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年,大家都在痛斥啃老族,批评那些已经成年,具备工作能力或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年轻人吃老人的、用老人的行为。和啃老族不同的是老啃族,他们是被啃的一族,他们身上有诸多心酸和苦泪。
那老啃族说的是哪一类人呢?
老啃族,准确描述着如今众多出身农村的90后年轻人。他们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从农村迁往城市的城市新移民。相对于其他流动青年群体,“老啃族”的经济、社会地位较高,是父母眼中的佼佼者,但他们背负着历史对父母的亏欠、农村泛血缘关系和家族关系带来了沉重的人情负担,他们犹如生活在一个漩涡当中,长时间被动打转,很难爬上来,却容易沉下去。
他们大多数是通过读书或者公务员考试等方式进入城市工作,文化程度主要是本科,还有研究生,职业既有体制内的,又有体制外的,涉及各行各业。说到底他们主要是通过自身努力实现地域的流动和职业的变动,即通过自致性因素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因此,相对城市青年的“啃老族”而言,“老啃族”能够在城市里生存发展,他们付出的是数倍于城市青年的努力。特别是在他们的父母眼中,他们是佼佼者,他们能够走出农村,就是“鲤鱼跳龙门”。
辛苦十几年,老啃族付出的数倍努力也获得了回报,相比其他的流动青年群体,他们的经济社会地位较高。从某种程度而言,相对较好的经济社会地位是形成“老啃族”的基础性条件,因为具备了被“老啃”的物质基础。
那我们就要理一理他们如何被“老啃”的
老啃族来自农村,居住或工作于城市,与父母两地分离,而父母的住房、养老、医疗、生活问题需要他们的子女提供帮助和操心。或许对于中国人的孝文化来说,子女给父母的帮助和操心是天经地义的,但是那些父母有退休金、有社保、有存款的年轻人,他们有的是“啃老族”,刚刚毕业一两年就在父母支持下买房买车,有的即便不“啃老”,也能够放心地花自己的薪水,旅游、购物、娱乐随心所欲。
可以说,老啃族压力的确是巨大。
城市社会的就业压力,职场上的竞争压力,以及车贷、房贷等生活开支,这些是来自城市空间的压力。他们融入城市社会本来就阻力重重,需要一定的外在力量支持,他们本就没有这些资源,可现在却还要给予他人支持。
还有来自农村社会的压力。
父母含辛茹苦把自己养大,自己现在成了城里人,工作体面了,经济状况也变好了。而父母还住着老房子或者破房子,自己怎么都于心不忍,自己买房子前,总得给父母盖个新房养老吧。这对于刚进入工作岗位打拼的老啃族们无疑是雪上加霜。
“老啃族”的根在乡村,乡土文化绕不开,人情关系断不了。农村的生活是要面子,而农村社会又是一个熟人社会,人情往来比较盛行,且出现了人情异化现象,主要表现在人情名目越来越繁,往来频次越来越密,礼金越来越高。比如表弟上大学要赞助一点费用、姑舅新居入伙要赠送一台电视机、父亲的朋友做大寿要送个贺礼……这些人情债。
而身居农村的年迈父母不可能承担如此沉重的人情债,最终都转移到“老啃族”身上,成为新的“养老负担”。
乡亲们一有事就打电话到城里来,要么借钱,要么办事,自己生在农村、长在农村,总不能袖手旁观,借钱还好说,自己挤一挤,都能凑齐。但对于刚进入城市的自己,根基不深,职位不高,没有话语权,办不了事,爱莫能助。但人情总不能不给,带给了老啃族很大压力。
网友评论