我有点透不过气的感觉。这礼节在中国我几乎没有用过,很不习惯。
桌上又摆了一大堆用纸包好的礼物。我们又开始了拆礼物,德国人送礼物重形式而不重礼物的贵重。他们把家里的腊肉、果酱、巧克力一大堆东西都包好了送给我们。下午,我们去购物,米克一家带我们去了他们认为很有地方特色的一个大型品牌购物村。这地方他们每年都来几次。阿迪、耐克、德国刀具、巧克力等等各种商品非常丰富。米克的妈妈亲密地和我走在一起。米克也一直微笑地站在我身边,他很细心地看我有什么需要。晚餐的时候,他问我对刀叉习惯吗?用不用他帮忙把鸡排切好给我。在翻译机的帮助下,我们一直交流得还算顺畅。我们邀请他们有机会的话来中国玩。
晚餐都很愉快,夜里天下起雨来,大家心里都热呼呼的。我们都明白,一旦分别,见面便是遥遥无期。晚饭后,这家人都又开始了繁琐的拥抱礼,每说几句就拥抱一次。
就在这微雨的夜晚,我们恋恋不舍地分手了,各自开车离开。以后也不知何时才能相见,那种拥抱的温暖的感觉,就留在我心里了。语言的沟通是有限的,两地的习俗、思维方式也有很大的差异。感情,确实是需要形式上的表达,才能让对方感知的。也许在某件事上,我们双方始终也没弄明白对方的意思,但拥抱这种肢体的语言,带着一种温暖的力量,把无限的友善和亲密传递给我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